孟子日课167丨三分人事,七分天命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167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万章问:
有人说,尧舜盛德之至,以天下为公,不传子而传贤者,等到禹的时候,道德衰败,不传贤者而传子,以天下为一家之私,真有这事吗?
尧舜禹禅让,大禹以后则家天下,其原因何在?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孟子说:
不,不是那么回事。天意要传给贤者,就传给贤者;天意要传给他的儿子,就传给他的儿子。这都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从前,舜推荐禹给上天,禹为相十七年,等到舜去世,三年之丧结束,禹因为舜有儿子商钧在,就远避到阳城。可是天下的百姓都跟随禹,就像当年尧死后他们跟随尧的儿子而跟随舜一样。
当时人心如此,天意在禹可想而知。
禹也把益推荐给上天,任相七年,等到禹去世,三年之丧结束,益因为禹有儿子启在,就远避到箕山北面。但是天下百姓朝觐、打官司的,不到益那里而去启这里,说:启是我们国君的儿子,我不爱戴国君的儿子爱戴谁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孟子分析说:
尧的儿子丹朱不成器,舜的儿子商均也没出息。舜辅佐尧,禹辅佐舜,时间长,施恩于百姓也久。
辅佐的人很贤能,其子不成器,所以民心不归尧舜之子而归舜禹。启和益的情况则不同,启本人贤能,认真继承禹的传统,而益辅佐禹只有七年,施恩于百姓的时间短。所以民心归启而不归益。
舜、禹、益之间间隔时间的长短,以及他们儿子的好坏,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改变。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没有人叫他这样做,而竟这样做了,便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竟这样来了,便是命运。
父不能为其子谋,君不能为其臣谋,这就叫天意。人之穷通得失,自有命数,不可预测。天意可畏,不可强求,也不能凡事都归于天意。凡能通过经营而成之事,都属于人为。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自古圣人而不能拥有天下的人,可不止益一人。一个普通人能登上帝位拥有天下,并非有德就可以有天下,一定要有舜、禹之德,又有天子推荐。如果徒有圣人之德,而没有天子的推荐,舜禹也只能是一介匹夫而已。所以天纵大圣如孔子,只因没有人举荐他,只能屈居下位。
继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似乎,有圣德者、有举荐者,就可以有天下。也不尽然。孟子接着说:
世代相传而得到天下,却被天所废弃的,一定是像夏桀、商纣那样残暴无德。如果桀纣不过分的话,商未必能灭夏,周也未必能灭商。所以作为辅佐之贤相益、伊尹、周公虽有圣德而不能有天下。
天命不轻易授予人,也不轻易将其夺走。人做事要有底线,对得起良心,否则就是自绝于天。自作孽,不可活。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万章上06》)
接着孟子讲了伊尹不能享有天下的情况:
伊尹辅佐成汤,统一天下。成汤去世后,太丁没有继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在位时间都不长。太丁的儿子太甲继位,太甲破坏了成汤的法度,此时主暗国危,人心未附,伊尹难道不能取而代之吗?但是他没有,而是将太甲放逐到桐邑,让他悔过。桐宫是汤的墓地所在。太甲在那里悔过,终于以仁居心,惟义是从,三年后,完全听从伊尹的教诲,又回都城亳做天子。
同样道理,周公不能享有天下,正如益在夏朝、伊尹在殷商一样,他也不能废掉周成王取而代之。
这都是天意,而不是忠的问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们知道天命不在他们身上。倘若他们以篡位取天下,也必然因此失天下,历史多有验证。孟子最终引孔子的话说:
尧、舜禅让,夏商周三代传给子孙,道理是一样的。
无论是传贤,还是传子,公天下,还是家天下,只要得民心,都是天命所向,人心所归,不可以私心揣测之。张居正说:
孟子此两章书,发明天人之际最详,而前章言天,专主民心;此章言天,兼论世德。言民心,以见非盛德之至,不可以得民,而天意不轻于予人,欲后世之为臣者,知有定命也。言世德,以中材之主,亦可以保命,而天意不轻于夺人,欲天下后世为人君者,思常厥德也。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
温故知新
孟子日课164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句被误解了三千年的话
家风传承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