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辨认
晚清到民国时期正是第四次收藏热,大量西方人来搜集中国的文物。西方人对景泰蓝的认识颇高,认为这是代表中国宫廷文化或者说贵 族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大量景泰蓝都流往欧洲。受此影响,当时古玩店里不摆几件景泰蓝,显得档次低。换句话说,有品位的买家一看你店里连景泰蓝都没有,转身就出来了。
最黄金的景泰年间(1450-1457),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无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尤其是制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的方面转化———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形相继出现。莲纹也更加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题材、纹饰增多;釉色更具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辉,尤其是蓝料的水平。在装饰手法上,非常注重金工的处理,在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曾经在2005年11月的天津文物拍卖会上,一只明景泰年制款景泰蓝狮凤纹高足碗拍卖出了165000元人民币的惊人高价,这是明代景泰蓝艺术品在拍卖会上的王中王。
景泰蓝表面的珐琅釉多是用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珍贵异常。一件好的景泰蓝,需要经过十几次反复上釉才能完成。釉色是否清晰明快,发色鲜艳,层次分明是目测的最基本标准。上品的润色自然统一,劣品多用劣等珐琅填釉,甚至有不少制假者不用昂贵的珐琅,而用其他的彩料代替,此类景泰蓝经常会有大面积的串色和沙眼情况出现。所谓砂眼,是由于气体或杂质在景泰蓝表面形成的小孔。在明清两代的景泰蓝工艺品中,由于技术落后,砂眼密布非常多见。而以今天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把砂眼降低到寥若晨星般的程度。
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
景泰蓝,中国的著 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
景泰蓝又称掐丝珐琅,是中国的著 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更是我国传统工艺一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我国列为第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中期也就是清朝嘉庆年间-道光年间这段时期的景泰蓝除了满足宫廷使用陈设外,相对开明的嘉庆皇帝也同样把景泰蓝变成了流通的商品,富丽堂皇的景泰蓝成为清政 府的出口创汇的经济手段之一。当时景泰蓝制作不象早期那样只有宫廷造办处一家制作,在天津、广州、扬州等地也同时开设了作坊,为王公大臣、富商、外国人制作高 级礼品。但是作坊还是仍然属于官办,当时仿制明代器物是有一定数量的,在国外目前常会见到一些非常精制明代特征的景泰蓝制品,这类器皿大多落有明代的款识,但工艺上却比明代器物精细的多,并且釉子表面砂眼较少,光洁,文饰规矩,与明代的飘逸相比略显拘谨。嘉庆时期制作的景泰蓝有许多在器物上刻制乾隆款的做法非常的盛行,在当时景泰蓝的制作,在作坊里它的性质有了本质的变化,它不再是只属于皇 家的专属御用品了,而成为了批量制作并且出售的商品。因此清嘉庆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上与乾隆时期相比,在器物上的装饰明显减少了很多,而且整体设计上尽可能的将图案样式简单化,景泰蓝胎体制作也明显变薄,但釉面的光洁度较比前朝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