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良习如何养成
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良习如何养成
人们常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可见好的行为习惯对个人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良习如何养成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尚未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课堂专心听讲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备儿童化和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再加上数学学习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单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注意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如教学《比一比》时,我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描述:“森林里的动物王国今天可热闹啦!可爱的小动物们在自己建房子呢!小猪和小兔搬木头、搬砖头可起劲了!小朋友们,你能数一数小猪有几只?搬了几根木头?小兔有几只?搬了几块砖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我还没说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了,注意力可以说是高度集中,学习效果显著。
其次,课堂上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才能做到专心听讲。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过多被动地听讲,势必缺乏主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
再次,教师讲课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要及时纠正、提醒。当然,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小游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很有帮助的。
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生倾听的能力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学习所必需的条件。同时,它也是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有的学生还没有回答完,其他学生便在一边喊:“让我来!让我来!”还有的学生只顾表述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听是否已有相同见解和答案被提出;也有学生干脆不听,在做小动作,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的能力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强化训练。
1.采用语言激励法,使学生愿意倾听。正确、适当的语言激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可经常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个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逐渐愿意倾听。
2.采用榜样示范法,使学生学会倾听。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身也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为学生做好榜样。当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停下所有的动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做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也让其他的学生有学习的榜样。
3.注重方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倾听。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如果有的学生已掌握教材中某些新知识,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其他同伴讲课。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思考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减9的 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学前班的,而那些没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不一样,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样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解答10-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10减9的学生则慢慢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在请小老师说说之间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憧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楚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堂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到了,这节课老师没提问你,以后老师会提问你。上课的时候如果来不及和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当的表扬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 、“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而且清晰,那就更好不过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我们要很好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这样一道题目:“小红前面有7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10个,有的说是11个,于是我请答案是10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全面7个人,后面3个人,7+3=10,所以应该是10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11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11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起手呀。”诸如次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语言、激励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