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爹非常聪明,打仗冲锋总慢半秒,39人参军仅他活了下来

“崚嶒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唐朝诗人唐彦谦曾上阵杀敌,在守边归来后仍然深深惦记着边关的战事,战争场景历历在目,令他难以忘却。

一位老人,满头银色短发,语言幽默风趣仿佛对一切的古代事物都略知一二。他学识广博,有着一双辨别文物的火眼金睛。他还有着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其内藏品不计其数。虽然他常活跃于各个节目,但他给外界的一直是一种神秘的感觉,他就是马未都。

马未都最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是《百家讲坛》,在节目上,马未都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使人受益匪浅。且马未都说话时的幽默风趣,更是收获了年轻观众的喜爱。人们对他的私人博物馆也很是感兴趣,里面收藏了各个朝代的文物,瓷器和书画,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正是因为马未都的渊博学识,人们开始对他的家世产生好奇: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呢?其实在一档访谈节目上,有一位主持人问过马未都这个问题。马未都也没有任何的隐瞒,大大方方地表示他很佩服父亲,父亲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上过战场打仗,但不知是故意的还是天生如此,反应总是慢半拍,冲锋总是慢半秒,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父亲是唯一一个在一同参军的39个人中活下来的。

马未都祖上世世代代都是渔民,他们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岛上,整日以捕鱼为生,除了与鱼贩子进行交往之外,与其他的人基本没有接触。但他们实在不愿再继续这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的生活,于是准备从家族当中挑选出一名孩子外出学习,这样他也能为小岛带来知识。在家中长辈的再三选择之下,选择了马未都的父亲——马丹林。

马丹林是家族中的长孙,天资聪慧,学习能力很强。就这样,满载着全族人的希望,马丹林去往岛外开始了求学之路。马丹林没有辜负族人的希望,他在岛外学习十分刻苦,时刻牢记族人的寄托。终于,他考上了秀才,而后他也没有忘记家族的培养,带着自己所学,回到岛上成为一名教师,为小岛上的后辈们带去了知识和希望。

岛上的族人们对马丹林也是十分敬佩,一来是对他的知识十分敬佩,二来是对他的不忘本,在岛外学习后还愿意回来当教师,愿意用自己所学去回报族人和改变家族。因此,马丹林在当地是很受人们的尊敬的。

马丹林在岛上教小孩子们读书,生活过的平静且安稳。但这种生活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打破了。1937年日本公然发动侵华战争,整个华夏大地陷入危机。马丹林一族人生活在海岛上,起初时并未受到波及,但有一天,海上飘来了一个神秘的物件,渔民们将准备其打捞上来,殊不知,那是一枚水雷。

在渔民接触水雷的几秒钟后,水雷发生了爆炸,死伤了数位渔民。这枚水雷炸走了马丹林一族人的平静生活,也炸开了马丹林心中的报国热情。为了被侵占的祖国,为了被炸死的亲弟弟,马丹林决心携笔从戎,参军入伍。出发前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独自一人出发了。

到了军队之后,马丹林的短处开始暴露:体能体质跟不上。这也不是他的错,他被族人送出去求学,一心一意都扑在了学习上,自然对体能有些疏于锻炼了。但这丝毫不耽误马丹林上阵杀敌的决心。每当听见冲锋的号角,马丹林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虽然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但马丹林从来没有退缩过。也许是由于体能的原因,马丹林在冲锋时总是慢队友半拍,最终与马丹林一同进入部队的39个人只有马丹林挺过了战争。

在上海的一次战役中,马丹林认识了马未都的母亲。二人一见钟情,过了没多久就确认了关系。马丹林后来才知道,马未都的母亲身份很特殊。她祖上曾是盐商,到她这一代,还住在北京的中南海之中,其特殊身份和地位可见一斑。虽然家道中落,但仍旧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战争结束后,马丹林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被招揽到北京,参与新中国空军部队的建设之中。因此马未都从小便是在空军大院中长大的,在那个年代,这个地方足以使他吃饱穿暖,不必为生活所劳累。社会动荡,马丹林一家受到牵连,度过了一段较为艰难的时期,马丹林也因此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老年时期的马丹林和年轻时一样的坚强,不服输,不论什么事,只要他认准的,没有人能够改变他。因为口吃的缘故,马丹林和外人交谈的次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孤独。一次体检中,马丹林被检测出了癌症。一生要强的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要放弃治疗,放弃得十分果断。家人们知道马丹林的想法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就陪着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每当提起父亲时,马未都总是一种十分后悔的情感。也许是后悔同意马丹林放弃癌症治疗,也许是后悔没跟父亲多说说话,具体怎样,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马未都对马丹林永远有着满满的思念和怀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