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一首小诗道尽哲理: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判断他人的快乐
中国传统诗歌,自先秦的《诗经》开始,便一直在文人士大夫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后世熟知唐诗宋词,但汉魏南北朝数百年间,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璀璨的唐诗,其风格、内容、章法等,多是建立在这段时间的作品上。
比如开唐诗气象之先的陈子昂,其所提倡的汉魏风骨,对张九龄、李白、杜甫等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田园派,很多人也都会以陶渊明为宗,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评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对于陶渊明,我们除了学过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更多的是对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所钦慕。
但也有学者认为,陶渊明是因为官职太小了。他的曾祖陶侃,曾经位极人臣,手握重兵,镇守武昌,甚至能够与琅琊王氏的王导掰掰手腕,而陶渊明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一个彭泽令。
所以,陶渊明一是觉得无法实现抱负,二是有辱祖上威名,再加上他对于田园的向往,索性辞官不做。然而归隐期间,陶渊明又写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由此可见,他心中还是无法放下家国,无法做到真正的出世。
在陶渊明之后的齐、梁时期,又有一位姓陶高人,叫做陶弘景,可谓是真正的隐士。
陶弘景学识渊博,20岁的时候,就被齐高帝召入宫中,成为诸王的侍读,不久后官拜左卫殿中将军。年纪轻轻的陶弘景,前景可谓一片光明。可是,他从小喜欢看道教典籍,向往那种隐逸的生活。
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辞官修道,访遍名山,拜师学道,并且创立了茅山宗。陶弘景学道的过程,长期进行炼丹实验。在炼丹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化学知识,比如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
另外,陶弘景对中医药的贡献也非常大。他将前人的本草著作,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并将自己对于这两部著作的心得见解,编写成了《本草经集注》。
后来齐国灭亡,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是他早年的朋友,知晓他的才华,所以多次请陶弘景出山为官,又是送礼,又是下诏书的,陶弘景不为所动。请了很多次后,梁武帝不明白了,就问他:山里到底有什么好的?
陶弘景则回了一首诗给梁武帝: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
道法自然,隐逸之士的诗,也是非常清新自然的,陶渊明如此,陶弘景的诗也如此。这首诗的意思非常简单:
你问我山中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我也说不出,或许说,的确没有什么。唯有山间之明月,岭上之白云,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都令我感到十分快乐、依恋,但这其中的喜悦,只能我自己感受到,却是无法拿来送给您的。
是啊,在梁武帝看来,出山有他罩着,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财富佳人,要什么有什么,何必在山中吃苦呢?
然而,在陶弘景看来,梁武帝为俗事所困扰,远不如他自由快乐。或许在当时,大多数人眼中的成功,是出将入相,可陶弘景不是,他的快乐,他眼中的成功,就是隐逸山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宋朝时期,有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年及弱冠,智力还停留在幼儿时期,无论旁人怎么骂他,嘲笑他,他都是乐呵呵的。
旁人不禁感叹,这地主家的儿子真实可怜。
其实,地主家的傻儿子可怜吗?从正常人的眼中来看,他是可怜的。因为他体会不到爱情的悸动,体会不到亲情的感动,不辨美丑,吃东西也感受到不到好坏。
可是,世人体会了七情六欲,但往往陷入利与欲的泥潭。世人有快乐的时候,却多是短暂的快乐。然而,地主家的傻儿子,每天,无时无刻都是快乐。既然有了快乐又怎么会可怜呢?
所以,陶弘景的这首诗中,便蕴含了这样一种道理。不要以他人的眼光,来界定自己的生活成功幸福与否,而是要问一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快乐,如果是,那便足矣。
并且,陶弘景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但平淡中蕴含高士风骨,丝毫不因皇权而诚惶诚恐、卑躬屈膝。
梁武帝虽然被回绝了,也没有生气,不过每次朝中有大事,都会派人咨询陶弘景,并非常重视他的意见。所以,当时的人,都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