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炎先生 | 诗书柱腹气自华 烟云满纸任天真

杨克炎先生

诗书柱腹气自华   烟云满纸任天真

——杨克炎诗词楹联书画展随笔

栾继生教授
2002年10月15日至19日,“杨克炎诗词楹联书画展”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大雅之堂,满目琳琅,驻足其中,油然有别开生面之感。令人感触颇深者,有三个方面:

文辞翰墨  珠联璧合

这次展览荟萃了杨克炎先生多年的精心创作的艺术精品,共展出作品八十幅,书法、国画各半,所有书法作品及国画题款,文字内容均为克炎先生自己创作,诗词、楹联、散文,体裁多样。咏物、议论、抒情,题材广泛。所有作品,皆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试例举之,如:楹联“川流不息休伤逝,松竹犹存莫谓贫”。从容练达,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另,楹联“甚矣!赃官寡耻,多行不义惹天怒;大哉!法网无情,严惩群贪还政清”。慷慨激昂,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再,楹联“白云抱幽石,红树横小溪”。七绝“醉人画境郁葱葱,山势萦回水曲龙。是水转山山转水,都因烟雨化空濛。”情景交融,恬静优美,又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丰富细腻的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以汉字书写为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创作在讲究形式美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作品的文字内容。诚然,以他人诗赋文章的书写内容也能产生优秀书法作品,传世佳作中亦不乏其例,譬如《洛神赋》,就曾为许多著名书家所书写。但是,书写自作诗文,一直是书法创作的主流,《祭侄稿》、《寒食帖》不胜枚举。从一定意义说,这可以视为区别文人书家和一般写家的重要标志。反观时下书法作品,文辞录古者甚繁,自撰者实鲜。展品中的克炎先生《参观书法展览》戏题一首,针砭此弊,诗云:“横题杜牧山行句,竖写寒山石径斜。几首唐诗抄熟烂,满街都是大书家。”诙谐风趣,读来引人深思。
纵观中国传统书法历史长河,高品位的书法、国画作品向来与作者的文学素养密切相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文言志,翰墨抒情,二者结合,更能相映生辉。展品中,横幅“佛迹书痕两势雄”取自《迎刘忠先生游龙门归来》诗,以造像记体势书写,气魄雄健。诗卷《寄呈苏渊雷先生》辞气情真意切,小楷工谨秀雅,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诸如此类,不能一一。观此展览,令人耳目一新。

佛迹书痕两势雄

耕砚生涯贫亦好,腕底锋芒,逆斫真如扫

师承耆宿 学有渊源

传统诗词书画,向来属文人雅事,绝非单纯技能。那是一条孤寂漫长的艰辛苦旅,许多人视为畏途,浅尝辄止者有之,匿庸诋毁者有之。然而,克炎先生却矢志不移,一直沿着这条传统之路踽踽前行,上下求索。展厅最前端,三幅“师长赠言”引人注目:苏渊雷教授题“万物静观皆自得,一生爱好是天然”。游寿教授题“泼墨有真趣”。刘忠先生题“挥毫落纸如云烟”。三位先生虽已作古,然其题词则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克炎先生的师承渊源。

克炎1943年生于山东掖县,因家境艰难,15岁被迫辍学,从此刻苦自学。20岁时,投师苏渊雷先生门下,边做工边学习,不畏艰辛,经常往返于工厂和哈尔滨师范学院之间。经苏渊雷先生引见,克炎先生转益多师,游寿、陈幻云、张志岳、吴忠匡、唐云、钱铁等硕儒大师,都曾给克炎先生以教益,使其诗词书画,日益精进。几十年后,苏渊雷先生饶有兴致地回忆起那段往事:“余获时谴,远适粟末,一日,应哈尔滨书法篆刻研究会邀请,漫谈书道。忽睹一俊少年,列席谛听,心焉异之,询其姓氏,则杨子克炎也。嗣即从余游。忽忽二十有五年,竿头日进,未见其已。”克炎先生在展览开幕式答词中说:“这次展览之所以选择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是因为苏渊雷先生曾在这里工作多年,谨以此缅怀先师教诲,寄托对先生的思念。”足见其师生情谊之笃厚。

克炎先生书法诸体兼备,尤以汉魏书法见长,早年他曾随刘忠先生学习汉碑,服膺刘忠先生所持古人执笔虚宽之说,并于《张迁碑》用功颇深。中年以后,转攻北魏书法,尤瓣香《张猛龙碑》及其碑阴,常置案头,简练揣摩,取其精髓。其行书则取法晋人,且特喜米芾。克炎先生曾有一联,曰:“行宗二王尤爱米,楷法北魏不卑唐”。既反映了克炎先生孜孜追求的艺术方向,又体现了克炎先生兼收并蓄的视野和胸襟。

爰举数例,以见其详:展品中,《笑某人磨汉砖铭文制砚》一首,隐蕴《张迁碑》;《与姚瑞春访韩光甸先生故居》、《游镜泊湖》,再现《张猛龙》;《和梅冷先生桃花诗》虽小楷亦全用《张猛龙碑阴》出之;《贺新郎·苏渊雷先生七十诞》,行书兼涉晋宋。徜徉其间,不禁时时羨其精绝。

工夫在诗外,亦在笔墨之外,克炎先生于临池创作同时,特别重视学术研究,此甚可贵。先师游寿先生1989年曾致信称赞克炎先生说:“近来书法之风新起,作文章人甚多,但深入考证的人却不多见。中国书法是依赖文字生长的,所以会书法的必以多读书作为内在力量。东坡有言,退笔成冢,不如读书万卷。此是名言。克炎同志,有志于学,初好诗词,近来多读史,一晤书学必以学术为根,一洗今时任意挥毫之病。”的确如此,丰富的素养,深厚的底蕴,乃克炎先生书画之鲜明特色,不应仅以崩云坠石、屋漏折钗、银钩虿尾之类计较比况之。

杨克炎先生(左)与恩师苏渊雷先生(右)

万物静观皆自得

一生爱好是天然

克炎老弟雅嘱  钵翁集句

泼墨有真趣

克炎学友好泼墨山水,因书五字以应

丙辰夏 七一媪 游寿

游寿先生致杨克炎先生信札

《书法新知识》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在展览前言《也算告白》中,克炎先生强调:“艺术家终究要靠作品来证明自己。”几十年来,克炎先生正是以这样的信念,坚定不移地默耕耘,孜孜追求,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多才多艺,除诗词、书画创作之外,尤长书法理论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引起了广泛关注,颇受好评。展览开幕当天,《黑龙江日报》载文誉之为“黑龙江研究书法理论的领衔人物”、“我省魏碑书体的代表人物”。

其专著《书法咏论》,选注历代论书法诗,独辟蹊径,是填补空白之作,曾荣获哈尔滨市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苏渊雷先生以八三高龄欣然为该书作序,赞扬该书:“取材广博,注释详明,所加按语,深中肯綮,知其用力勤矣。盖彼历年从事书法讲座,积累所得,理论实践,相得益彰。初学专门,雅俗共赏。”

早在1988年,克炎先生的论文《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发表于《书法研究》。1995年,克炎先生的另一篇力作《北魏墓志的同志异刻现象》又见诸《书法研究》。日前,《书法导报》曾载文纵论三百年来碑刻研究,上起清人,下及时贤,评其论点,克言先生的论点亦在其中,被誉为三百年来碑刻研究最有价值的论断之一。此外,还有合著《三叶集》、《历代名赋译释》《历代赋精华》等多部专著行世。

古人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克炎先生书艺精湛,学识丰富,从游求教者甚众。克炎先生始终谦虚谨慎,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且不计束脩。观其书,读其诗,其间虽慨叹“壮怀每被穷囊误”,但仍觉“耕砚生涯贫亦好”,其淡泊名利、笃志于学、安贫乐道如此。“有书有饭余何慕”,克炎先生之谓也。克炎先生曾书联:“偶有文章写小我,独无兴趣逐时流。”正是其人生与艺术个性的真实流露。

在开幕式答词中,克炎先生诚恳地说:“自己从事诗词书画四十年,从事地方志工作二十年,退休之际,举办这次展览,算是一个汇报,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帮助我继续进步。”克炎先生以这样的成就及品格,赢得了同行的广泛好评。开幕式上,雅士云集。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我们每称其诗文情感真切,赞其书画功底扎实。

不免乡俗,附记克炎先生所任社会兼职,作为结尾。克炎先生素不喜张扬,无哂吾侪,幸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市楹联家协会秘书长、哈尔滨市诗词学会秘书长、哈尔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苏渊雷先生致杨克炎先生信札

(来源于“钵水斋”公众平台)

杨克炎先生著《历代书法咏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