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 | 新中国不能忘记的一位龙江女学者

1994年2月16日,游先生溘然长逝。

沈鹏先生唁电:

“游寿女士是杰出的书法家、古文字学家、

书法教育家、学者,

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她的病逝,对中国书法界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向游寿女士学习是我们后继者的历史责任。”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游寿先生

1906-1994

游寿先生,居北疆近四十载,致力于龙江考古、教育、书法事业,颇有建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让我们一起缅怀为新中国考古、教育、书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女学者——游寿先生。
整理“善斋”青铜器
“我真正踏进考古门槛,是在1943年以后。我在四川的白沙女子师法学校任教时,曾昭燏从国外回到昆明,又辗转到四川乐山的李庄山中。她要打开'善斋’一批青铜器,便找我去。在旧中国,一个研究金石的人能够看到拓片,就可满足,现在能看到许多青铜器,太好了。于是我辞掉教学工作去参加。在这阶段,我不但参与整理'善斋’青铜器,而且还看到留在箱库里未发表的安阳青铜器。” (游寿《考古、教学、科研回忆》,《书法赏评》2001年第4期)

曾昭燏先生致游寿先生信札(局部)

1936年4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理事会成立,公推蔡元培为理事长。身兼中研院院长、中博院筹备处理事长的蔡元培,对善斋所藏精品颇为上心。历经波折,善斋铜器入藏中博院。
支边黑龙江

1957年,游先生到黑龙江,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转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等多门课程。游先生虽壮游南北,但乡音无改,闽东方言十分难懂,教学中,游先生常得边说边写,辛劳倍于常人。同时,游先生致力于龙江考古,探究黑龙江古人类活动和鲜卑魏文化,并与苏渊雷、周齐等先生共同创建历史系文物室,以为教学科研之助。如今,文物室现已扩建成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其规模在国内高校中居于前列。

1960年 游寿先生与同事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留影

1951年 游寿先生《钟鼎款识》题记

据收藏者杨克炎老师描述:该作品为五十年代

游寿先生在山东手拓当时出土的当时出土的西汉墓砖铭文,

是游先生1962年夏赠刘忠先生诸多金石拓片中的一张。

薄熟宣纸,18mm*8.3mm。

跋曰:“西汉墓室题字,真古隶也,用自笔,

无波磔。此种砖文多出土于古三齐之地,

盖工匠书也,故谓之隶。”

游寿先生(右二)与外国学者在一起

今天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

指导发现嘎仙洞

1979年,在黑龙江、内蒙古考古研讨会上,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想。关于鲜卑族发祥地,文献记载纷纭,长期莫衷一是。《魏书》记载:“(乌洛侯)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魏书·乌洛侯传》,中华书局,1974年)游寿先生推断,“难”、“嫩”同音,石室当在嫩江流域。在此推断指导下,1980年,终于在大兴安岭嘎仙洞找到了一千五百年前的那段祝文,解决了鲜卑发祥地的疑案,成为新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此后,游先生应邀亲临嘎仙洞,登山远眺,心旷神怡。展玩拓片,欣然作跋。

1981年,游寿先生在内蒙古考古

嘎仙洞石室

米文平先生在石室考古

1982年,游寿先生(左三)踏访嘎仙洞

游寿先生题签

1984年9月

游寿先生题《题大兴安岭鲜卑石窟摩崖祝文》

大兴安岭北魏摩崖祝文,太平真君四年刻,一九八零年七月发现,公播国内外。为东北初见书刻,犷悍沉着而存汉隶朴拙笔法,以其摩崖也,取势纵逸。见北魏刻石多矣,不可不知此石窟。并转印《刘贤墓志》(辽宁博物馆)。此二种均东北拓跋魏鲜卑文献。

认定赤岸古村

1981年春节,游先生在故乡霞浦赤岸村发现了唐代寺院石槽和宋代井栏石刻、宋瓷影青碎片以及柱础、门楣石雕等文物,可见赤岸村在唐宋时期已十分繁荣,游先生由此师推断,“日本国空海和尚随日本遣唐使途中遇难漂着赤岸以南海口登陆是有根据的”。为此,游先生多次挥写杜诗:“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以抒情怀。如今,赤岸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建起空海纪念堂,日本僧侣多次前来膜拜,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参观。

1981年,游寿先生在家乡霞浦考古

并为新发现的文物制作拓片

1981年,游寿先生在福建霞浦所发现的的唐代石槽

1977年,游寿先生为杨克炎老师题

苏渊雷先生作《菊石图》

落款署“闽东赤岸七一媪”

游寿先生书杜甫诗句

游寿先生书“赤岸拾翠”

游寿先生为福建建善寺题词

“空海法师远帆扬胜地,

建善古寺紫气满山门”

游寿先生题签《空海研究》

“南萧北游”
1987年3月8日,北京举办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当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设“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作品选”专栏,刊登游先生与萧娴先生作品,沈鹏先生在前言中写道:“江南的萧娴与北国的游寿分别出自康有为、胡小石门下。萧娴与游寿历经坎坷,如今年届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此后,“南萧北游”之说起。
游先生书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她完成了李瑞清、胡小石对书法表现方法的探索与提炼,由有意顿挫升华为在自然挥写中表现金石神髓,游先生书法线条的波折全于挥运中天然而成。游先生书法是学者书,是文人书,其金石气息,源自胸襟,流于笔端,于朴素生涩之中蕴含灵秀,绝非可以笔墨刻意制造的所谓效果。

1987年,沈鹏先生在3月8日《人民日报》撰文

游寿先生书作“友我妇女,培育儿童”

萧娴先生书作“荡艺舟楫,追卫夫人”

沈鹏先生有诗赞曰:

南有萧娴北有游,碑无南北各千秋。

九霄王母书翰会,席上嘉宾并蒂榴。

1982年,游寿先生(前排左六)任

黑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66年,“文革”开始,游先生与历史系苏渊雷、周齐等八位

著名专家被打成“八大怪”,遭到迫害,

饱受艰辛,仍坚忍豁达。

“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曾问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

国内能识甲骨、金文者几人,以不及十人对,

游先生列在其中。

游先生作《有感》一首,曰:

“闻征奇字问子云,江南弹射久纷纷。

交亲零落耆宿尽,不知何人作殿军。”

1985年,首届教师节,黑龙江省省长侯捷(右)

前来祝贺游寿先生(左)

八十寿辰和献身教育与书法艺术六十周年

1989年,游先生临金文、五凤刻石等四条屏

(文章摘自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游寿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

毕生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

研究广涉历史、考古、文学、书法

等诸多领域。

考古方面,

游先生指导发现的大兴安岭北魏石室祝文,

成为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书法方面,

游寿先生继承并发扬了李瑞清、

胡小石的书法理论和创作方法,

形成独特风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傅道彬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