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1900—1976年),曾化名洛...
张闻天(1900—1976年),曾化名洛甫,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上海浦东)的殷实农户家庭。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取《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17岁时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9年,在南京参加五四运动,随后在报刊上公开介绍《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同年,在上海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翌年7月去日本东京学习,1922年夏又自费留美勤工俭学,一年多后回国。1925年6月初在上海入党,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和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尤其是经济学做过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张闻天1931年2月回国。从3月起,以中央宣传部长身份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接着又兼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和苏区委员会负责人,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1931年9月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3年1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参加长征。延安时期主管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1938年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并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马列学院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做地方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等职。1950年以后,转到外交战线,先后担任驻苏大使和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1976年7月1日,病逝于江苏无锡。
张闻天是党内造诣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也是功底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
张闻天的成长经历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有共同之处,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由追求民主主义以救国救民,最后转向共产主义。1917年,17岁的张闻天进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这里,张闻天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接触了欧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受到了民主、自由的熏陶。特别是《新青年》杂志对他思想的觉醒起了决定的作用,由此开始,他对旧中国的一切产生了怀疑与反抗,而景仰欧美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与生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闻天立即投身到南京学生运动中,成了最活跃的几个学生之一。随后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不少政论、杂评和感想录,开始了最初的社会、政治活动。这时候,张闻天便表现出理论特长。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8月,他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第50号至52号上发表《社会问题》一文,明确提出要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进窥”(即观察)中国社会的变迁,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途径。此文还摘录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突出地宣传了共产主义理想,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张闻天在五四运动中的这些活动,展现了他日后成为革命思想家、理论家的才华,是他迈向中国领导层的起点。
张闻天还自有其特殊之处,他既到过日本、苏联留学,更是党内早期唯一有留学美国经历的领导人。1920年7月中旬,张闻天和沈泽民一起东渡日本,学习日文、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1922年8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勤工俭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24年1月回国。这段留美生涯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1985年,何锡麟先生曾经回忆:“1945年,张闻天用商量的口气和我说,‘研究世界经济,是否应以研究美国经济为中心?’张闻天的这一意见,不仅显示了他在国际经济方面,多么富有远见,而且,也表明张闻天的留美生活,使他对美国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多么的熟悉。”张闻天后来能成为一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并在经济思想上,有很深的造诣,同他的留美经历有直接关系。从美国留学回来以后,他又同萧楚女、杨闇公等共产党人一起,在重庆传播新文化,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邓小平在1979年召开的张闻天追悼大会上致悼词,赞扬张闻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这是很贴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