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评 | 吴福木:湛蓝美文伴你过新年
文
吴福木
牛年春节已款步而来。在这吉祥的新春时节,读年味儿浓浓的美文,佐以美酒佳肴,许是天底下最美的事儿。
我刚读过湛蓝一组与“年”有关的散文——《吃刨汤》《打扬尘》《阳光的味道》《做新衣服》《年夜饭》。在这“鼠”往“牛”来之际,给我无比的欣喜!——辛丑牛年年味儿倍儿爽!也就这么巧,这么有趣,这组散文皆与“年”息息相关!我们要感谢湛蓝女士的美意与心地。然而,这组散文并非作者一时兴起而作,而是其长期的生活与感情积淀的一个大“爆发”,特别是浓浓亲情与乡愁的自然流露。
前时,我咀嚼赏鉴了湛蓝散文集《樱花树下睡莲满缸》,并写了不长不短的书评,表达由衷的敬爱之意。旋即读了前面所言五篇散文,我更是赞赏有加了,不仅是like,更是happy!我敢说,也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湛蓝之散文必将在当代中国新时代散文占有一席之地。或者说,当代中国散文园地必将有湛蓝的名字。何以此言?她毕竟年轻,才情华赡,作品有数量,更有质量!更重要的是,她的散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那么,湛蓝散文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一、小说性散文体式
这种表述也许是我的发明。我所以言者,乃以其文殊异也。其散文有着非常强的可读性,描述细腻,场景描写、细节描写颇有水准而不逊于小说。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当然与小说不同),常常是寥寥数语、轻轻点染,一个人物就活灵活现,浮在读者眼前。《吃刨汤》中阿勇:“他帮人杀猪的时候都穿一套墨绿色的背带橡胶裤,拿一根细长的钢钎,提一袋行头,杀猪刀,剔骨刀,砍刀,样样齐全。”阿勇的形象一下子就“立”了起来。
《吃刨汤》有两段精彩的描写:
“石头下接着一个放了盐的大木盆,杀猪匠一刀捅向猪的咽喉,我便将脸背过去,随着猪一声凄惨的嚎叫划破乡村的天空,鲜血如注喷射而出。猪因为疼痛,不停板动,老家叫板命,它挣扎得越厉害,血液流失得越迅速,后来不断抽搐,鲜血随着抽搐间歇性流出,时而猛烈时而缓慢,血流尽时,猪也慢慢咽气,最后再抽搐,蹬几下腿,一条生命便就此结束。”
“等猪气息近无,杀猪匠拿一把尖刀,在猪小腿上割开一个口子,把细长的钢钎从口子穿入猪的体内,直到吃进大半条钢钎长度。尔后抽出钢钎,喝两口白酒喷吐在刀口上消毒后,嘴对着口子吹气。杀猪匠吹气的时候,脸涨得通红,随着腮帮子一鼓一瘪,猪肚子渐渐隆起来。一个人的肺活量吹不胀一头猪,中途换人接着吹气,直到把猪吹胀为止。”
我反复读,越读越有味。你想,这样的描述与小说又有何区别!我想,反而更细致,更真实,更美妙!——这是作者之亲历,与我小时所见毫无二致!(而我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的细与美)。读文赏文,你必须有非凡的想象力,卓越的鉴赏力。要知道,这是女孩子(姑且言之,以求亲切)写的小时候见到的“杀猪”场面,那就更要敬佩三分了。真是“男而不能,女而极致”了(这里的“男”,指男作家;“女”,指女作家)。
那么,文章题目是《吃刨汤》,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写杀猪场面?因为,这是必要的“前奏”,因这,“刨汤”也就值得期待而更觉美味了。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我赏析文章,总会联想到作者本人。这就是“知人论世”吧。
二、亲情盈盈,乡愁沉沉
湛蓝散文取材广泛,所写皆至性至情,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最多最美者还是关于亲情、乡愁的篇目。
《打扬尘》,父母为过新年而忙得不亦乐乎,里里外外,犄角旮旯,清之洗之,打之扫之,全然一新。《阳光的味道》,写父母“米汤浆洗被单”,以及孩子们的嬉逐,亲切而温暖:“将被单叠成方条,母亲与父亲各执被单一头,铆足了劲往相反的方向拧。被单的中间充满空气,劲使不到的地方就鼓起像气球一样的泡泡,我们看着好玩,欲用手挤那泡泡。”这样的画面也许再难见到了,只能在美好的回忆中……《做新衣服》,母亲为让女儿穿上新衣服煞费苦心,让人暖心。《年夜饭》,一家人围坐迎新的其乐融融……都是绝好的散发着中国味儿的中国风俗画……
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停留于静止的描述,而是把自己的幽思、想象、心境融入其中,而意味隽永,深沉绵长。《吃刨汤》:“如今的农村已鲜有人在养猪,每次回去,遥望田野,人迹寥寥,唯有茶铺里繁荣的人声和麻将声,叩醒乡村晨昏的更迭。”很明显,有作者对过去的追念,亦有对如今农村变化的怨思,缕缕乡愁浸淫开来……《打扬尘》:“那一刻,我似乎看见了新年的曙光。那一幕幕,也在我心底拧成一个红艳艳的中国结。”以此作结,境界大开,“一个红艳艳的中国结”在读者面前愈加红艳……《年夜饭》:“血脉是家族的DNA,传统文化则是华夏民族的思想信仰,是脐带。所以,中国年,还得过!”就这三十几个字把“中国年”的意义升华了。她所写不仅具有重庆地域特色,更是中国化的。正应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湛蓝的散文就是这样意蕴丰富,如座座金矿,待你去挖掘!我们不仅要看文字本身,更要品言下深意。
三、以小见大,诗情画意
以小见大是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湛蓝散文可说是典范。从前文叙评中亦可见端倪。《吃刨汤》,是一篇非常有特色、有技巧、有韵味的散文。如若你不看文章,但看题目,你会想这篇文章也就是千把字吧,一个“吃刨汤”又有什么可写的呢?待你读完,你定会讶然不已:篇幅这么长,内容这么丰富,文笔这么细腻,情味这么浓……是的,的确如此!这里,我不再结合原文分析,给你留个“悬想”,在这美好的“年味”里走进文本,好好享受……读湛蓝的散文,我立刻想到了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或者说,湛蓝散文确有丰子恺散文的味道……这样的联系是有高度的,也是切实的。我想,如果你读了这两位的美文,也会有我相同的感受。读过,走过,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读湛蓝散文,你的视界会更宽阔,你的审美会得到提升,因为,作者有着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有着多年的生活积累(特别是农村),有着丰厚的学养,她总能自然而又恰到好处地直接或间接运用,让你不自觉受到熏染。“一进腊月门,转眼就是年。”“冷水刨猪,不来气。”“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打扬尘》,则联系《吕氏春秋》中“尧舜寄予革故鼎新的新春愿望”的记载,而有厚重感。这也是散文创作应有之义。
作者精湛的描写,加之古诗的穿插,谚语、俗语的巧妙融入,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一场快意的旅行。
在此,我借用著名散文家梁衡在《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中评说《岳阳楼记》时总结的“好文章的标准”——“一文、二为、三境、五诀”来评价湛蓝的散文,更为妥当。“一文”,指文采。“二为”,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三境”,景物之美(形境)、情感之美(意境)、哲理之美(理境)。“五诀”,“形、事、情、理、典”(文中必须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读过才有发言权。我读了湛蓝几十篇散文,深觉这些“评语”是那么“熨帖”!(特别是“三境、五诀”),也以此奉上敬意。
我对湛蓝的相识仅仅是开始,读她的美文仅仅是一部分,但是,她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她发微信与我:“有人说过,我为文字而生。这些年尽量坚持写,写能感动自己的文字,尽量有在场感。”说得好!说得妙!“为文字而生”,对湛蓝而言,极为准确,这就是我苦苦寻觅的答案!“在场感”,希望这著名的德国哲学观永远在她身上及其散文里闪现!
有了湛蓝美文的陪伴,这个春节肯定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