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些春节民俗里藏有一本养生经

春节将至,一年一度的春节最能体现中华文化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给人温暖和希望,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和酝酿。不过,你知道吗,在各种新年习俗里还包含着浓浓的养生味道。

春节民俗之扫尘:一帚导引气血畅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宋代的“寿星诗翁”陆游便非常重视家务劳动,坚持每天扫地,活动筋骨,并写有《扫地诗》一首:“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堂奴,亦以平气血。按摩与引导,虽善却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认为扫地养生简单方便,效果显著。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运动保健门诊李靖教授介绍说,相对于一些运动量大、累得气喘吁吁的剧烈运动,扫地等日常家务劳动,既可保证人们的基础运动量,还有助于活动四肢经络,调和气血。新年大扫除的时候,不妨化家务为养生。比如拖地的时候一只脚往前跨一步,既能避免弯腰弓背,又可帮助拉伸身体,锻炼下肢力量;洗菜时可以将身体侧对水槽,通过适当地扭转腰部,锻炼腹肌、腰肌和后背;擦窗户时可以挺身抬头,手臂适当抬高,帮助舒缓颈椎压力,预防肩周炎。

春节民俗之写春联:挥毫泼墨活关节

书法家多长寿,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书法与中医养生有很大的渊源。练习书法时,需要指实、掌虚、腕平,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谋而合。此外,提笔时手指、腕关节等随着笔画顺序富有节律地运动,可调节手臂的肌肉和神经,并带动身体其他部位舒缓地活动起来,达到“摇筋骨、动肢节”的效果。当然,练字作画时要注意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调心(意念),排除外界干扰,享受这一过程,真正乐在其中。

春节民俗之剪窗花:手脑并用防健忘

民间春节不少地方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很多中国的长寿老人都有剪纸的爱好,这样的新闻在媒体屡见不鲜。该院脑病科张林副主任医师介绍说,手脑并用的剪纸不但养心还健脑。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和神志。人体十二经脉中有六条从手指通向全身,锻炼和活动手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指连心,心灵手巧,都说明手与心的密切关系。从西医的角度看,手与大脑神经的关系十分紧密,手部肌肉群的运动,对于大脑皮层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一定技术含量且花样众多的剪纸民俗,是一项很好的养心健脑的运动锻炼。

春节民俗之蒸年糕:补益驱寒福寿长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过年期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该院治未病科副主任杨晓辉博士介绍说,这些年糕中加入了五谷杂粮和花瓣的点缀,不仅增加了视觉的美感,也丰富了年糕的营养食疗价值。比如大枣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桂花能够散寒破结,化痰止咳。

春节民俗之吃饺子:温补气血暖洋洋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这个民俗与中医最有渊源。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主要是用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热汤煮熟后施舍给冻伤的百姓。夏公旭副主任中医师提醒,如果冬季里比较怕冷的人,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此外,大家吃饺子的时候也别忘捏我们自己身上的“饺子”——耳朵。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杨明介绍说,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季气血运行不畅的或者肾阳虚的人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春节民俗之踏春:以步代车身体棒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与家人一起到户外踏春。一般是上午,而且大都是早饭之后,这样的步行活动很有养生价值。

明代医家龚居中著的养生专著《福寿丹书·安养篇·饮食》中有这样的记载:“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这段文字讲述了饭后要做的养生三件事:漱口、摩面腹和踌躇行步。不少读者朋友看到“行步踌躇”这几个字有点纳闷了,难道要犹豫不定地行走?实际上,这里的踌躇意思是“从容自然”的意思。吃饭之后一般相隔3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漫步行走健身,有助于消化,促进新陈代谢,预防肥胖,改善睡眠质量。此外,早晨起来之后饭前漫步一会儿,有利于肠胃蠕动,但是注意不可空腹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