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视角透视《伤寒论》的核心原理
同人 大医至简倪海厦
所以,身体差的人本来身体温度就低,一遇到冷风吹到身上,血液循环马上变慢。血液循环变慢后,单位时间获取的氧气量就会减少,缺氧后身体产生的热量就会减少。身体依靠热量驱动人体行动,所以就会出现疲倦、没有足够的热量消化食物,没有胃口。另一方面,冷风吹到身上后,血液循环变慢,体表上的血液内收到体内,血氧燃烧后一部分不能使用的热量也会多余的积蓄在身体内,内热不能有效散出去就会出现发烧。 《伤寒论》的第一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指的人体的皮肤之表,人体受寒,血液循环变慢,热量不能有效从皮肤散出去,所以出现脉浮,“恶寒”是因为血液循环变慢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导致。 麻黄汤的机理实质上是在鼓舞人体气血到达体表,加强人体循环系统,让身体获取足够的氧气,并把积蓄的内热散出去。 而桂枝汤则是加强人体的血液循环并补充津血,让津血充足到达体表改善体表的血氧循环,这样可以恢复毛孔的正常开合。 身体较强壮的人,身体内的组织、细胞比较有营养(例如小孩,壮年人,看起来每个细胞都是水嫩新鲜的),贮存了足量有效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血氧在身体内燃烧可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因此身体相对不容易“寒化”,容易出现散热不足导致的“热化”病。 身体虚弱的人,皮肤肌肉、组织萎缩干涩,身体血液量匮乏。血氧燃烧值不高,很容易出现以缺氧、缺血的“寒化”症状。《伤寒论》用到四逆汤时,通常是腹泻。四逆汤中的炙甘草可以维护人体的津液,从本质看,津液就是人体实现循环运动的载体,一旦缺少津血,循环体就缺少载体。干姜、附子实际上是在提升人体的“热功率”,身体的温度高了,血液循环就会加快向正常的方向发展,血液流动变快通过肺和全身,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就会提高。 《伤寒论》所说的三阳病,突出体现人体内热不能有效散出去为典型主要矛盾,通常也伴随着津血被内热消耗的问题。像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都是用来补充身体水液的。而麻黄汤、大青龙汤、麻石杏甘汤等都是发散身体内热的。 《伤寒论》所说的三阴病,通常可能是身体平时血液不足,产生的热量不足。外邪入侵人体造成血液循环快速削弱,出现以缺氧、缺血为主的产生热量不足,身体变冷(手脚冰凉是《伤寒论》最常见的描述特征)的典型矛盾。 炙甘草汤这些药物是用来补充人体血液的,血液量增加人体血氧循环就会提高,身体就可以产生足量的热量,脏腑的机能也会因为血液增加而得到改善。这样身体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小建中汤这些药物则是提高身体内循环的,内循环提高后身体热效能就会提高。肠胃的温度暖起来,胃口就会改善。 少阴系统通过心肾的协同作用进行血液内循环,心脏足量运动给全身输血实现血氧循环,肾脏过滤血液提高人体的“热效率”和燃烧值。四逆汤这些药就是通过温暖的方法来加速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人体的热效率,以增加人体获取氧气的能力,也可以间接改善肠胃的热效率改善吸收,为进一步提升血液的造血能力做铺垫。 厥阴系统是人体最大的藏血系统,人体的能量就是贮存在血液当中,如果厥阴系统平时贮存的血液充足,则疾病即使发展到厥阴也可以做“最后的反击”,如果人体血液量非常匮乏,则很难有效组织起“绝地反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