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故事90】文化名人与蛋厂

赵树理在晋城蛋厂

☆ 秦风汉韵

晋城蛋厂,加工蛋制品和各种罐头的企业,位于西安街出品处路南,今蛋厂生活小区,职工约200名,手工业管理(今二轻)企业,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出现一名省劳模——打蛋能手李小爱。由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开发为居民生活小区。

1965年11月7日,中共晋东南地委召开了《十里店》第四稿专题讨论会,对该剧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赵树理拒理力争,表态发言时说:“《十里店》真实不真实,能演不能演,要有农民群众说了算,他们是生活的主人!”话是这么说,会后他还是虚心接受了意见,回晋城后再加修改。

回晋城后,做为晋城县委副书记,他一边参与县委的日常工作,一边认真地第五次修改剧本。不久,接到省委、地委的通知,在搞过“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县可以试演。于是他请示县委,由县工农兵剧团排练演出。由于县剧团当时驻地在黄华街,条件较差,而且又远,他出入不方便,于是便和条件较好,距离县委机关很近的县蛋厂取得了联系。

1965年的冬天,是赵树理最忙的一个冬天,他既要修改,亲自导演大型现代戏《十里店》,又要参加县委的某些工作,还要隔三差五的去一趟他蹲点的南村公社峪口大队。

赵树理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常常从白天忙到深夜,甚至次日凌晨。在排戏的前几天,我作为县委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总要等他回来才休息。后来他看到我较辛苦,便对我说:“小秦,只要我晚上11点不回机关,你就不要等了。”于是他便和蛋厂商量,为他准备了一间临时的办公室兼宿舍。

在排练过程中,蛋厂有一位年方16岁的少年,经常出现在现场,赵树理发现后,在一次排练结束后叫住了他,问他为什么不上学,每天看戏。少年伤心地哭了,他说:他的父亲原来是厂里的支部书记,因病英年早逝了,母亲没有工作,无力供他和弟妹上学。赵树理听罢后很是同情。

自那次接触以后,少年感到赵树理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便无所拘束地主动倒水、端饭。赵树理也很待见这位小伙,在他不回机关休息时,就干脆 让他和自己作伴。他们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赵树理对小伙说:“县委机关一个多月前刚去了一个通讯员,要不然的话,我就带过你去!”还说:“我在北京有套四合院,无人居住,退休之后,我带你到北京居住、工作……”

一个半月后,剧团圆满完成了排练任务,临近1966年元旦时,赵树理和演职人员与蛋厂的领导、职工道别,并感谢他们的全力支持与帮助。此时少年热泪盈眶,依依不舍。赵树理见状后,安慰说:“别哭,咱们见面有的是机会,县委会离这很近,你有什么事,找我就是了。”

《十里店》在晋城剧院上演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剧院场场暴满,座无虚席,甚至座票卖完了,不得不出售站票。不仅城里人争先恐后,就连农村十里八乡,甚至数十里外的农民徒步而来,徒步而归来看《十里店》。(那时交通非常落后)。

1966年3月,县市政公司招工,指标已下到西街市民大队(现社区)。少年的母亲及时地为他报了名,然而大队说他年龄还差一岁,不够条件。无奈之下,母亲和小伙找到了赵树理,说明了此事。看到其母饱经风霜,泪流满面的样子,考虑到母子艰难的生活,赵树理动心了。他找了劳动局,找了市政公司,并和西街市民大队商量,办了一件他一生唯一一件连他自己的子女都没管的“闲事”。

10多年前,我到电大时期的一位同学(市政公司工作)家有事,无意中相识了当时那位小伙,他与我年龄相当,名叫赵麦堆(已病故),是我同学的同事。当他听说,我原在过县委机关,曾在赵树理身边工作时,便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