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原文: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释义:
束修:束发修学。——《汉书·叙传下》
译文:
孔子说:“进行过束发(冠礼)的人(请教我),我没有不会教诲的。”
解读:
先说说本句话和前文的关系。前文简略说了“道”“德”“仁”“艺(术)”从内而外行仁的体系。这个是不是谁都能做到?肯定不是的。所以,这里就交代了“学”者的条件,以及老师的态度。学生必须成年,老师的态度就是“未尝无悔”。而不是通常解释的给孔子上缴了干腊肉,孔子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想想,要是孔子都这么势利,凭什么是圣人?这样的人有多讨厌,相信你平时应该会有接触。所以,孔子的格调是不会这么低的。为什么怎么说,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说。
束修有些版本写作“束脩”,说是十块干腊肉。我认为是不对的。我国用香料可以追述到黄帝时期。脩是用香料腌制的腊肉。所以,脩在战国时期是可能有的。那个时期并不止孔子一个人在讲学,如果给老师送礼可以送干腊肉的话,一定会有其他的记录,但是目前没有看到相关记录。但是这个解释是从汉代才开始的。已经离孔子很远了。
如果解释成给了老师干腊肉的见面礼,孔子就一定教诲。那么,这种行为是不是违背了“仁义”?孔子“温良恭俭让”,又推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么会要给了礼物才教诲呢?送了礼才办事的人,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你自己审查一下,这种人是不是 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种人能做到“温良恭俭让”?如果说是,我是不相信的。
而且,把束修解释成束脩。那么,这一句里面的“自行”以及“以上”怎么解释?难道这几个字就舍掉了?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认为解释成“束脩”是错误的。
那么,我为什么要解释成束发修学呢?我解释成束发修学不仅是从年龄上考虑,还有从孔子的认识基础上考虑的。
束发修学是《汉书》中的一个词。《礼记》有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加冠曰冠”。加冠也是要束发的。成年了能做的事情就多了,其中就包括搞“学问”。孔子曾经说过“吾十五志于学”。可见“学”是有年龄限制的。不是随便就可以“进学”。这是古代礼仪的一个佐证。
前面的文章说过孔子的“中人”这个概念。我认为中人就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而进行了成人礼(束发)就表示你具备了这种资格。因为,只有进行过成人礼才是可以行仁的人——能理解仁、实践仁。孔子就认为成人才具备资格“学”。
孔子教诲成年人,是不是就不和小孩子玩呢?不是的。“小两儿辩日”的故事告诉我们,孔子还是会和小孩子交流的。毕竟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是孔子认为,成年人智力成熟,对仁的认识才会全面以及正确,实践仁才有可能。所以,学必须是成年人。
回到现在,有一种教育趋势是,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教授知识了。小学生的这种知识学习也很激烈也严酷。我就想问,孩子能理解吗?即使你让他记住了,他也会反感,进而发展到讨厌知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