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先驱,挑战人类视觉的智力游戏 | Victor Vasarely

微店:森雅艺术馆

视频号:森雅艺术馆

www.triceratops-design.com

他是光效应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也是欧普艺术的杰出代表,
被誉为"欧普艺术之父"。
大卫·鲍伊最知名的专辑《Space Oddity》的封面即出自他之手。
他的风格影响了后世诸多艺术运动,
甚至时尚界也对其大肆推崇。

欧普艺术下的服装服饰,

按照一定的规律给人以视觉的动感

它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
他一生都沉迷于线性图案结构,这使他创作了一系列深奥的,“精心计算的”视觉艺术,用各种图形组成色彩明亮的图案,给人制造眩晕迷幻的感觉,从而达到视觉上的亢奋。

他就是匈牙利裔法国艺术家维克托·瓦萨雷里

欧普艺术(Op Art)是西方二十世纪兴起的艺术思潮;“OP”是“Optical”的缩写形式,意思是视觉上的光学,即视觉效应。

虽然从视觉元素和构成角度欧普艺术很容易被理解,但欧普艺术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时就被艺评家攻击的体无完肤。他们认为这些规律罗列的线条和颜色只是一种耍花招的把戏,这种小伎俩怎能被称作艺术呢?

当时欧普艺术虽然不受艺术界的欢迎,但却深受大众的喜爱。说起欧普艺术,不得不提到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展览“The Responsive Eye”。

1996年,拍摄《碟中谍》的导演布赖恩·拉塞尔·德·帕尔马(Brian Russell De Palma)曾拍摄过关于此次展览的纪录片,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这个展览囊括了最著名的几位欧普艺术和极简主义艺术家,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理查德·安努斯科维奇(Richard Anuszkiewicz)、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等人都参与其中。
展览“The Responsive Eye”
短短两个月内,超过18万的参观人次更是一时轰动了全城,此次展览对之后的设计界和时尚界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一波接一波的欧普风潮至今也未消失,在当时的巨大反响早已形成了一种风格。
展览会上陈列出大量经过精心设计,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波纹或几何形画面,造成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中产生眩晕的光效应现象和视觉的幻觉。
现场的观众不断蹲下来,感受视觉错觉的效果。
这些画作看似只是规律的几何形状,但其实它们在挑战人类视觉并挑逗着人们的大脑。早在巴洛克时期出现的Trompe l’oeil(原是法语,意思是“欺骗眼睛”),就是以最简单的方法让二维画布上展现出三维空间。后来所谓的3D立体画也是基于同样的想法,它们只是用画笔“愚弄”着人类的双眼。
左:Pere Borrell del Caso《Escaping Criticism》,1874年
右:Hans Holbein the Younger「The Ambassadors」, 1533年

「Annunciation」 Leonardo da Vinci,1472年

维克托·瓦萨雷里1906年出生于匈牙利佩奇
他在皮耶什佳尼和布达佩斯长大
瓦萨雷里青年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并没有开始就学习艺术
而是走上了学医之路

课余时间,瓦萨雷里最大的爱好便是阅读科普读物

他对爱因斯坦和海森堡等人的著作都有涉猎

随着学习的深入

瓦萨雷里意识到科学已达到认知的极限

而艺术的表达却是无限的

于是他弃医从艺,开始学习传统绘画

维克托·瓦萨雷里《Etudes Bauhaus A》,1929年

维克托·瓦萨雷里《Etudes Bauhaus C》,1929年

维克托·瓦萨雷里《Etudes Bauhaus D》,1929年

瓦萨雷里开始没有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
反而是在接受包豪斯的教学之后
他探索出了自己的简洁抽象的视觉之路
极简的几何形体和空间构成
成为了瓦萨雷里的绘画语言

维克托·瓦萨雷里《斑马》,1937年

毕业后瓦萨雷里成为了一名海报设计师
白天工作,夜晚闲暇时间进行艺术创作
1937年创作的《斑马》称得上是第一件欧普作品
画面中的斑马由旋转的黑白条纹组成
虽没有明确的轮廓
但却展现出简单线条如何巧妙激活画中形态
维克托·瓦萨雷里《老虎》,1938年

20世纪是绘画艺术从具象转向抽象的重要时期

瓦萨雷里自然也开始了相关尝试

他的作品逐渐出现在巴黎的重要展览中

并被各大画廊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

维克托·瓦萨雷里《The Prisoner》,1945年

在布列塔尼贝尔岛

瓦萨雷里终于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灵感

海滩上的鹅卵石、贝壳、漩涡……

岩石在破碎的瓶子里,波浪在有节奏地来回荡漾

维克托·瓦萨雷里《Goulphar》,1947年

维克托·瓦萨雷里《Latorca》,1953年

维克托·瓦萨雷里《向马列维奇致敬》,1952-1958年

自然中的几何逻辑让瓦萨雷里意识到

二维平面同样可以延伸出空间和深度

以此为框架

他用纯粹的抽象元素构建出迷幻炫目的图像

他坚信

纯粹的形式和色彩可以象征世界

马列维奇和约瑟夫·艾伯斯

成为了瓦萨雷里效仿的对象

他还试图将抽象创作的理念延续到雕塑领域

起初,瓦萨雷里多以黑白两色为主

他以正方形构建巨大的“棋盘”

却被线条的弯曲干扰了规则性

在图像表面形成凹凸的视觉

画作随着观众的前后移动

会呈现出收缩、扩张和移动起伏的效果

欧普艺术开始逐渐往动态维度发展

「Bianco」 1987

当眼睛注视墙上这个不断移动的球体
等待你的将是无尽的平行世界
瓦萨雷里将球体进行规则的扭曲
原来整齐划一变为受数学公式约束的渐变序列
可以看到黑框内的彩色矩形是如何层层被放大
最后祛除所有的黑暗

「Untitled」 1980

最内层凸出一个球状物

交替的矩形发生形状和明暗变化

外圈是暗光的虚实矩形

最内层从外到内完成了从最暗到最明的亮度循环

如此累加若干层

构成人类与上帝之间迷幻而严谨的神秘通道

回忆下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剧照

「Kezdi」 1989

雕塑版本,提供了更多角度进入平行世界的机会。
事实上,欧普艺术就是要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过程中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欧普艺术家以此来探索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证明用严谨的科学设计也能激活视觉神经,通过视觉作用唤起并组合成视觉形象,以达到与传统绘画同样动人的艺术体验。出于这一目的,欧普艺术作品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而是在作品中,使用黑白对比或强烈色彩的几何抽象,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强烈的刺激来冲击人们的视觉,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或空间变形,使其作品有波动和变化之感。

欧普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挑战人类视觉的智力游戏,从而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觉世界。艺术评论家弗波帕曾给欧普艺术作了一个较为科学化的解释:用各种不同的几何体的周期性结构,纬线叠积或色彩排列,同时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和使其产生光焦度现象的科学方法--放射光的波纹形效果和色彩的扩散,它的强度分离又并行对比、连续或交叉,色彩和色调的增大或减少,色彩的互相干扰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对视网膜引起刺激、冲动、振动和其他对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如图像和背景的颠倒、前部暖色与后部冷色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造成一种含义不明的圆体和一种持久的不稳定的造型。

欧普艺术家一方面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太随意和偶然;另一方面又认为波普艺术太鄙俗。他们主张要吸引观众,但却不能让观众卷入艺术之中;既不联系具体,也不表达感情和体验,而基本上利用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景。这种视觉变化主要由两方面来完成--色彩的变化和形态的组织,欧普艺术家们在创造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观察着这两方面在视觉中产生的各种幻觉,试图挖掘潜藏在这种幻觉表象后面的基本规律。在这种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欧普艺术家们可谓是博众家之长,如在空间透视方面,可以看到印象派美学的影子;在抽象形态的组织上,可以追溯到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螺旋主义及康定斯基和克利等画家;而在色彩的相互关系方面,又受到新造型主义、构成主义的影响;此外,德国的包豪斯和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也给了欧普艺术家们很大的启发。

虽然欧普艺术盛行的时间并不是很久,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走向了衰落。但它变幻无穷的视觉印象,以强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广泛渗透于多种设计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