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广彩瓷器是什么样式?
历经清初顺治、康熙的过渡,清代雍正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瓷器贸易领域扩大,广彩瓷进入快速生产时期,并成为外销瓷重要品种之一。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绘瓷”的简称,广义上是指在广州地区绘制的釉上彩瓷,初创于康熙晚期,雍正以后成熟发展,至清晚期仍较为流行。
清雍正 广彩山水纹盘
探究原因,主要是其加工方式较为特殊,并在彩绘技术、颜料、题材及内容等方面积极吸纳其他艺术养分,注重在模拟中不断创新,故能够取得斐然成绩。
清雍正 广彩花卉纹盘
清朝开国之初,海上贸易几乎完全中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复台湾后,朝廷于广州设立十三行,代表清政府负责跟外商进行贸易和管理海路邦交事宜,享有对外贸易特权。雍正时期法国、荷兰、丹麦和瑞典四个国家也获得了这一权利。
清雍正 广彩折枝花蝶纹盘
其中,法国于1728年(雍正六年)、荷兰1729年(雍正七年)、丹麦1731年(雍正九年)、瑞典1732年(雍正十年)先后设立了贸易站。由此迎来中国瓷器外销的高潮,刺激了广州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广彩应运而生,与广州产金银器、珐琅器、象牙雕刻等一样成为了外销工艺品之一。
清雍正 广彩麻姑献寿图盘
但随着外销瓷贸易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来自海外的定烧瓷品种与数量也在不断激增,遥远的景德镇无法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满足外商需求,甚至常有货商退货事件的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精明的商人便采取了异地彩绘的加工方法,即在景德镇购进素白瓷半成品,运至广州后再在外国洋行附近设立瓷厂,直接在欧洲商人的监督与指导下进行彩绘。
清雍正 广彩西洋人物纹盘
应运而生的广彩,其独特加工方式就在于这种异地彩绘方式。据清代刘子芬《竹园陶说》中记载:“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越广州,清中叶海航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文中说的即是将景德镇烧成的白瓷直接运到广州再进行釉上彩绘的背景与过程,不仅满足了外销需求,也提高了成品率。
清雍正 广彩山水塔桥雁纹盘
雍正时期的广彩,是在景德镇运来的白瓷器上进行再加工装饰。白瓷的胎釉特征、品质及精细度等虽与当时五彩、粉彩瓷相一致,造型规整,制作讲究,但在构图、画法、彩料、呈色方面还是展现出了较为独特的风貌。
清雍正 广彩纹章纹盘
雍正时期的广彩因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故山水、人物、花卉等纹饰与当时景德镇窑所产珐琅彩、五彩、粉彩风格相似,构图疏朗,留白较多。较具特色的是宝塔纹,远处为高塔,近处为楼阁,彼此遥相呼应,且构图模式化,在各类器物上的表现形式十分固定。
清雍正 广彩纹章纹盘
绘画技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如亭楼柱子采用网格线的画法来表示明暗关系,而景德镇窑则采用的是渲染法雍正广彩上的装饰题材内容,既有中国传统的人物纹、花鸟纹、山水纹等,也有特别定制的西洋图案。其中尤以纹章纹为代表。人物纹分中式与西式两种。花卉纹是雍正广彩瓷器中运用较多的装饰题材与内容。或为边饰,或为主题图案,曼妙多姿,令人赏心悦目。常见散点分布的折枝花式,构图灵活多变。也有的与鸟儿组合在一起,画工极为讲究,富有时代特点。
清雍正 广彩纹章纹杯
山水纹,亦分中国式与西洋式。中国式山水构图大同小异,具有较为程式化的方式。西洋式山水纹盘边场景模仿英国版画,描绘了伦敦风景,堪称为此类纹样的典型代表。纹章纹,也称徽章纹,是代表欧美国家皇室、贵族、社团、城市、军队首领等权力、地位、身份的图案。瓷器上的纹章纹最早出现在明晚期,被绘制在欧洲人向景德镇订制的青花瓷上。雍正广彩瓷中也有绘制纹章纹的,有的有年代记载,有的有订单记录,还有的是为结婚而专门订制的,因此备受人们重视。目前所见雍正广彩纹章纹,多绘制于盘类器物上,此外在杯、碟类器物上亦偶有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