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有始有终!

胡雪岩说:“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品,是最好的通行证,也是人一生的修行。

当一个人形成好人品的时候,“规矩”就不再是约束,而是本能。

心简单了,世界就简单了。

做人,清清白白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的宰相公仪休,遵纪守法,毫无不正之风,时常告诫底下的官员不要做损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有一天,一位客人拜访公仪休,想请他帮忙办事,并送上他最爱吃的鱼,他却坚决拒绝。

管家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来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仪休说:“我喜欢吃鱼,可以自己买。如果收受贿赂,他日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况且这不是我应得的,所以绝不能收。”

清白,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历练。

人生在世,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

真正清白的人不是自命清高,刻意回避,而是面对诱惑尚可坚守底线,面对名利还能泰然处之。

以豁达之心做人,以坦荡之心做事,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保护。

大海不受污染,海水才能清澈湛蓝;

夜空没有杂质,明月才能投映清辉;

心中不存邪念,做人才能光明磊落。

如果把柄被人抓在手里,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躺在床上总是难以安寝。

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活得心安理得,自然无忧无虑。

任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云舒,历经岁月沧桑,人生几度起落,内心始终如一。

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老老实实干活,清清白白做人。”

做人清白,才能拥有长久唯美的人生。

做事,有始有终

唐代名臣魏徵时常这样劝谏唐太宗:“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很多人做事,开始做得好的有很多,但能够坚持将整件事做好的却寥寥无几。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么即便开了一个好头也毫无意义。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天和朋友到褒禅山游玩,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山洞,于是几人一同前往。

美丽的风景往往在行走艰难的地方,没过多久,他们便觉得有些劳累,不愿意继续前进。

回家后,王安石觉得后悔,在《游褒禅山记》里这样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如果能做到,却不去做好,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可笑的事情,自己也会十分后悔;

如果已经足够努力,哪怕最后结果不如人意,心里也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看书的时候,永远只停留在前几页;跑步锻炼身体,三两天就喊苦喊累,不愿意下楼;学一样新菜,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放着懒得做。”

世上有很多失败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缺乏善始善终的精神,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最忌讳的就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真正的强大,不是天生神勇,而是明知困难,还有开路直前的决心;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真正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面对风险,还有善始善终的精神。

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将它做好,切莫费了时间与精力,最后还一无所获。

刚柔并济,外圆内方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做人做事,可方可圆。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

深以为然。

刚而不柔,则容易折断;柔而不刚,则任人搓捏;刚柔并济,外圆内方,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秦朝末年,群雄起义,其中实力最强大的莫过于项羽带领的楚军。

二十四岁起兵,二十七岁争霸,破釜沉舟一战,诸侯膝行而前;彭城之战,以少胜多,速战速决。

但他所到之处,无不被破坏殆尽,甚至活埋了投降的士兵,丧尽民心,最后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场。

真的如他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战斗不猛的过错”吗?

不,正是因为他太过强硬,毫不容情,只用铁腕,不知体恤。

“方”不是锋芒毕露,而是一种坚毅,是坚守底线,是一种不受诱惑的气节;

“圆”不是狡猾世故,而是一种智慧,是思虑周全,是宽厚圆融的人生智慧。

外圆内方,刚柔并济,面对大风大浪也能从容淡定,自然活得自信洒脱。

有时会听到读者说:“道理都明白,可是很难一下子做到,该怎么办?”

正如刚才所说:“做人,是一辈子的修行。”

其实,只要清清白白,内心自然坦荡;善始善终,做事自会水到渠成。

人生既不能事事如意,但愿柳暗花明,苦尽甘来。

(0)

相关推荐

  • 道法自然,共建人间仙境!

    原创 昆仑千秋雪 龙虎山道教 今天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争奇斗艳,许多人喜欢在这个季节外出游玩,感受万物萌生的气息.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游玩的时候,采摘美丽的花朵,折断优美的枝条.这种行为既不符 ...

  • 何为圣人?论《老子》中的 “圣人”!

    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 ...

  • 做人, 清清白白;做事, 有始有终

    胡雪岩说:"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品,是最好的通行证,也是人一生的修行. 当一个人形成好人品的时候,"规矩"就不再是约束,而 ...

  • 【转】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有始有终

    做人,两个字:善良. 善良的人,永远都受人尊重, 也许会吃亏上当, 也许会流泪受伤, 可是,善良是种美德, 幸福会回应,上天会眷顾. 做事,就两个字:坚持. 一腔热血未必能成功, 坚持到底必定有收获. ...

  • 做人坚韧不拔,做事有始有终的三大生肖,信念顽强,靠实力成功

    在生活当中,我们不乏会看到一些有实力的人,他们似乎很容易便能做成任何自己所想要达成的事情,让人无限敬仰.不过,有实力的人,一般都是不爱炫耀自己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特别的低调,越是有能耐,就越如同一株成 ...

  • 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有始有终!

    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有始有终,是做人的两条底线.有了这两条线,我们才能守住本心,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坚定的神态,为过好这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做人干净,正气存身 "粉骨碎身浑不怕 ...

  •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做人与做事,千万别太过。饱谷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做人与做事,千万别太过.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 行走人世间,低调没有错. 天外还有天,人外皆是人. 风飘云彩过,水落石头出. 物大值千金,人大不值钱. 自己有多沉,心里要 ...

  • 人有敬畏之心,做人、做事才有尺度?

    日常生活中常听身旁的老人们说:人啊,做人做事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良知.要有底线.要有尺度.凡事不可太过,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 年轻时总觉得:此话语太过荒谬,是一种束缚,是一种逃避 ...

  •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擦亮双眼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擦亮双眼

  • 做人与做事 十大原则

    第一 办事要讲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原则就是办事的方圆,成事的规矩,行事的底线.一旦突破了这一底线,纵有多少技巧和方法,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人 宽容 坦诚 尊重 信任 公正 对已 守信 ...

  • 做人与做事

    做人须简单,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的路,过好当下的生活: 不慕繁华,不必雕琢,对人朴实,做事踏实:不要太吝啬,不要太固守, 要懂取舍,要学会付出.

  • 人生两件事,做人与做事

    人生两件事,做人与做事.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好事自然而来. 形容一个人做人OK,我们脑海里马上就会联想起"脚踏实地.有情有义.光明磊落.舍己为人.高风亮节.德高望重"等很多褒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