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竟陵郡
张正义
天门舟中
扁舟朝发动栖鸦, 入望人居徬水涯。
小艇柴门斜系柳, 短篱菜圃欲开花。
难教泽国安鸿宅, 尽拟闲身付钓槎。
老我风尘竟何益? 鸥盟有约觅烟霞。
这是张岳崧写于湖北省布政使任上的一首七律诗,时间大约是道光十七年初夏,地点是天门县的小船上。一大清早,诗人就乘坐小船出发“阅堤”去,也就是检查验收当地官民修筑堤坝的质量。大概起得太早了,船一起动就惊飞了岸边树上栖息的昏鸦。江边的景致妩媚迷人,百姓简陋的木屋柴门外,歪脖子柳树系着小艇一只,低矮篱笆围起来的菜圃内,菜花正含苞欲放。这是一幅多么祥和安谧、岁月静好的水墨风景画!可是,这幅水墨风景画背后掩盖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什么原因使张岳崧慨叹“老我风尘竟何益”呢?为了寻觅张岳崧的足迹,我在武汉登上西行的沪蓉高铁列车。
状元之乡话状元
竟陵郡,江汉平原一个来自远古的名字。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就灭掉这里的诸侯小国郧国建立起县邑,只因大别山的余脉丘陵蜿蜒到江汉平原已终尽(竟),将此地取名竟陵邑。大概因为竟陵邑名气大人口多吧,秦王扫六合,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的郡,其中就有一个竟陵郡。竟陵郡的治所为竟陵县,后改为景陵县。雍正四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因县境有天门山而得名。天门县上世纪末改称为天门市,经济不甚发达,也没有什么名气。可是,历史上的竟陵郡却是声名显赫,名人灿若星辰,被后人称为“状元之乡”。
早在春秋时期,竟陵邑出了楚国宰相令尹子文,三任首辅,“自毁其家,以纾国难”,被孔子誉为“忠”。将积贫积弱内乱不断的楚国治理得国盛兵强物阜民丰,为楚庄王成为“五霸”之一奠定基础。南北朝时齐朝的萧子良被封竟陵王,搜罗了一批文人学者,人称“竟陵八友”,其中沈约与谢朓饮誉中国文学史,有不少著作流传于世。唐代时期天门出了个文化名人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贡献卓越,被后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流派人称“竟陵派”,一反明代中期的复古之风,主张文学创作应“独抒性灵”,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因这个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主,使天门市在中国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
图一、天门市的陆羽纪念馆
然而使天门市获得“状元之乡”美誉的,是清代嘉庆期间天门县净坛乡七屋台村的蒋立镛,他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殿试被嘉庆皇帝钦点为状元。蒋立镛(1786—1842年),字序东,号笙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养成勤奋好学的性格。嘉庆九年(1804年)十八岁就考中举人,二十五岁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国史馆协修、纂修,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著有《香案集》存世。另外,蒋立镛还以书法著称于世,他的书法遒劲端庄,自成一家,至今犹被藏家追捧。
图二、蒋立镛画像
蒋立镛的父亲蒋祥墀也是全国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蒋祥墀(1761—1840年)字盈阶,号丹林,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进士,被皇上点入翰林院授职编修。历任会试同考官、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祭酒、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都察院副都御史、鸿胪寺卿等职。工诗文,善书法,有不少书法作品流传于世。民间传说,蒋立镛能读书成才考中状元,与蒋祥墀严厉教管有关。为了使小蒋立镛能专心读书,他将儿子关在家乡一个叫“粟洞”的山洞,让他与世隔绝,心无旁骛,天长日久,致使双腿得了关节炎。皇天不负苦心人,蒋立镛经刻苦攻读,学业大进,终于二十五岁考中状元。
根据清代科举制度,每科新进士都必须于夏历五月一日到国子监举行释褐礼。届时,国子监备下花红、香烛、酒果等祭品,新科状元率领新进士进入文庙,献祭孔子和诸儒名贤。礼毕,新进士释褐,即缀上相当品级的官服补子,然后拜见国子监祭酒、司业,举行宴会。宴会上,国子监祭酒为状元进酒三爵并佩戴红花。嘉庆十六年时,父亲蒋祥墀任国子监祭酒,儿子蒋立镛是新科状元。于是,儿子率领新进士拜见父亲,父亲给儿子进酒,并为儿子佩戴红花。一家人荣耀如此,在当时传为美谈。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蒋祥墀及以下四代一门共出了五位翰林,自蒋祥墀起,依次为蒋立镛、蒋元溥、蒋启勋、蒋传燮,分别为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五代进士,并两登鼎甲,即继蒋立镛中状元之后,其儿子蒋元溥于道光十三年中探花。连续五代人中进士入翰林,而且一状元一探花,明清两代科举史上称得上绝无仅有,因此,他们的出生地天门市净潭乡七屋台村被人誉为“状元湾”。在百度输入“状元之乡”,得到的也是蒋立镛一家的简介,可见状元之乡实至名归。
蒋立镛于嘉庆十六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张岳崧于嘉庆十四年中探花,于翰林院任编修。他们同在翰林院供职,时间将近十年,而且两人都在国史馆任过协修与纂修,状元的父亲蒋祥墀又是张岳崧的恩师,两人肯定有过交往。可惜张岳崧的诗文著作中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张岳崧与蒋祥墀的交往,则有数篇诗文记载,从内容中可见,他们的友谊深厚,几乎达到无话不谈的程度。
恩师珂里治水难
蒋祥墀成为张岳崧的老师是在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会试时,当时蒋祥墀任国子监司业,被嘉庆皇帝钦点为会试同考官,抽签分得广东会试试卷。这一科广东举子参加会试有二百多人,录取名额仅十名。蒋祥墀慧眼识珠,录取了张岳崧的卷子并加上优异的批语,再经主考官大学士费淳,副主考礼部尚书王懿修、吏部侍郎英和、内阁学士贵庆最后把关,张岳崧终于在这一科成为贡士,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科举考试中,会试同考官的重要作用无以伦比。清代会试同考官共十八人称十八房,每人负责批阅一省试卷,同考官由此被称为“房师”。房师按照一定的名额录取试卷,并加注批语向主考官推荐,推荐上来的试卷没有谬误一般都不会黜落。张岳崧考中进士成为探花,除了满腹经纶学识超群外,房师蒋祥墀独具慧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己巳恩科会试,三位正副主考与房师都成为张岳崧的老师,但是从现存的资料中发现,张岳崧与房师蒋祥墀的关系最为密切。
图三、蒋祥墀的书法作品
张岳崧任翰林院编修时,同年马铭斋从广东广宁县知县任上回京述职,约上几位同年好友去探访恩师国子监祭酒蒋祥墀,蒋祥墀设酒席款待。席上马铭斋掏出自己的得意画作《梧斋琴韵图》,请老师与同年题诗以志纪念。老师蒋祥墀首先题诗,诸同年步老师的诗韵唱和。张岳崧题的七言律诗《梧斋琴韵图步蒋丹林师韵》保留在他的诗文集《筠心堂集》中,蒋丹林师就是己巳恩科房师蒋祥墀。诗依老师的韵而题,诗意可见,图中画的是窗外池沼绿梧荫浓,芭蕉含蕊欲放,窗内高士抚琴寄兴,悠然自得其乐。写出了广宁县令马铭斋清静无为,抚琴而治的悠闲情景。
张岳崧任湖北布政使的第三年,蒋丹林老师以年老体衰为理由,从鸿胪寺卿职位上辞官归里,掌教天门山麓的金台书院。张岳崧“阅堤”到天门县,上门拜访金台书院山长蒋丹林。经多年的交往,他们已经非常谂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无话不谈。宴席间,蒋丹林老师拿出自己的画作《童子钓游图》,请张岳崧题诗纪念。张岳崧就图中老师的诗韵,奉题七言律诗二首《蒋丹林师童子钓游图次韵奉题》。
这时,蒋丹林老师的孙子蒋元溥已于道光十三年殿试考中探花。一家三代入翰林,父是状元子探花,天门蒋家名满天下。张岳崧的次韵诗《其一》赞扬老师的家门衣钵相传“世所稀”,“新培国器门高大”,将蒋丹林老师培养出来新中探花的孙子蒋元溥称为“国器”。其次就图中景物抒情写意,认为骨格清奇的老者是老师形象的“影写”。流连于儿时钓游的“渔矶”,回忆儿时的无穷乐趣,寄意老师辞官归隐的悠然生活。
诗《其二》相当于张岳崧向老师汇报在他家乡的治水情况。诗写汉江发源于四川嶓冢山,自注道光初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曾经翻越“汉源”嶓冢山。江水东流经天门县注入长江,两岸百姓只知修建房屋“居有所”,哪管堵塞水道酿水灾?诗人在句下注:“迩日秦山尽垦,沙土流淤,而下游民争水地,故汉江渐浅且隘,堤防益难。”指出汉江水灾难治的原因。可是朝廷中的大臣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只知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使张岳崧无所适从进退维谷。因此他在诗中称,“宣防岂信计多非”。
诗的尾联“更听师言征博利,雁鸿安集满郊扉”下自注:“某任楚三年,治水情形终鲜善策。读师诗落句,倦怀梓里,故次首及之。”大意是在湖北任官三年,始终拿不出治理水患的好计策。读了老师诗作末句,有家乡百姓为了“征博利”,垦尽汉江两岸土地的说法,觉得治水益难,受灾百姓更不容易安集。感到当官无所作为,太累太疲倦,怀念故乡海南,因此依照老师诗作首句所说的,打算辞官归里,向老师坦露了心扉。
图四、民国时期的江汉水灾
在后来给老师的复信《上蒋丹林师书》中,张岳崧更是具体叙述不愿干下去的原因。信的开头称:“某备员珂里,值沉灾之余,民生不聊,官力亦惫”。所谓“珂里”,是对对方家乡的美称。沉重灾情之下民不聊生,官方也无能为力。为什么这样?信中分析,楚北连年水灾,赋税收不上来,朝廷也不拨给专款。相比之下东南长江与运河每年都有百万两白银的治水经费,有河运总督与道员等百余官员专职治水,都不能确保水灾没有发生。湖北省既没有专员也没有专款,凭一位主管全省行政工作的布政使兼管治水,“此无异于移愚公之山,衔精卫之石”,能做得到吗?
接着叙述因湖北治水政绩欠佳,朝中大臣纷纷向道光皇帝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有人称在上游钟祥县建闸拦水,有人称将湖北治水由官督民办改为官办,就是没有人建议朝廷向湖北拨款救灾。道光皇帝将这些奏折批转张岳崧阅,隐含谴责他治水无力。张岳崧“焦灼万状”,满腹辛酸无处诉苦,只好在信中向老师发牢骚。以为在上游建闸以邻为壑,“水高于堤,闸将何用”?大水骤发上游必然受灾,“是激众使斗,所伤极多”,作为主官,怎么能干这种傻事?
又如将官督民修堤坝改为官修,意在由主官负责任。可是无论官修民修都必需经费,经费不足,“不能不出于民”。朝廷如前朝“万城堤”溃决,拨款二百万维修可以吗?又如“王家营”溃决,拨款二十余万堵塞可以吗?这些都办不到,是“以不充之费,办至难之功”。一旦发生水灾,官方以百姓不踊跃捐款为理由推辞责任,百姓以官方不认真治水而责难官方,必然导致“民与官相仇”。朝中大员知道堤坝由官督民修的弊端,哪里想到改为官修一样是弊端百出呢?
信中提到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既无一劳永逸之法,只可为得尺得寸之谋”,只有督率各府州县,就各地情况与以前所定的章程,“激发天良,补偏救弊”,希望尽人事以听气运。自己庸愚疏拙,担心上负朝廷恩典,下辱老师教导,日夜兢惕食寝难安。老母远在海南,希望我回家侍养。想到自己能力有限,应该及早让位给有贤能的人。老师是否同意我的想法呢?从给老师的信中得知,张岳崧辞官归里早有打算,而不像后人传说的因与林则徐共同禁烟,担心像林则徐一样受惩罚而辞官。
回到前文的七律诗《天门舟中》,我们终于知道祥和安谧、岁月静好的水墨风景画后面是掩盖着随时爆发的水灾,也明白张岳崧为什么说“老我风尘竟何益”,庸庸碌碌徒劳无功空度岁月,怎么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呢?“难教泽国安鸿宅”,鸿宅是指因水灾流离失所的百姓,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很难使他们安顿下来。只好“鸥盟有约觅烟霞”,即与鸥鸟有盟约,一同寻觅烟霞胜境,过好隐居生活。
走马竟陵情堪嗟
出了天门火车站,叫上一部计程车直奔状元街而去,这是当地为纪念蒋立镛状元而命名的一条大街。原来思忖,既然以状元命名,蒋家又是五代五翰林,名气如此大,从乾隆期间到清末,时间如此长,这里多多少少也应保留蒋家一些遗迹吧?要不也会有蒋家纪念馆或铜塑像什么的吧?可是什么都没有,街面虽宽大,也车水马龙,与其他商业街并不二致。问了几位店主,只知道天门出了个状元,姓何名谁也说不上。
作为天门市的历史名人蒋立镛及其五代进士的一家,天门市博物馆搜集他们的资料向世人展示,以宣扬天门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昔日的荣光,应该很有必要吧?可是参观该馆也大失所望,这里几乎是茶圣陆羽的专馆,展示的是陆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少部分当地出土的文物。有资料说,馆里珍藏蒋立镛的墓碑一块,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何绍基书写的蒋立镛夫人易氏《皇清诰封夫人蒋氏易夫人墓志铭》以及盖石。是蒋状元的老家天门市净潭乡七屋台村一位姓蒋的小学老师捐献给市博物馆的。可是馆藏就是“馆藏”了,并没有展示出来供游客参观。
那么他的故居以及后人总应该有吧?我以蒋祥墀学生后人的身份,询问馆里一位上年纪的工作人员。因为查地图,净潭乡状元湾村离市中心不过二十余公里,打算去参观和吊唁一番。“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他遗憾地摇摇头,民国期间蒋状元的后人迁居上海等地谋生,故居已倒塌,遗址被他人占有建屋,解放后没有后人回过老家。不过村名近年改为状元湾村,村中学校也命名为状元小学,也建起蒋立镛的塑像,算是对蒋状元的纪念吧,他说。想到张岳崧的故居被省有关部门确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巨款维修其故居与他建的张氏宗祠。是应该为张岳崧庆幸还是为他老师一家惋惜呢?
图五、网上搜到状元湾村状元小学蒋立镛的雕像
状元湾村去不成,只好继续问“度娘”。明朝初期,有一蒋姓人家从江西迁来竟陵县的南支河畔定居,逐渐繁衍成一个大家族。因水运便利,到了清代形成集镇,称蒋家场。又因镇上有净潭寺,行政上称为净潭乡。七屋台村距蒋家场仅半公里,为清状元蒋立镛的出生地。现在看来状元湾村有些破败,状元故居已无处可觅,即使存在,想来也是平常人家屋宇。当地村民传说,蒋状元当官清廉如水,道光皇帝赐他白银十万两回老家建“状元宅”,他回到河南时适逢当地发生水灾,百姓号寒啼饥,便将十万两银捐出去赈济灾民了。
其实,这只能是家乡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厢情愿的传说。蒋立镛一家以清廉出名是事实,清代历史从未有过皇帝拨款给状元建屋的事例,更何况道光皇帝以吝啬出名。因为质量差,作为清朝末期还是官宦世家的状元祖屋,到民国期间就不再存在。到了解放后的“文革”,他们一家坟墓都被铲平。一位小学老师将蒋立镛的墓碑与他夫人的墓志铭深埋地下,二十年后才挖出来献给天门市博物馆。由于有关部门不重视,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状元小学一位还是蒋姓的校长,带人挖开蒋立镛的坟墓,掏到玉朝珠、玉戴顶等少量陪葬品,出卖换钱购买水泵供村里抗旱,说是让状元最后为村人作贡献。
图六、近年竖立的蒋状元纪念碑
现在村民知道状元的品牌珍贵了,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了,将村中的七屋台小学改名为状元小学,七屋台村也改名为状元湾村。可是村中连蒋状元的祖屋、坟墓都不存在,一草一木都与蒋状元无关,还有什么可供开发利用呢?为了证实村中出过状元,只好在村口竖立一块“蒋状元纪念碑”,当做聊胜于无吧。目前,“保护传统文化古村落,留在乡愁”,已经成为国家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在全国争相申报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的今天,天门市的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有些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