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本篇要目:
********************************************
191.抗战胜利纪念堂
民国 云南省昆明市
192.民族团结誓词碑
1951年 云南省普洱县
193.易俗社剧场
民国 陕西省西安市
194.渭华起义旧址
1927年 陕西省华县
195.吴旗革命旧址
1935年 陕西省吴起县
196.保安革命旧址
1936年~1937年 陕西省志丹县
197.兰州黄河铁桥
清 甘肃省兰州市
198.瑞安堡
民国 甘肃省民勤县
199.灞陵桥
民国 甘肃省渭源县
200.俄界会议旧址
1935年 甘肃省迭部县
*******************************************
191.抗战胜利纪念堂
抗战胜利纪念堂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光华街北。原清代云贵总督署,辛亥(1911年)革命后的省立优级师范学校云瑞中学旧址。1945年7月地方政府计划建为云瑞公园内纪念龙云(字志舟)功绩的志舟堂。1946年7月改称抗战胜利纪念堂,1947年初竣工。堂内有礼堂、过厅、小会议室、办公室、舞台等。其中,礼堂约可容纳1500人。建筑飞檐翘角,屋脊、斗拱、门窗廊柱等均具民族建筑特色。
1950年12月,昆明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胜利堂的广场中央埋下了“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石,1995年2月24日建成。碑体通高27米,方形,基座为2层,并利用了基座下的空间内设云南人民英雄纪念展览厅,碑身底座四壁镶有反映云南人民斗争历史浮雕。其中,正面题为“欢庆解放”,画面表现了云南人民革命武装与人民解放军野战兵团胜利会师,解放云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入城式,昆明人民迎军的盛大场面,东面题为:“护国军誓师出征”,画面表现了护国军将领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欢呼声中,气宇轩昂义无反顾地在昆明誓师出征的壮烈场面;西面题为:“禹王山阻击战”,画面表现了滇军战士在台儿庄战役中于禹王山阻击日寇,与日寇顽强战斗,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战斗场面;北面题为:“一二一运动中昆明爱国师生游行”,画面表现了昆明爱国师生反蒋独裁、反内战争民主而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流血牺牲的感人场面。纪念碑庄严肃穆,表达了云南人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抗战胜利纪念堂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中心,现昆明人称之为“胜利堂”。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抗战胜利纪念堂的建筑形式除观众厅为弧形山墙外,采用传统的歇山顶筒板瓦屋顶,清式斗拱,彩画架枋,白石勾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胜利堂的周围布局也作了改造,鸟瞰整体呈一高脚酒杯形状,气势壮观而恢宏,胜利堂两侧的弧形道路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即为杯壁,北边的云瑞北路为杯口。清代云贵总督署的照壁所在地建成椭圆形的云瑞公园做为底座。胜利堂的整体建筑艺术可谓昆明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云南昆明胜利堂原址为明代黔国公沐氏之国公府。明时云南虽设巡抚,但各地土司只服从沐氏,政令皆自沐氏出。国公府前有甬道,即今甬道街,横街为辕门口,有东西二辕门,甬道两廊各有36住所,以云南全省72大姓土司子弟值班,实为人质暂住之地。
清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之乱后,清政府在云南昆明兴建三大衙门,其中最大者为总督署。总督署以沐氏之国公府改建而成,东邻文庙街海天阁巷,西接沙朗巷,南面光华巷,北抵民生街。总督署内建有公堂、露台、花圃。嘉庆年间,总督阮元又建造石亭,其西则有演武场、碧鸡台等。清废土司子弟值班制度,而甬道、辕门仍旧。甬道街多有打制“羊皮金”(金箔)的作坊,还有“麻乡约”组织,承办全省邮政、轿夫、抬柩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在士兵中加紧活动,清朝统治者惊慌万分,总督李经羲在总督署内外修筑工事,并下令逮捕革命党人。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昆明革命党人首先在北校场起义,李经羲在总督署内听到枪声,即打电话向蔡锷求救。因起义意外提前,蔡锷先不知情,李经羲电话一来,蔡锷方知起义提前,当即放下话筒,集合部队,宣布起义。
起义之时,朱德被指定为队官(连长),率部参加进攻云南昆明东门、南门。李经羲调马标(团)守城,士兵却反戈一击,参加起义。云南昆明城内讲武堂学生打开城门,迎接义军人城。接着,朱德又率部参加攻打总督府。起义军攻打开始,总督署中机关枪射击猛烈,起义军于南城埂置大炮,猛轰总督署,“开花炮弹击中庭中大树,把树炸倒”,又击毁署中桅杆、大堂二堂梁木和屋檐墙壁数十处,死伤敌军数十人。总督李经羲夜挖墙洞,携家眷逃出藏匿(李鸿祥<增补辛亥革命回忆录>)。总督署中,守备空虚,卫队放弃抵抗,义军顺利攻下总督署,俘获不少清兵军官,余卒数千皆降”(庾恩旸<唐会泽大事记>)。随后,云南昆明五华山和军械局也先后攻克,“重九”起义成功。是役战死者150余人,负伤300余人,“发丧之日,灵榇之多,为世所罕觏,延长六七里,送葬者数万人,祝贺军政府,敬吊战死者之旗帜,辉煌金碧,掩映昆华”(孙仲英<重九战记>)。
抗战胜利纪念堂位于昆明市中心,南临光华街,北靠人民中路,两侧为云瑞东路和云瑞西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12亩。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由清华大学龄华(李华)设计,于1945年兴建抗战胜利纪念堂,1946年建成后交云南省参议会使用。
抗战胜利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之传统宫殿式建筑,数次修葺,为云南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举行重要会议的场所。其前花园阔大,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碑的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后题刻为:“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云南,保卫祖国边疆,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献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批准更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堂。
****************************************
192.民族团结誓词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民族团结园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
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记载1951年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剽牛喝咒水,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誓词,并有26个民族的部分头人代表及党政军代表47人,用傣、拉祜、汉文书写签名。青石质碑,高1.42米,宽0.65米,厚0.12米。阳刻碑名,阴刻楷书碑文。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
民族团结园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忱,他们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中共宁洱地委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剽牛喝咒水后宣誓立碑。碑文誓词:“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2006年05月25日,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3.易俗社剧场
易俗社剧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内十字街东北侧北大街西一路口。易俗社是秦腔史上第一个以戏剧推进社会改革的戏曲学社。1917年6月购得宜春园作剧场。1924年鲁迅到陕后五次在此看戏,并题“古调独弹”匾额。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此组织晚会,掩护西安事变的发动。1938年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于此。剧场经多次维修,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
易俗社剧场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关岳庙对面,坐南向北。此地原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张志行(蒲城县人)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以演二簧为主。民国五年(1916),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最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同六年卖给易俗社。该社又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九百零四位。舞台为镜杠式,台口宽十三米。高八米。总进深十七米。舞台空间高度十二米,上下场门附台面积十四平米,演员化妆室三十平米。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易俗社剧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4.渭华起义旧址
渭华起义旧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23公里的高塘镇境内,西距古都西安74公里,东距华山国家风景区50公里。渭华起义旧址是陕西东部唯一的大型早期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影响最大,对全国革命事业产生极大激励作用的农民革命根据地,如今的渭华起义旧址,也是“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华山”陕西东线游中间旅游点。
渭华起义旧址占地面积8757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陈列展室七个,起义领导旧居四个,陈列面积772平方米。陈列着当年起义时的历史文物、资料、照片、文件、报刊杂志、办公用品和起义枪械弹药、大刀、长矛和领导人生活用具等重要文物157件,革命历史文献资料75件,各类图片1200余张。
渭华起义旧址按照当年起义指挥部原貌维修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五处。①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指挥部五间厅;②1927年秋,高塘、谷堆两校师生为悼念革命先烈鼓舞斗志在校园的大道上用砖石铺砌而成,长20米,宽1.5米的巨幅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十五个大字;③起义当年中共华县县委办公楼旧址;④起义中西北工农革命军战略转移前军委扩大会议遗址,两棵古槐;⑤起义失败后,清乡团匪徒杀害共产党人投尸水井—烈士殉难井。
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指挥部五间厅位于纪念馆内最北端。此旧址建筑是工农革命军军委、司令部的会议室,刘志丹、廉益民分别住在东西两厢房,在此期间,军委、司令部、陕东特委负责人在这里聚会运筹帷幄,指挥这场革命斗争。
十五个砖铺大字:砖铺字所在地起义当年是原高塘小学群体建筑中的校园中心道路,也是纪念馆的中心位置。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共产党员教师陈述善、李维俊等组织高塘、谷堆两校师生为悼念李大钊等革命烈士召开追悼大会之时,在校园大道用青砖和鹅卵石铺成长20米,宽2米的巨幅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条镶嵌在渭华大地上缅怀革命先烈的特殊标语,在全国革命文物中绝无仅有,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九二七年七月,中共华县县委在此成立,常驻办公。本旧址位于两颗古槐及指挥部旧址内前五间厅,唐澍司令当年住室东邻一座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也是纪念馆最东边的一座建筑。一九二八年三月,党的六大代表潘自力、张金印、王松年由上海回陕,在此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批准省委在渭华起义地区武装起义的计划。
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扩大会议遗址(两颗古槐遗址):一九二八年六月起义军民在粉碎了敌人两次进攻后,刘志丹同志在此古槐树下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当时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撤往陕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烈士殉难井:位于两颗古槐遗址地正北15米处。渭华起义失败后,候振和、刘孝智等十一名共产党北清乡团匪逮捕,毒打致死投尸此井中。
渭华起义旧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高塘中学内。1928年3月中共陕甘区委拟定起义计划,4月,陕东赤卫队成立。当月,西北工农革命军亦在高塘镇成立,指挥部设在今中学内。而后在渭南、华州一带起义,6月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起义失败。部队撤至洛南保安镇一带,唐澍、吴浩然等壮烈牺牲。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山门横额有汪锋所题“渭华起义旧址”。东西厢房之间用砖石铺砌16个大字:“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们的鲜血前进呀”。1981年修建有群英烈馆、陈列室等。1988年又建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高19.28米。塔徽为华山、渭河浮雕,正面镌刻邓小平题“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塔前有英雄群像雕塑,塔后有烈士陵墓。
建在纪念馆南100米的丘陵高地上,塔总高32米,塔身高19.28米,示意1928年,下设5个台阶,示意5月,面向西北,示意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纪念塔呈方形,塔的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词:“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塔的背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纪念渭华起义,缅怀悼念死难英烈的碑文,塔共九层,由地下室沿楼梯盘旋而上,站在塔顶极目远眺,渭华起义中心区域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由于塔体倾斜,2016年4月25日,对塔体进行了爆破,爆破后将重新建新的纪念塔。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渭华起义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5.吴旗革命旧址
吴旗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吴旗城内砚洼山南麓。旧居位于吴旗镇砚洼山麓,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5孔土窑洞列成排。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旗(当时称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中央红军的长征。1959年为纪念长征修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现存有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和中央红军政治部旧址。
吴起镇革命旧址,位于吴起县吴旗镇城内砚洼山南麓。9孔接石口土窑洞和1排4孔石窑洞,共13孔。两院之间,有石砌过洞相连。为纪念吴旗镇“切尾巴”战斗的胜利,平台山改称胜利山。山之东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各1座。建国后,1966年和1985年人民政府对旧址进行大规模维修。
中央政治局在吴旗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诀策。随后,同西北红军及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在甘泉县象鼻子湾村会师。1935年11月下旬,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从此,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吴旗革命旧址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6.保安革命旧址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更名为志丹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奠都志丹,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战斗生活了6个多月,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都”。现存龙山文化、秦直道等遗迹760余处,保安革命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红大旧址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九吾山道教泥人真身坐化像被誉为“陕西无双、全国罕见”。这里还是由丁玲发起经中央批准“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地。
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刘志丹东征牺牲后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方略,发布决定和指示,调整各项政策,使抗日统一战线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二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0日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来到志丹后,当地居民主动腾出,供其居住和办公。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朱德、王稼祥、李维汉、林育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一同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保安革命旧址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7.兰州黄河铁桥
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为“中山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兰州黄河铁桥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特征。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兰州市、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变成了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桥梁所需物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并沿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兰州黄河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随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兵进行抢修,于同年9月6日修竣通车。2006年5月25日,兰州黄河铁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瑞安堡
瑞安堡俗称“王团堡子”,位于民勤县城南3.5公里的三雷乡三陶村,民国27年(1938年)修建。该堡南北长90米,东西宽56.5米,堡墙高10米,平面布局为“一品当朝”,形呈“凤凰单展翅”,寓意深刻,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设计最奇特的地主庄园之一。规模宏大,建筑壮观,设计独特,造工奇丽,集民宅和防御工事为一体,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身,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筑艺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堡主王庆云,字瑞庭,建堡时为民勤县保安团长,取其名中的“瑞”与他春风得意的官职中的“安”为堡名,既有吉祥安康之意,也隐含着炫耀之情。
王庆云的大哥王步云时任民勤县教育局局长,在保护学校师生时惨遭马仲英军杀害。教育界感念王步云的义举,推荐其三弟王庆云继任县教育局局长。(载于《民勤县文史资料选辑》,1988年版)记述:“(王庆云)自幼不学无术,以狂赌滥嫖、走狗放鹰为务。到教育局任职后,王庆云仍不思进取,未及两年即被控去职,后在武威结识了国民党骑5师军需处长李某,由李某牵线结识了师长马步青,并以师部参谋的头衔返回民勤,初任军需采购站站长,继任第一区区长。1936年民勤成立保安团,王庆云被任命为团长,成了民勤的头号财主。就在他上任的当年,瑞安堡开工修建。瑞安堡施工时,每天有800民工干活,包括木匠、泥水匠、铁匠。数以千计的民夫工匠熙熙攘攘,运送物料的大车络绎不绝,在这个偏僻的沙漠小镇上,其工程规模和热闹程度不亚于给帝王修建王宫,因而民勤人给瑞安堡另起了一个名字——“小皇城”。1938年,这个浩大的工程完工了,据说建设总计耗资10万大洋。
瑞安堡占地5000多平方米,大小院落8个,高脊瓦房140多间,亭台楼阁7座,墙高10米,院内暗道机关无数,与其说是私家豪宅,不如说是防御堡寨。宅院的主人王庆云当年是保安团长,据说是搜刮民财为自己建造了这座庄园,又怕招来乡党嫉恨,处心积虑在院内外修筑了许多防御设施。看得出来,此人虽家财万贯,妻妾成群,日子却过得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这座庄园的设计构思、建筑布局颇具匠心。1940年,在武威师范读书的杨澄远与同学联名状告王庆云,所列主要罪状为:王庆云任教育局长时,贪污学粮折价白洋3000余元;任军需采购站站长期间,摊派柴草麸豆贪污白洋1万余元;任保安团团长时,向全县摊派“劳军捐助”(当时称为十万白元款),抽成吞入私囊等。告状自然毫无结果。1951年春天,民勤县人民政府在三雷乡召开镇反公审大会,59岁的王庆云被定为恶霸地主,执行枪决。瑞安堡被充公,交给县粮种场办公使用。王庆云兄弟姐妹8人,他还有4子3女。王庆云被枪毙后,王家人纷纷逃离,现在有的在新疆,有的在内蒙古河套地区,长子则在重庆,大多以务农为生。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瑞安堡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9.灞陵桥
渭源灞陵桥,又名卧桥,在渭源县城南门外渭河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桥,像一彩虹横跨清源河上,为渭水第一桥。霸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被洪水冲毁,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被称为“渭水长虹”。
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霸陵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渭源灞陵桥,又名卧桥,在渭源县城南门外渭河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桥,像一彩虹横跨清源河上,为渭水第一桥。霸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被洪水冲毁,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霸陵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
灞陵桥桥身高耸,桥面为三道阶梯状通道,中宽边窄,且有扶手栏杆相配,既可远眺,又助攀登。桥两端建有飞檐式廊房,四角抖起,脊耸兽飞,似巨龙凌空而起,颇为壮观。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闻名全国。桥两端有历代名人左宗棠、孙科、杨虎城、于右任、蒋介石的诗、词、联名和题字。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灞陵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俄界会议旧址
俄界会议旧址位于甘肃省迭部县达拉乡政府驻地西3公里的高吉村。俄界会议旧址是个藏族村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后到此,于9月1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并通过《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于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腊子口。小小的口子,不过30米宽,两面都是绝壁,形成一个长达百米的甬道。湍急的腊子河从这道缝隙里奔流而下,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成了两山间唯一的连接点。甘肃国民党死守在此,我军连连攻击仍难突围。经讨论决定,六连正面进攻,吸引住敌人;一、二连从右侧攀登崖壁,摸到敌人背后去进行突袭。有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他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竿子,钩住岩缝,像猴子那样攀上险峻高耸的绝壁,然后从上面放下绳索,迂回部队便顺着这条绳索一个个攀上去。可惜这个苗族小战士只留下了外号,没有留下姓名。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
当年红军司令部和毛泽东居室以及会址的木楼保存完整,村里干部介绍,当时老阿妈家的房屋是全村最好的房子,“村民用最好的房子来招待红军,足以看出大家对红军的感情。”老阿妈如今身体健康,一家四口人依旧住在毛主席曾经住过的老宅,以务农为主,顺便接待来参观的人们。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俄界会议旧址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