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历代 “花式” 印章 2024-06-12 21:01:46 (西周三角、椭圆双联玺)们最常见到的印章样式大概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也有圆形和椭圆形印(我们平常说的“随形印”一类)。但是在古代,印章的样式却比现代丰富的多。西周时期的三角形与椭圆双联玺印春秋时期的两方“士君子”双圆+三角形玺(春秋的双圆+三角异形玺)春秋时期的“王戎兵器”菱形玺(春秋异形玺“王兵戎器”)战国时期,异形玺则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战国时期的异形玺)有方形玺加凸出榫状玺、曲尺形玺、正八角玺、盾牌徽章玺、树叶形玺、三菱扇叶玺、心形玺、多榫凸出形玺,应有尽有……其实,后世印人还创制了很多别致的印式,比如葫芦状玺、琴状玺、鼎状玺、竹叶状玺、钱币形玺、壶状玺等,不一而足,只要能力求高雅,避免低俗,都算合适、妥当的印式。比如下面这些名家玺印:(名家的异形玺)以上列举的所谓印式,实际上是从印面形状来界定的,下面来说说整个印章的样式,从整个印章的样式来说,较为特别的有以下几类:1、汉魏穿带印。穿带印因左右有孔可以穿带而得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大多是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的私印,所以又称“两面印”,其式样如图:(汉代两面印)2、五面印、六面印或多面印。五面印,刻印文于印正面和四周,合计五面;六面印,则第六面刻于印顶,因为还需为持印留有余地,因此第六面印面一般较小,其式样如图:(颜綝六面印)这是非常著名的“颜綝”多面印,另外还有一方非常著名的“独孤信”多面印,如图:(独孤信多面印)3、子母印。子母印又称“套印”,最早应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也有四方者)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深细朱文,一般为私印,内容刻姓名、表字等。其印钮,母印多为母兽,子印多为子兽。也有母印钮为兽身,子印钮为兽首者,套合成整兽形。比如:(三合一的子母印)后世也有多面嵌套的紫檀木套印,也是私印,比如这套雷铁厓为山本祥云刻紫檀套印:(紫檀套印)这套印,边款是“祥云阁主清嘱,乙丑秋九月,铁厓。”,印文分别为“祥云阁主人”、“祥云”、“卧龙堂主人”、“无奇但率真”、“囗浮云”、“见一少佳趣”、“祥云山人”、“山本氏”、“祥云”、“山本权”、“山本”、“祥云”等,姓名、斋号、别号、吉语……全部集于一套之中,出门只须带一套,诸印俱备,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精巧。4、烙马印。烙马印是古代用于烙马的专用玺印,属于官印一类。这种形制很大的朱文印为铁质,印钮的上部有方孔可纳入木柄,是为烙火方便的设计。比如这方战国时期燕国著名烙马印“日庚都萃车马”:(古代的烙马印:日庚都萃车马)烙马玺印特征鲜明,风格独具,在我国印章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据文物考证和文献记载,自战国开始,各朝历代都有烙马印。5、带钩印。带钩印最早出现在秦汉时,就是将印文镌刻于带钩的钮上,一多半为圆形,也有长方形的,这种印称为带钩印,带钩长一些的有数寸或尺许,短些的约为寸许,实际上,有多少带钩类别,差不多就有多少种带钩印,因为带钩印上所镌的文字多是吉祥话或姓名。如图:(金属质的带钩印)也有部分带钩印,材料名贵,比如这个玉质带钩印:(玉质带钩印)带钩印将名字铸或凿在衣带钩的钩纽上,既可以作皮带钩,又可以兼作私人印信,一物两用,很为便利。当然,古代的印章还在陆续出土,而古人的智慧结晶的各种玺印的精美程度,常常让我们叹为观止,本文所涉及的印章样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信未来还会有新样式的古代印章不断出现。 “佩印”是真的吗? “述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先说中国最早的印章,这实际上是要讲“中国篆刻史”,中国人学习事物,总要先要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要“刨根问底”,这跟西方人不同,西方人囫囵吞枣,讲“实用”,学东西,学了再说,管它咋来的呢。开头一句“或谓三代无印”,有人说三代没有印章。这是吾丘衍的论断,出自《三十五举》,就是说夏、商、周三代没有印章,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商代已经有了印章,西周、东周特别是战国玺印已经非常多了,三代无印的说法其实在明代已经被篆刻家朱简打破,后来的出土印章只是以实物的方式证明了“三代无印”的错误。(三方商玺)紧接着,邓先生引了很多证据,《说文解字》、《周礼》、《淮南子》、《史记》资料种种,要说明的是,在古代,最早的时候,印是用来佩戴的,主要是为了取信,证明身份、证明地位,所谓的“苏秦佩六国相印”,实际就是佩印代表他的身份。这里邓先生列了两方古佩印,细细检视,这两方所谓的“古佩印”上面一方实系楚系印章:印文“坪阿”,现藏浙江博物馆;下面一方实系秦玺印章,印文“左礜(yù)桃枝”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邓先生不小心把印面上成了镜像反图)。(《篆刻学》第22页所列两方佩印)这两方印究竟是否佩印,无法考证,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它们属哪个系列。不过,现在我们已经能见到大量的汉代穿戴印,如图:(汉代的穿戴印)从形制上来说,这一类印是标准的穿戴印,中空显然是用来穿带子用的,如图:(穿戴印的穿带)由此看来,古人将印章当作随身物品的可能性很大,苏秦佩六国相印,是可能的,注意,也只是可能。除了表示信用,正如邓先生所言“其用盖又与佩玉等耳”,它的用处差不多与古人佩玉相同。想想也是,在那样的荒蛮年代,身上佩戴一方这样制作精美的印章,的确可以当装饰品,与佩玉也的确相当,既美观,又证明身份地位。 “检封”的功用 接下来说“检封”。《周礼·地官·掌节》郑司农笺曰:“玺节即印章,如今斗检封矣。”贾公彦曰:“汉法,斗检封,其形方,上有检封,其内有书。”案:斗检封,即封书所用之印,形方如斗,上大下小,径方八分,高二分,底内外各四字,朱文。郑司农指郑众,不是后来的郑玄,“玺节即印章,如今斗检封矣。”这是对的,在汉以前,秦代,封泥是主要的传递公文的方法,在秦始皇时期,下面的官员要上奏文书首先需要很仔细地将竹简捆好,并在绳子的打结处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烤,让泥变得干硬。随后,奏章被送到皇帝跟前,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封泥完好,就是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这时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这是最早的“封泥”方法,没有后面的竹制或木制的“覆斗”,其大致情况如图:(秦时的封泥)注意,秦封泥的保密手法其实并不高明。于是到了西汉,就开始有了“斗检封”的方法,实际上是封泥技术的改良,保密效果更好了。“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容纳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则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玺印。覆斗状保证了封泥不会脱落,封检高度平齐保证了封泥不会意外损坏,提高了秘密文书封装的稳定性和保密性。(斗检封的保密方法)注意,这里的斗,指的是装“信(文书)”的空间是覆斗状空间,邓先生解释为封书所用之印的形状是斗状,是不对的。那么,往泥上盖的玺印是什么形状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秦还是汉,封泥的玺印,特别是官印,几乎全部是白文印,因为只有白文印,在泥上抑压之后,会形成凸出的阳文效果,文字更加清晰。比如:(封泥:卫邑丞印)为了适应封泥覆斗的方形,这时的印也大多是方形的,一寸见方大小,基本贴合封泥覆斗的大小。(秦汉玺印的样子)现在封泥出土物越来越多,我们已经能清晰知道封泥的样子,正面就是清晰的印面文字,就是阴文抑压之后的阳文效果,如图:(封泥:内史之印)背面,因为是封检捆扎的绳子的,所以,封泥背面一般的绳子的痕迹,如图:(封泥的背面绳迹)关于封泥,还有许多可以说的话题,比如后来吴昌硕和赵古泥(特别是赵)对封泥风格的深入研究之后的借鉴和创造。但邓先生说到这里就收住了话题,我们也暂时总结一下:由上所述,三代之印,统称曰玺,或曰玺节,有以为执信持佩者,有以为通商旅货贿者,其施于封书者,方为后世玺印之所自昉(读fǎng,这里作起始讲)耳。三代的印,统称为玺,或曰玺节,有的用来表示信用持拿佩戴,有的用于商旅通商表示诚信。到后来用于封书保密的用途的,才是后世玺印的起源之处。实际上这一段话并不完全正确,秦之前固然都称玺,但也有用途不一的情况。这些玺印都是玺印的发展过程,不可割裂来看。从族徽,到陶拍到图案纹样的标记,再到官名、人名、吉语、图案……从商代三玺开始,中国的印章史从末断绝割裂,是连续不断发展的。 END 赞 (0) 相关推荐 精品子母印《黄杨木套印》 子母印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印文多作深细朱文,一般为私印.刻姓名.表名.其钮,母印多为母兽,子印多为子兽.也有母印钮为兽身,子 ... “匠工”貔貅印章|以无声现有声 印章,亦称"图章",古称"玺",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之一.在中国,印章是权利,信物的象征,有着严谨的规矩. 古时候皇帝的印章称为"玺",朝廷百官 ... 古代玺印的制度、功用、类别、制作 篆刻艺术脱胎于古代玺印,古代玺印又是后世篆刻家学习.取法的主要对象,印人在印学方面的修养,直接关系到印人对篆刻艺术的理解,故本节先重点介绍古代玺印. 一.玺印的制度 印章制度是指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 中国篆刻简史|印章起源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起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与书法一样,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夏商,兴盛于秦汉,衰败于唐宋,复兴于明清.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各篆刻流派百家争鸣.百花 ... 中国篆刻、印章在当下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 曹心源 中国篆刻.印章 在当下的实用价值及意义 文/曹心源 篆刻在平面设计(徽标)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为方寸艺术,气象万千,博大精深,具有明显特征的东方艺术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2 ... 张德胜(中国篆刻)印章艺术作品欣赏—篆刻艺术家的方寸之间 中国篆刻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 篆刻 ... 李向华:中国篆刻与印章 "随笔与书画系列" 文章.书画:李向华 中国的"篆刻"和"印章",在一般理解上是可以通用的,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两者却是有所区别.所有的 ...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603)明 董其昌《夏木垂阴图》 <夏木垂阴图>轴,明,董其昌绘,水墨纸本,纵321.9厘米,横10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董其昌自题,本幅是观董源之画后追仿之作,并加入黄公望的笔意.但画中所见并非模仿所得,其 ... 中国篆刻:唐、宋印的发展变化 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一般把秦汉至南北朝划成一个时期,隋唐以后又是一个时期.今天我们论印章制度,按它的发展过程,也可这样分期.秦代基本上奠定了八百年来官私印章的统一形式的基础. 从汉到南北朝,一直沿用这 ...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604)明 文徵明《深翠斋居图》卷 文徵明(1470-1559),42岁前名壁,一作璧,后以字行,44岁后均署徵明,更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衡山.衡山居士,私谥贞献先生.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天祥后裔.以岁贡生试吏部,授翰林院待 ...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605)明 文徵明《古木高士图》扇面 山水画是文徵明作品的主要题材,世人以"粗文细沈"论,以文徵明粗者,沈石田细者为贵. 显然,本作<古木高士>为其清雅放逸之作,为其粗者.此图写近坡之上,古柏三株,姿态倔强 ...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602)明 文徵明《春到寒林图》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