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使用的五大'盲点'!
'是药三分毒',所以在日常的控糖中有部分糖友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总是找理由来拒绝用降糖药。
其实,这些糖友是对降糖药的一种'偏见',也是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盲点”。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是6.1~7.8毫摩/升。所以超过上述两个标准的人,其体内血糖调控机制已经存在缺陷。
有人认为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没有超过11.1毫摩/升,这不算是糖尿病,不需要服用降糖药。
其实不然,血糖正常范围是根据对大多数健康人群的调查而设定的,血糖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就有可能对微血管壁、周围神经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长期血糖升高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
另外,血糖偏高还会导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衰退,减低胰岛素分泌,血糖进一步升高,很快变成严重的糖尿病。
所以,一旦发现血糖接近正常值,就应严格控制饮食,如血糖值仍不能恢复正常,就要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即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的形成。
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应复查血糖,如果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则可停服降糖药。
确诊糖尿病后,并不是所有的糖友都会伴随不适症状,因为并发症一旦出现都是不可逆转的。到时后悔已晚矣!
因此,积极服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有糖友认为,自己血糖虽然偏高,但自觉身体良好,吃得下、睡得着,而一旦吃了降糖药就离不开了。
吃得下、睡得着,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有许多疾病就是在吃吃喝喝中产生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越吃得下,血糖就越高。
对糖友来说,适当服用一些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甚至使胰岛功能有所恢复,使糖尿病得以减轻。
有糖友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好,改用α-糖苷酶抑制剂,或用α-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不好改用二甲双胍。
其实这是不对的,二甲双胍主要是用来降低基础血糖的,也就是说主要对空腹血糖高也有降低作用;而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卡博平)的作用是使碳水化合物消化的速度减缓,所以是用来降低餐后血糖的。因此,这两种药的使用是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的。
目前,通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降糖药,其安全性、有效性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糖尿病病人可放心地安全使用。
但是在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不要进入上述介绍的药物治疗“盲点”,合理用药是很关键的。
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
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