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为一代名人隐士,严子陵的姓氏却都不是“自己”的,令人唏嘘
说起“严光先生”,估计很多人不识,但是提到“严子陵”,大家都会觉得有点“耳熟能详”。其实“严子陵”这个名字的得来颇有些坎坷,因为他的大名本该叫“庄光”,只是后人为避讳汉明帝刘庄的“名”,从此才让他姓了“严”,并字“子陵”。
类似情况在悠悠华夏的历史中有很多,“避讳”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之一,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则更趋完密。其中最“著名”和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清朝雍正时期,因尊崇儒教与孔子(名孔丘),就要求凡书中遇“丘”字的,必须少写一笔。而姓丘的,则干脆就改为“邱”字。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严子陵身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兼好友,竟然也没能“幸免”。不知道和他隐姓埋名,退居深山有没有关系,如果位列士大夫,又有没有可能破例呢?答案应该是不会有所改变,毕竟这样的规矩在当时似乎已经“根深蒂固”,遍布华夏曾经的角角落落,无论自觉或者不自觉,大家都“习以为常”。
继续游走在“严子陵钓台”,可能是自己有点太过于计较,从刚开始的懵懂,到慢慢的“略知皮毛”,竟然越来越“不是滋味”。或许这位东汉名士的本意,真的是不想入世,而如今,连他的隐居之地都成为诸多游客慕名打卡的桐庐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反差确实有点大。
回家后在网上稍作了解,像这种“避讳”的例子有一“箩筐”,就摘录如下,顺便自己也加强点印象,比如: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只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秦始皇的父亲名嬴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
汉光武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观世音避李世民称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