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黄帝内经》(上)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医学的始源文化,其思想法天则地,援物比类,合于四时阴阳,将人与天地相参,承载了中华民族上古医学的高度文明。

据学者们考证,比较公认的《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是战国时期,个别篇章补充于两汉时期。从先秦至今的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学的各项成就丰富多彩,学术流派繁花似锦,虽然各有理论与技法,如果追根溯源,其实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者的重要性,不可等闲视之。

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黄帝内经》世存版本较多,比如唐杨上善太素本、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明顾从德影宋本、赵府居敬堂本、清钱熙祚守山阁本等等。而且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木刻板本缺少段落划分与标点符号,文章读起来比较吃力,极易误解误读,某些市售翻印版又存在印刷谬误或排版杂乱等情况,导致一些初学者倍感困惑而无从抉择。

市售白话本注解本语释本之类的《黄帝内经》也很多,但这些内经翻译本大多有一个共性,就是人云亦云,而且尤其推崇有书为证。在某些人看来,只要是唐宋明清时期名家对内经的理解,那就是真理。事实上,古代一些名家的见解和观点,纯属望文生义,或想当然来的,完全经不起推敲。有些所谓的名家,认知非常糊涂,临床经验十分肤浅,也在煞有介事的翻译注释内经,以至于误读误解之处比比皆是,误人不浅。

判断人们对《黄帝内经》的解析是否恰当合理,我认为我们不要唯某些权威的马首是瞻。内经毕竟是两千多年前面世的书籍,在文字和措辞及文风文意方面,古今之间早已发生了很多巨变。书虽然还是那本书,但人类社会却一直在发展,即便五年,十年,五十年这么短时间里,人们的很多观念理念就已今非昔比,更何况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时空变化呢。

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正史或野史的渠道,了解一些古代社会的所谓“具体状况”。要知道,历史都是人写的,出于某些政治或经济目的,史官们免不了会润色或篡改历史真相,民间流传的典故大多都来自于道听途说。如果我们还推崇以字解字或以文解文的方式,或依赖有书有史为证,去揣摩古人的思想认知,这样解读出来的内经,多半仅适合纸上谈兵,并不实用。

内经之道,终究是要落地的,运用到我们的生命身体生活之中,才能体现其非凡的价值与意义。每个人的心性、阅历、见识、学识、修养等等均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和解读古籍经典,其实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别人注释的只是他眼里心里的内经,并不一定适合你。但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脱离不了自然规律,所以只要从更符合或更贴近自然规律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解读内经,就一定能引起更多更好的共鸣。

鉴于此,我本人是建议大家尽量阅读和学习内经的原版原文,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那些翻译注解的白话本,可以在学习的时候作个参考,但不可尽信。

如果你只是随意翻阅,而不是想从内经里学到受用的认知,或只是想在内经里找到与你认知相矛盾的佐证,那也就无所谓考究什么真理不真理了。对某些人来讲,只要是自己不认可或不明白的事,就极尽所能的蔑视嘲讽挑错诋毁,也是本性使然,无可厚非。

如果您的发心是要通过学习内经,弄懂天地人的关系、人类生命的真相、人类生病的原因,掌握救治养护生命的方法,建议您一定要投入坚定的信念来学习,千万不要半信半疑。疑者多虑,当您的认知和学识还不足以判别内经对错的时候,猜疑就是愚蠢的行为,将快速消耗您的能量,散乱您的认知,阻碍您的提升。

当您守神于内经的时候,您绝对不可能看不懂内经的,您一个人可能确实看不懂内经,但您散发的气,您鸣响的声,一定会让您接触到很多在这个世界上与您同声同气的伙伴,大家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帮助提携、共同收获成长。假以时日,很多晦涩难懂的文字所代表的那些道理,就会逐渐清晰的分布到您脑子里。只要守神于内经,您的双眼就看不到内经里前后矛盾和错谬之处,只看得到满目的天地之道。

所以,信→解→行→证的这个过程,在研究学习内经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本人虽然已从事中医临床二十余年,也算得上心灵手巧,悟性较高,涉猎广泛,见多识广之人,曾于十年前复原内经九针,与数千学生一道,将复原的九针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多年的践行,反响热烈。但时至今日,自觉认知尚浅,修行不足,还不具备译注全版内经原文的资格和能力。

在此,只是根据个人对内经的心得体会,写了一点内经简介,与大家分享,错谬难免,仅供学者参考。

一:《黄帝内经》真义

中华民族的元尊始祖是三皇,即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黄帝。

为什么内经偏偏冠名黄帝, 而不取名伏羲内经或神农内经?

因为《黄帝内经》不是天文星象专著,不是地理农业专著,主要是一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专著。

黄帝是人皇,是华夏的领袖,他代表着生活在天地自然之间的华夏人类。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天地有天地的规律,人体也有人体的规律, 但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所以人体规律终究还必须遵循天地规律。

相对于人体之外的天地自然规律而言,人体内在的规律即为“内”。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字有多种意思。古字写作“巠”,形声字,从糸(mì),表示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线相对。所以经也表示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也指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或较大的脉络。经还代表着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标准典范,经还有治理、经营、筹划、量度等等意思。

因此,据书名分析,《黄帝内经》其实是一部指导我们华夏民族思想行为的准则,是一部医术之经,也是一部生命之经。

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里,对医经有这样的解释:“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在古人眼里,能够被称得上“经”的,一定是人类思想、言论、行为等方面的准则,是一些自然的、约定的、必须的、规律性的、经过广泛践行的存在。比如“道德经”、“易经”、“佛经”等等,医经即代表行医之人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准则。

据《汉书》所言, 医生首先必须明白疾病的真相,不但要掌握人体解剖,还要掌握经脉规律、阴阳五行、四时变化等等基础知识。这就犹如治理一个国家,不但需要了解国家地理,区域差别,气温气候,百姓风土人情,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还需要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治国的方针策略筹划等等。

具备了基础认知,临床施治的时候,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综合选择针、灸、按摩、汤药、导引、手术等各种适宜的方法。若方法运用正确,就如以磁石吸铁一样,会即刻见效。如果是庸医,由于不明疾病真相,不懂基础知识,惯常的自以为是,就会把小病治成大病,大病治成重病,重病治死完事。

中国最早的道教经典,东汉道教太平道的典籍《太平经》一书里,对经书的定义,有这样的记载:“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名为脉本文,比若书经、道本文也,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

也就是说,治病之道的境界高低,不是由家传祖传多少代或自吹自擂来决定的,要由认知极高的那些人来作评判。确实有治十痊十的功效,并且思想逻辑方法都符合天道的,可以入选经书。

关于治十痊十,《太平经·灸刺诀》有如下解释:“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经脉谶书也,实与脉相应, 则神为其驱使。治十中九失一,与阴脉相应,精为其驱使。治十中八,人道书也,人意为其使。过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伤神, 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

意思是,得天师真传并高度守神的人,可以治十中十。懂得人体经脉规律,并善用精气能量的人,可以治十中九。拜师学医或博览医书,且善明人意的人,可治十中八。治愈率仅在百分之七十及以下的,是不可以行医的,因为这种人不明而为,恍惚行医,误诊误治,伤人后患无穷。

显然,按照《灸刺诀》这个标准,现在的行医之人,大多都是不合格的。古人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太平经认为上古之人能够治百中百, 治十中十,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天经脉谶书”。

所谓天经脉谶书,实际就是天地之道,这为天师。天师无形而委气,不是通过口传心授或秘籍来传道的,而是通过思想输入,是一种神在的能量。

世界上有什么能量比天地还大的呢? 没有。实际上,上古之人正是因为懂得了自然之道,掌握了自然规律,在事物现象面前,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知可为亦知不可为,心神可以被他们任意驱使,所以才谈得上治百中百。

《黄帝内经》则把医者分为五个层次,最高明的是圣医,其次是上工,其次是中工,再次是下工,最次为粗工。粗工又叫麤工,如三头鹿的犄角相互顶在一起,与疾病彼此消耗,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下工是靠眼睛和耳朵判断事物真相,不明病情不懂变化,被症状牵着走,也容易好心办坏事。中工相对比较明理,但主要依赖经验,循规蹈矩而治,缺乏思维和计算,所以治愈率不会太高。上工的认知比较通透,善察言观色,明血气变化,知趋利避害,治疾病于萌芽之中,所以治愈率可以很高。圣医的认知与身体都十分通透,法天则地,守术数,据阴阳五行四时,治未病且助人延年益寿。

因此,内经指出“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内经让我们明白,在疾病面前,医者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的通透性,认知越糊涂,行为就越糊涂,认知越高,能力就越强。

一部书的书名,其实是这部书所载内容的一个高度浓缩的概括,正常情况下书名都不会与内容毫不相关。就如一个人名,一个公司名,一个地名,虽然仅仅是简短的几个字,但这几个字里通常都蕴含了大量的相关信息,比如渊源、属性、大小、类别等等。

所以,我们学习研究内经,首先要从书名开始,逐步的弄懂《黄帝内经》的真义。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何为素问?

素,本义指未染色的原丝品,素代表着纯净、原始、本质。问,是寻求,探索。顾名思义,《素问》,即是对人类疾病的原因进行追根溯源。

何为灵枢?

灵,有神灵之意,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大的神灵就是天地,所以这个灵是代表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枢,是中心、关键、转轴之处,这里指气血的运转正常与否。《灵枢》之意,即通过探索自然规律,寻求解决病痛的方法。

战国《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纵观整部内经,我们会发现,《素问》主要在讲阴阳,五行,四时,阴阳实则就是空间,四时实则就是时间,五行实则代表变化,总体就是一个时空的变化,《素问》实际上就是在讲宇宙时空变化的规律和道理。

而《灵枢》则主要在讲九针,经脉,经筋。经脉实则是在运筹人体营气,也就是血液循环,经筋实则是在运筹人体卫气,也就是神经系统。对一具成形的人体而言,气血无疑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灵枢》看似在讲针,实则道理也暗合灸法、汤药、按摩、砭石、呼吸导引等方法,也就是说,灵枢是在讲调理血气治百病的方针与法则。

由此书名,我们已不难明白《黄帝内经》对于人类有何等重大意义,通过研究学习内经,可以让我们懂得保养生命和维护健康的方式方法。

因此,《黄帝内经》除了是一部医术之经,更是一部生命之经。

二:针道即医之道

内经为何独尊九针?实际上九针就是打开内经大门的钥匙,我们真要想解读明白内经,就一定要从研究九针开始。如果不懂九针,也就无法懂得内经,即便知道了怎么扎针,但未能深谙针道,那还是无法懂得内经。因为九针所承载的,其实是内经思想。

虽然《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九针从南方来,灸焫从北方来,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导引按蹻从中央出,看似在讲各种技法的出处,如果你信以为真,那就肤浅局狭了。这里的南北东西中,是在暗合五行、五色、五方、五气、五体、五脏、五官、五情、五味、五痹…背后还牵涉了营卫津液,经脉经筋,四街四海,输原络合,标本根结,九宫八风,河图洛书等等很多的认知。

九针从器型上来讲,包括了鑱针、鍉针、员针、锋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这九类针具的性能功用各不相同,分别应用于疏皮、散脉、调肌、排瘀、理筋、行气、通关、松骨……等方面,实际上是在解决人体某些空间问题。

人生病了,如果仅仅知道疾病的来龙去脉,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怎样治愈,用什么方法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很多,但人类是万物之灵,是有思想思维的高级动物,不应该只满足于治病有效就行,更应该追求治疗的效率、效能、概率,以确保疗效的远期稳定性。

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里所完成的工作量,效能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效率代表的是战略层面的思考,效能代表的是战术层面的执行,简而言之,就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所以效率和效能其实是人类社会真正文明与发达的标志。

如果不追求效率,只要有效就行,那么把一天就能治愈的病,用一年的时间来治,此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状态而言,无疑是影响巨大的。

如果不讲究效能,只求有效就行,那么治愈后很快又复发,或治愈此病却引发他病,这样的行为,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概率,又叫几率。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某些事件在相同条件下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是随机的没有规律的表现。治病这件事,就有个概率问题。医术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效,但是接100个患者只能治愈20个,与接100个患者就能治愈90个相比,相信绝大多数患者都愿意选择后一种医者。

要做到大概率,必须懂得思考、计算,并且善于行动才有可能。如果医者只知简单的搬运或复制别人的医术,依葫芦画瓢,这样的医生,本质上只能算是一个低级体力劳动者。病人太复杂了,病因也太复杂了,以简单对抗复杂是靠不住的,以复杂应对复杂又会使我们止步于术。要想确保疗效的远期稳定性,只有朝着思想认知的层面去努力。

虽然《素问》与《灵枢》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若我们把《素问》看作理论指导,《灵枢》就代表实践指导。再优秀的理论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彰显理论的伟大,《灵枢》的重要性就体现于此。

《灵枢》又叫针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开篇,这样写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面对百姓疾病,欲以正确的方式做出正确的事,就要先立针经。对医者而言,读懂灵枢,明白针道,是至关重要的。

这段话里的微针,是指精妙的方法,而不仅指九针。《灵枢》通篇主要是在宣扬九针,但也有提到导引行气、蹻摩、灸、熨、焫、饮药等等方法,虽然论针法者占十之七八,谈方药灸熨者仅十之二三,实际上,道理都是相通的,九针之道,亦诸方之道。

所以岐伯说“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继而黄帝也再度阐明:“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

时至今日,中医的方法技艺可谓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每一种技艺通过传播之后,又会有标新立异的各种发展与改良,形式万千。然而大家都在术和器这个层面忙碌,疏忽了认知层面。

人们通常都说这些方法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意思是存在就是合理。古人当然不可能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真正读懂内经的人,就会发现,内经里的九针承载的是一些适合所有方法的思想格局和认知,并不只代表几支针具,内经独尊九针,不过是以针载道而已。

为何说九针承载着思想格局?

这就要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说起了,人类具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在正常思维下所建立的医疗行为,一定会有优劣之分,虽然繁多的疗法各有利弊,但肯定是优选最安全、疗效最好、适应范围最广、最便捷、成本最低、劳动力最小的那些疗法来为自己服务。

因为医术是用于治病救人的,自然首先应该对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个起码的要求,如果医术不够安全,产生的伤害连绵不止,谈何治病救人?如果一门医术的总体疗效比较缓慢,或需要消耗繁重体力,或适应范围狭窄,或纷繁复杂难以传播,会残留严重毒副作用后遗症等等情况,这类医术绝不可能成为医经的首选。

常人看见九针,除了毫针已经很熟悉而没那么害怕以外,通常都会被其他几支针异形而粗大长的外表所吓到,顿生不安全的浅表认知。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习惯于靠耳朵与眼睛来判断事物的真相, 而不习惯经大脑分析思考所致。

如果九针真的充满了风险与痛苦, 内经是不可能独尊九针的, 很显然,我们的祖先并非弱智,相反,他们的聪明才智,令我们望尘莫及。

首先,九针采用的是对应法,这是解决问题的捷径。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治疗病痛,最合理的方法不是以不变对万变,而是以变对变的制约法,这其实是自然之道。

九针的长短、大小、粗细、功用等各不相同,分别对应人体皮、肉、筋、 骨、脉等各部位,分别应用于理筋、松骨、疏皮、调肉、散络、排瘀、行气等等, 临床运用的时候,根据病患的部位、范围、深浅等情形,单独或综合施治,最直接的直达病灶,也就最容易获得“效如桴鼓”般的极佳疗效。

在安全性方面,九针并不主张强攻、镇压、更改、损毁等粗笨低劣手段,而是主张以柔克刚,以顺为治,综观整体而着眼局部,以自然之能量调理人体问题,属于上医治国的思想境界。

其次,根据内经对九针的功能结构和运用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九针其实涵盖了阴阳、五行、四时之道,九针的每一支针都能轻松解决人体空间某些结构问题。内经严禁在肌肉、脏器、神经、动脉、静脉、骨骼等重要部位直接针刺,主张运用从阳引阴,内病外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避实就虚,刚柔相济等等策略,所以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治疗的安全性。

内经也不主张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内经思想非常注重团体的力量,所以高度重视九针,“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以九针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综合调理。

通过《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刺要论》、《刺齐论》等篇章,我们可以看到,九针治疗主要是在骨关节缝隙、软组织间隙、皮肤表面、皮肉之间等部位进行枢调,然后以毫针合于四时阴阳去调养卫气,来间接的改善营血循行状态,继而改善筋骨皮肉的功能与濡养状态,继而改变五脏六腑的功能和濡养状态,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

九针的针具,只要不是采用了工业有毒有害的金属材料制作,本身是不会产生伤害的,只要操作者真正的明晓医理,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去扎针治病,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

就针具本身而言,九针只是几种人造工具, 针具本身并没有能量,也不存在危害。是人操控它之后,才产生能量,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操控者的经验、学识、认知、思想等等。

《灵枢·九针论》指出:“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灵枢·外揣》指出:“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古人对九针的评价如此之伟大,其能量之巨之微,天地之间无出其右。这么伟大的九针,按理来讲应该千秋万代终究不绝的,但现实状况是,九针竟然失传了,这一矛盾的体现,确实令不了解九针的人们困惑不已。

如前所说,九针其实代表的是思想格局与认知,并不仅仅只是九支针具。针具可以失传,但内经所言九针,是针道,是思想。也就是说九针既可以是针,也可以是药,也可以是灸,也可以是按摩。介于思想层面的九针,不但是非常安全的医疗方法,而且主治范围最广,见效最快捷,疗效最稳定,成本也最低廉。

从表象上看,九针似乎很简单,长短宽窄都是固定的,功用也是固定的,其实不然。诸如九针的一寸、三寸、四寸、七寸、二分、半分、五分、六分等等,并不只是在描述针具的长宽大小,而是古人对术数的运用,运用于九宫八风的自然状态中。正如内经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体内部也分天地人,九类功用各异长短大小不同的针,分别可以调皮调肉调筋调骨调血气调脏腑调四肢百骸,所以在具体应用的时候,都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来进行综合选择运用的。

这里面还涉及排列组合的运用,同一型号的九支针,可以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分别与大中小号的其他几种针配合使用。又比如中号的鑱针,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与大针配合运用,还可以与鍉针和员利针配合运用,也可以与毫针、长针、大针、员针配合运用……任何一种针都可以与其他八种针任意组合,九支针就可以产生三十多万种排列组合,足以应对各种复杂状况。

更何况,每一种针都还要根据四时五行的不同变化,在人体的天部地部人部,有不同的进针深浅与留针时长。可以说,九针其实如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随心随意的变化应对。

至于医疗成本,无疑针具也是最低的了。在过去,针具是可以消毒后反复利用的,即便当今盛行使用一次性灭菌针灸针,相对于昂贵的药物和繁重体力劳动而言,耗材的成本也微乎其微,这也是九针的巨大优势之一。

在便捷性方面,针具也是随身可携带,田间地头,车上船上,室内室外,白天夜晚,均可随时施术救治,相对于其他医术而言,无疑也是最具优势的。

九针的优势如此之多,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内经独尊九针。如果其他的方法,如灸法,按摩,用药等等,医者们也遵循针道的这些思路理念而行,想一想,疗效会变得多么的卓越?

待续(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