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落户网红书局,李少君野心暴露

诗刊社在《纸媒不会消亡,因为我们想要抵达诗和远方》一文中写道:

《诗刊》的创刊元老会记得,1957年,刊载有毛泽东十八首诗词的《诗刊》创刊号,一问世便在群众中形成了排队争购的场面。

《诗刊》的老编辑会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诗刊》月发行量最高曾达到55万册!

90年代以降,诗歌与纸媒已不复往昔的辉煌。1998年,《诗刊》月发行量跌至2万册。同期,另一份诗歌刊物《星星》的发行量,也由最高的20万册,跌至1万册左右。

这是2018年的报道,经过三年的折腾,《诗刊》丑闻不断出现,订阅量不知道跌至多少了,估计也是一万册以下了。订阅量上不去,怎么办?主编李少君挠破头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在书店最佳位置摆卖。除了上海,《诗刊》计划在全国十大城市陆续设立专柜。这点子绝了,我阿独真是想到白头都想不到这样的点子。

《诗刊》上海专柜落户大隐书局

大家不要误会,我这么说不是要说明阿独是个傻子,这么简单的点子都想不到。我想说的是,这种点子真不是我等没钱没权的人能想的出来的。在上海网红书局中心位置占用这么多位置,要么花不少钱,要么动用不少关系。租金大于销售盈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李少君这么做是为了帮诗刊社卖更多的书吗?如果李少君只是想多卖一些书,他大可以分发《诗刊》到各大书店售卖,全国的书店一起卖难不成不比一家网红书局卖得多?

李少君这么做是为了读者更容易买到《诗刊》吗?如果他在乎读者能否更快买到《诗刊》,那他最应该做的是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入驻当当网、淘宝、京东、亚马逊这些网站,这样过往各期的《诗刊》读者想买就买。

李少君举办这个商业活动,不为卖书,也不为读者,那他图什么?为名吗?中国第一诗刊和大隐书局,谁的名气更大,不用说了,所以也不是为了《诗刊》扬名。那是为了什么?不妨结合最近的一个官方计划来看。

根据中宣部有关文件,现在正在评选2021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而李少君正是本次中国作协推荐的五人之一。我们不妨合理推测一下:李少君要参与本次的“四个一”人才领军计划评选,正好借《诗刊》之名大搞活动,为自己刷存在感、知名度,宣传造势,以利于后面的竞选。

如果真是这样,我感到悲哀。

堂堂一个国刊《诗刊》主编,所做的活动不是优先为诗刊考虑,也不是优先为读者考虑,反而以权营私,这应该就是越来越少读者愿意订阅《诗刊》的根本缘由之一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