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与养”区别
浅谈“教与养”区别
文/海仙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华夏儿女,从古至今,礼仪、礼节、教养在人们大脑里根深蒂固的延续与传播,而在当今的科技创新、文明发展网络时代,缺乏了过去那种“礼”。
人,为什么要拥有礼仪、礼节与教养?我们中国从70年代末,就倡导计划生育,这就如同人为什么要优生优育、吃健康食品一样,如果说这决定了人的体质,那么“礼”字这个自就直接关乎人的精神品质。一个人后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和对各类人和事物的判断解读,都是由其家庭教养决定的。
教和养也可以分别解读,教可以理解为教育,养可以理解为修养。想起“岳飞传”小说中的岳母刺字的情景,岳母以贤妻良母型的高尚品德,严家管教小时候的岳飞,至使岳飞成为文韬武将报效朝廷。可现在有些父母,自孩子小时起就将教视同为娇纵,将养视同为放养,还美其名曰娇生惯养。其本质是,父母的家庭教育问题,而用所谓爱的娇生惯养对自己无能、不称职行为加以美化和掩饰,其目的就是将孩子缺失教育造成的所有问题的责任,最终都归咎于孩子自身和回馈于社会。
没有礼与教的生活环境不仅没有礼貌,而且充斥着谎言,无论成人还是孩子,看重经济利益关系的人,失去了礼仪,不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重要性,往往将自身看得尤为重要,自私自利。可悲的是,有些人也觉着他们经历过见识过,是最有话语权的。如今教育的问题很大程度在于,家长在当今社会礼仪思想观念淡泊,从而以为人师表形象只能瞎教下一代,误教了下一代,真是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男人要低调,女人要做贤妻。这就是人见人敬的孝子贤孙,贤妻必是良母,孝子才有贤孙,这也是历代老辈子们文化传统教育的依据所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解读,都是由不同的教养背景形成的。所以,一个人物质脱贫容易,难的是精神脱贫。人生最珍贵、最奢侈的就是亲情。追求物质本身就是个误区,逐利的结果只会落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乃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思想精神可以与人分享,可以穿越永生。所以,老一辈的家庭教育观念崇尚的也是生活的简朴,思想精神的富足,重家庭教育的礼仪、礼节与教养,流传千古。忆往昔,小时候每逢春节,父母将兄弟姐妹拉到一块儿,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过年的规矩,不要随意而为,见到长辈不许呼其名讳,以礼后宾致拜年致辞,更不许接纳其别人的礼物等礼节。而在当今社会就一年的春节气氛就淡化了,虽然是网络时代,起码“拜年”的消息就没有了,还谈什么礼仪之邦呢?无可厚非的是人的文化素养。
价值观的不同解读,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教养。所以看到教养一词时,我就会想到因果。是选择疲于奔命逐利一生为奴于金钱物质?还是追求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做一个精神贵族?也取决于一个人的教养和品味!虚度半生,唯有感悟: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这就是所说的“万物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每个人做出选择时,都应该考虑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道理,都应顾及前因和后果。无论教养还是因果,即便是从我们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中,也可以无处不在的体现出来。
海仙
2021.2.17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