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明代文学之八:汤显祖

中国明代文学之八: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 年),字文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宦途不得意,退居乡里,进行戏剧创作,就像他在《牡丹亭》里一首《蝶恋花》中写的那样:"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他在戏剧创作上重视文辞,不愿遵守格律,与吴江派恰成对比,所以称他这种有这样创作风格的人为临江派。汤显祖为此派宗师,又因他住的地方叫玉茗堂,所以这派也称玉茗堂派。但他的戏剧成就绝非流派可以衡量,《牡丹亭》已成不朽佳作。  

汤显祖的主要著作被称为《临川四梦》,即《还魂记》(《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其中《还魂记》是作者的创作,题材是"因梦成戏"。其余三种都取材于唐代传奇,《紫钗记》取材自《霍小玉传》,《邯郸记》改编自《枕中记》,《南柯记》改编自《南柯太守传》。其中最出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戏剧名篇的是《壮丹亭》。  

《牡丹亭》的主题是写" 情" ,而当时的封建环境提倡的是" 理"。作者认为"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所以写杜丽娘情真情深,热情地追求自己幸福,就是对" 理" 的蔑视。把" 情" 作为人间美梦,为之生死相许,反映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的艺术理想。  

这一主题是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实现的。杜丽娘因情而死,又还魂重生,为当时有些人所不理解,认为还魂是不可能的,所以情节不合理。汤湿祖在《牡丹亭题辞》中的一段话算是对当时这些人最好的教育。  

他说:" 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之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者不可与死,死者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情,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只要情真,何必探求还魂是不是有可能呢。  

《牡丹亭》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是杜丽娘。生生死死的情节都因她的情而展开。她和柳梦梅的相会是在梦中,却思念成疾,憔悴而死。因为她视情如命,而且在死后还要再续前缘,非常执著,表现出一种至情无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来自杜丽娘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她的外在环境对" 情" 是严厉禁止的。她那清廉却迂腐顽固的父亲,对她的行为始终是批判的,直到最后运用皇帝权威让他认了女婿也无法平息他的愤怒,如果不是对封建礼教发自内心的热爱,何至如此。对情根本无法理解。她的老师也教她" 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还告诉她" 你师父60多岁了,从不曾游个花园"。她的母亲也不许她再游花园。在这样一个无情环境里,杜丽娘始终多情,反叛封建礼教,即使是通过父母老师传授的礼教,至爱无悔。杜丽娘,伤春自怜或游园惊梦都跟春天景致联系在一起的,作者以春天的韶华写她"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更突出了人物的美。  

《牡丹亭》的文辞非常美丽,如珠如玉,下面是著名的几段: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饷。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步娇)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警諠。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醉扶归)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捲。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皂罗袍)  

遍青山。题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疑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皂罗袍)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我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向天。(山坡羊)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  

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这一湾流水呵,为什呵玉真重遡武陵源。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是天公不费买花钱。则咱人心上有题红怨。辜负了春三二月天。  

《牡丹亭》的动人之处,还在于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把青春、爱情和美丽都用春光春色的意象来表现,把杜府花园比作有情天地,与世俗世界相对立,杜丽娘的少女情怀,幽闺自怜,对旧梦新愁的缠绵哀怨也都是在一片春天景致中展开。而杜丽娘也命如春花,凋零以后仍然重开。整个情节都用这样的诗情画意安排,生动地反映了戏的主题:爱情是人生最美的境界。"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