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艺术名家——张平耀
个人简历
张平耀,济南市济阳区人,72岁,本人自幼喜爱书画,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展并获奖,擅长于欧楷、及国画花鸟现为济阳区老年大学国画班教师,中国楹联书画研览学会会员,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学会会员,山东省书画研究学会会员,济南市文物保护收藏书画研凭会会员,济阳区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会员
梅花玉洁冰清,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诗情画意,也有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君子风度,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花卉珍品,并由此发展为精神层面的赏梅、咏梅、画梅和颂梅的梅文化。特别在中国画领域,画梅者千年不衰,总有来者和传承人,他就是其中一位。他对梅花情有独钟,爱梅、敬梅、咏梅、画梅,几十年不懈追求,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果,而且梅花香傲苦寒和先天下而春的精神也深入到他的骨髓里。
对他来说,画梅的过程,不只是技艺的日臻成熟,而且是他自己品德的提升与意志砥砺过程。中国传统画,强调个性表现和多种艺术结合,因此作者多属具备较全面深厚的文化修养的文人。
书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关于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
从他的梅花作品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学识的积累,重视诗、书、画、印的相互促进和整体提高,他画梅主张创新,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这些作品有鸟语花香的明媚之境,有植物丰茂的繁荣之境,也有绿荫融融、光影迷离的梦幻之境,令人神游其间、陶醉其中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这既是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成功,也是对中国花鸟画所蕴涵的人与自然亲合一体、人类对自然生命关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更是当代人当代理念意识的一种新体现,由此其画作也就比原有花鸟画的传统表达形式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多年来,他在既深入研究传统、借鉴古人,又注意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基础上,怀着对美好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怀着对艺术的虔诚,从气象万千的大自然和社会万象中提炼物象,将自己那份发自肺腑的情愫流露于墨迹笔端,使画作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花草苗木的魅力。
先生不仅仅局限于书法艺术,他多才多艺,爱好文学、诗词歌赋,体现在早年日记里有上百首诗词,多本日记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古文功底深厚,文采斐然,学识丰富,奠定了他在机关工作的文笔基础,以及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他雄厚的文化底蕴。
书画同源,先生十多年前的人物素描画也相当有功力,无师自通,现在看起来也栩栩如生。
书法美的来源,有主观与客观两种,客观存在与感情抒发。文字本身是吸取了自然万事万物之大美而创造的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之结晶。其书理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儒、释、道哲理思想的长期影响,其审美标准也就一脉相承了。
如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种自然就是书法美的本源,阴阳二气就构成了书法美的基础,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成了书法审美的原理。而主观的思想感情的融入就成了感染人的动能。故说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是思想感情的流泻。
在追求书法艺术上,先生博学多识,十几年天天临池不辍,日日精心摩帖,即便是出差住酒店,也要用水当墨,在墙壁上挥毫。
他写就标准、精致的印刷体、美术字,用以工作需要,同时在篆书、隶书、行书、魏碑、简帛、草书等书体上均作过深入临习碑帖与探索,以工作为导向,以亲友需求为目标,孜孜不倦,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基本功扎实,成就了他非凡的书法艺术,得到广大朋友的喜爱,也得到了书法界同仁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