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皇朱高炽的艰难立储之路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第三位储君,也是第一位成功上位的太子,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很幸运。朱高炽之前的明朝三位皇帝的皇位得来都很戏剧性,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元末天下大乱中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其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皇位本来不应该轮到他,但奈何老爸死的早;明成祖朱棣更不必说,造反起家。而朱高炽则不同,作为太子他继承皇位本应该是理所当然,不应该有这么多的波澜。然而相比他的前任,朱高炽迈向皇帝之路只能用心酸来形容。朱高炽之前的两位储君——朱标和朱允炆,他们的储位在一经确立后便不可动摇,其地位之稳固远不是朱高炽可以比的。

明仁宗御容再看朱高炽,他当太子的二十多年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担心太子之位不保,因为他知道一旦失去储君之位,他失去的不只是皇位,甚至还有他的身家性命。

一、稳固世子,艰难太子朱棣登基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太子,根据中国古代王朝不成文的惯例,新皇登基不久就应当册立储君,以示皇位稳固。于是受这个传统影响,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此时朱棣登基才半年,朝中群臣便上书请求皇帝立皇太子。群臣请求皇帝立太子,不过并没有建议皇帝该立谁为太子,也就是说大臣给了皇帝很大的自主权,皇帝爱立谁就立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表面上看朱棣的选择范围还算宽,他有四个儿子,虽不如朱元璋那么多,但也能凑ABCD四个选项。但四个儿子中老四朱高爔幼年夭折,自然不在选择之列,因而只能从活着的三个儿子中选择。

朱高燧、朱高煦、朱高炽《大明风华》剧照中国古代礼法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个问题在三个儿子中不存在,因为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朱棣的嫡妻徐氏所生,三人均属于嫡子,身份上不分高低。不过还是有些细微差别,那就是长子朱高炽不仅是“嫡”而且是“长”,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朝臣虽然没有明说立谁为太子,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要拥立朱高炽的节奏。后世说起朱高炽的太子生涯,往往用“风雨飘摇”来形容,然而在此之前朱高炽也曾有过一段不可动摇的继承人生涯。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早在朱棣还是燕王时他就已经是燕王世子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就皇室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写成《皇明祖训》一书,其中特别提到明朝上到皇帝下到诸王的继承人一定要挑选“嫡长子”,只有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其他人选,也就是说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经过朱元璋亲自认证的。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朱高炽已经做了三年燕王世子,其地位之稳固无人能及。既然燕王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皇帝,那么燕王世子就是当仁不让的皇太子了,况且朱高炽的继承人身份还是朱元璋选定的,朱棣登基之后事事表示要效法太祖皇帝,既然这样太祖皇帝亲自选的继承人当然就应当立为皇太子了。

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而这一点朱棣本人也是清楚的,因而他在回应大臣们的敕书中只提到了朱高炽,而没有提及其他两个儿子,表明朱棣心里也知道朱高炽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知道不等于接受,面对群臣们的请求,朱棣明确拒绝。并且还给出了理由,称“然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俟其智识益充,道德益进,克膺付畀,议之未晚。”朱棣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说朱高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以充实提高自己,等他真正有长进了,再讨论皇太子的事也不晚。就这样群臣们的第一次上书以失败告终,但是朝中大臣并不气馁,反而再接再厉。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百官再次上书要求册立皇太子,结果再次被拒绝。同时朱棣也再次给出了自己的拒绝理由“矧在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储贰之任,岂当遽承”,还是认为长子朱高炽的能力不足。然而还没等朱棣在这个问题上松一口气呢,同年四月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也上书朱棣要求册立皇太子,结果朱棣依然老调重弹,以长子能力不够拒绝了。

朱高炽能力真的很差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到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的时候已经26岁了,甚至其长子朱瞻基都已经5岁了。明代宗室子弟一般十岁左右就要开始进学受教了,到永乐元年朱高炽已经上了十五年学了,九年义务教育早已达标。而此时朱棣却还认为他能力不行,让他学习,难道朱高炽是晋惠帝一样的人物吗?当然不是,有重量级人物可以作证,史书记载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曾经亲自考验过朱高炽,从军事到政治再到民生等各方面,朱高炽对朱元璋的问题则是对答如流,博得朱元璋的喝彩,夸赞朱高炽有人君风度。连朱元璋都认可的孙子难道会如朱棣所说的那般不堪!看到这里很多人就已经明白了,所谓的学识不够、能力不足都只是借口,朱棣推迟立太子是有别的原因的。至于什么原因,大多都是认为朱棣偏爱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所以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有私心。、

二、世子多疾,汝当勉励确实如此啊,在朱棣的三个儿子里面,朱棣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对于老大朱高炽,朱棣是死活看不上眼。主要就是觉得这个儿子看起来一点没有自己的风范。朱棣是著名的武功皇帝,而朱高炽身材肥胖,腿还有毛病,走路都要有侍从搀扶。朱棣当年曾让朱高炽兄弟三人练习骑马射箭,结果朱高炽太胖了,连马都上不去。朱棣看到这一幕十分不满,认为这一切都是朱高炽太胖导致的,因而命令削减朱高炽的日常饮食,想通过强制节食的方法来帮助朱高炽减肥。当然最后减肥没有成功,这就更导致了朱棣厌恶朱高炽。

反观朱高煦则是“英武颇类上。长七尺余,轻娇,两腋若龙鳞者数片”,不光身材高大,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而且长得颇有异象,可以说朱高煦就完全对朱棣的胃口了。因为后来朱高煦造反失败,所以历史书中将其刻画成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将形象,并且不爱学习,就知道惹是生非。但事实上朱高煦的文化水平也不低,当年朱高煦还是王子的时候曾撰写《拟古感兴诗》二十八篇,他的臣僚曾夸赞过朱高煦的文采,并将诗集印刷发行,而且朱高煦还好书法,他的书法被人称作雄健有理,由此来看朱高煦的文采即使比不上朱高炽,但也还是不错的。正是由于能文能武,朱棣对这个儿子更加偏爱。本来这种偏爱还在正常范围之内,尽管朱棣不喜欢,但朱高炽并无大过,而朱高煦也无大功,最终朱高炽还是能顺利继承朱棣的王位,然而靖难之役打破了平衡。靖难之役中朱棣曾多次身处险境,几次将要丧命于南军(朝廷军)之手,而关键时刻朱高煦总能挺身而出救朱棣于危难之中。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差点被南军都督瞿能擒获,危机时刻是朱高煦挺身而出,率领精骑数千,斩瞿能父子于阵前。东昌之战中,建文帝一方的平燕将军盛庸以火器打败燕军,甚至连朱棣手下的大将张玉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朱棣本人只身逃走,紧要关头又是朱高煦率领大军赶来支援,击退南军。之后的浦子口之战中朱棣又被自己的大舅子徐辉祖给击败,危急时刻又是朱高煦奋力一搏才打退南军。

可以说,朱高煦的英勇表现不光令朱棣对自己这个二儿子刮目相看,而且欠下了朱高煦一份情,后来朱棣之所以对朱高煦如此纵容,有靖难之役的原因在里面。正是在战争过程中,朱棣说出了那句名言——“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啊。潜台词就是你大哥身体不好,最后的大任还是要由你来继承。在其他的史书记载中,朱棣说得更加直白,比如《鸿猷录》中记载的朱棣的原话是:“吾疲甚,汝往督战。世子久疾,事成,当以汝为东宫。吾儿勉之!”此外,《明史》的《金忠传》和《杨士奇传》中也明确记载朱棣曾经许诺朱高煦太子之位。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朱棣跟朱高煦说这句话纯粹是为了激励朱高煦的斗志,就和当年朱棣鼓动宁王朱权一起出兵,说事成之后中分天下一样属于空头支票,老画饼人了。其实不然,如果朱棣真的只是糊弄朱高煦的,那么他不会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大臣们上书请求册立太子时,一直找借口拖延。事实上,朱棣登基后,太子问题考虑了近两年,期间文官集团四次上书要求册立皇太子,但朱棣一直在犹豫。朱棣的行为证明他确实曾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产生过迟疑。

三、朱高炽的支持者朱棣登上皇位已经是用暴力方式打破了朱元璋制定的法度,这就导致朱棣登基后地位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再打破一次制度,强行立朱高煦势必会导致相当大的风险,而且会给后世留下恶例。为了使脆弱的政治平衡得以保持,朱高炽背后的势力开始出手,扶持朱高炽登上太子之位。

仁孝文皇后徐氏朱高炽的第一个支持者是他的母亲——明成祖徐皇后。徐皇后之所以会支持朱高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朱高炽的身体状态使得徐皇后在三个儿子中比较关注自己的这位长子,而长期相处下来,徐皇后发现朱高炽的仁厚,若日后为君必能造福天下;另一方面当年的北平保卫战中徐皇后也是参与其中的,北平保卫战的胜利使徐皇后认识到了朱高炽的能力,知道其足以担当大任的。正因此,徐皇后在储位问题上坚决支持朱高炽,并且还曾在朱棣面前公开批评另外的两个儿子,说他们性格不好,难当大任。徐皇后与朱棣感情深厚,她的态度无疑会影响朱棣立太子的立场。同时徐皇后的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争取到朝中部分武将的支持,长期以来朱高炽的支持者主要是文臣,徐皇后的支持无疑弥补了朱高炽的短板。徐皇后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其家族属于大明顶级武将勋贵家族,势必也与其他武将勋贵家族有着联系。因此,徐皇后的表态无疑会影响这些武将勋贵家族的选择。朱高煦对朱高炽的最大优势就是军事方面,由于朱高煦陪同朱棣四处厮杀征战,因此在军队中有着较高的声望,很多依靠靖难之役起家的武将都支持朱高煦当太子。但奇怪的是明朝开国武将功臣以及他们的后代甚少有人公开支持过朱高煦。虽然当时明朝的开国武将在经过朱元璋的清洗和靖难之役后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朝堂之上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正是在徐皇后的影响下,这批元老功臣在立太子问题上没有倒向任何一方,在形式上保持着中立态度,而这减轻了朱高炽的压力。于是朱高炽背后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开始行动起来。朱高炽身后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就是朝中的文官集团,文官们不仅坚决支持朱高炽当太子,还坚决反对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其中兵部尚书金忠曾在朱棣面前历数废长立幼导致的祸事,反对立朱高煦为太子,说的朱棣哑口无言。之后朱棣又召见解缙、黄淮、尹昌隆三人并将金忠的观点告诉他们,询问他们对此的看法,结果三人全部支持金忠的观点,要求朱棣“立嫡以长”。并且朝中的这些文官们还抓住了朱棣的一个死穴,那就是祖制。要知道朱棣当初起兵“靖难”的一个借口就是要恢复祖制,他继位后也的确把所谓的“建文新政”全部废除并恢复到朱元璋在位时的样子。且不说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棣继承人,就但从《皇明祖训》“居嫡长者,必正储位。”这句话来看,朱棣也必须要立朱高炽为太子。

文官集团们抓住了朱棣的弱点,你不是要恢复祖制吗?那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祖制,你承不承认这条祖制,如果承认那就立朱高炽为太子,如果不承认那你为证明自己夺权合法的一切行为都将白费。这样一来朱棣连狡辩的机会都没有。文官集团之所以全力支持朱高炽,有恪守儒家礼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团看中了朱高炽仁厚的性格,朱高炽十分符合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君主形象,如果他登基做皇帝,文官集团一定能与皇帝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反朱高煦如果成为太子乃至登上皇位,以他类似朱棣的性格必然极力压制文官集团,而且朱高煦一旦登基,文官集团对他并无拥立之功,他启用的必然是与自己交好的武将,那到时候文官集团就会被边缘化,所以即使从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也必须死保朱高炽。

四、文武全能朱高炽除了这些外因之外,朱高炽本人的能力也是不容小看的。许多人可能由于固有的印象认为朱高炽能文不能武,因而凭借武力起家的朱棣才更喜欢朱高煦,但其实朱高炽是有军事才能的。靖难之役中,朱棣任命朱高炽镇守北平,而朱高煦则跟随他四处征战厮杀。朱棣在外出征,北平城中的精锐全部被带走,留给朱高炽的只剩不到一万的老弱病残。但是朱高炽对此并没有表示不满,反而积极进行防御工程建设,同时安抚城中军民以避免引发骚乱。果然,在朱高炽构建好北平防御工程后没多久,建文帝便派李景隆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来攻打北平城了,打算端掉朱棣的老巢。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大军,朱高炽临危不乱、严肃部署、奋力抵抗,取得了北平保卫战的胜利。北平保卫战的胜利虽然不能与朱高煦多次救下朱棣的功劳相比,但也显示出朱高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既然长子朱高炽本身这么有才,背后又有那么多势力的支持,再加上按礼法来说确实要立朱高炽,渐渐地朱棣心中的天平也就向朱高炽一方倾斜了。

而最后完成临门一脚的就是“好圣孙”朱瞻基了。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宠爱,在朱棣看来朱高炽虽然有些懦弱,但朱瞻基是真有自己当年的风范啊。正因如此,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朱棣又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也许在朱棣看来将皇位交到朱高炽手中,再由朱高炽交给朱瞻基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了吧。因而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朱棣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至此,朱高炽也正式开启了自己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这长达二十年的太子生涯。在朱高炽这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曾因为朱棣巡狩北京和北伐蒙古诸部的原因而先后六次监国。从这一点上看,似乎朱高炽已经成为大明朝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其实不然,朱高炽的这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不仅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处处危机。

更多明朝历史故事可见于时拾史事的《一看就停不下来的明朝史》

END

(0)

相关推荐

  •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在位只有八个月,却被后世铭记?

    作者:齐云轲 (右二为朱高炽) 梁冠华在<大明风华>中将明仁宗朱高炽演活了.从体型上看,梁冠华胖,朱高炽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肥胖皇帝:从人生际遇上来说,朱高炽心中有太多的委屈和苦痛,说不出来 ...

  • 朱高炽仅在位一年,为何却有着极高评价

    朱高炽,在洪武28年,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从此以后,朱高炽就确定了自己为朱棣的继承人. 但是朱高炽虽然受到朱元璋的喜欢但是朱棣却没有想要让他继承大统的意思.他先是按时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吾病 ...

  • 朱棣即位后迟迟未立太子,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在试探群臣的态度?

    一.朱棣即位后迟迟未立太子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即位为帝,朱棣长子朱高炽当时二十四岁. 多年前,朱棣的父亲朱元璋登基当天便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时朱标只有十三岁. 永乐二年 ...

  • 细数明朝皇帝们的趣事(四)

    他靖难之役时坚守北平,他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他在位时间仅十个月,他的死亡也成为了谜团.他有''仁宗''的称号. 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 ...

  • 明朝那些事之窝囊太子朱高炽

    话接上一回,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上台后的朱允炆在近臣黄子澄.方孝孺的鼓捣下削藩,从而引起诸王的不满,四叔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史 ...

  • 谁是中国历史上运气最爆棚的皇帝?

    2021-06-02 12:21 华人号:心宜善 作为中国古代皇族的皇子皇孙,不论是谁一生都梦寐以求想坐上象征最高权力的龙椅,可大都需 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才坐上这头把龙椅 ,没有幸运从天而降可言,明 ...

  • 朱棣第三子朱高燧:曾与朱高煦合谋夺嫡,朱瞻基即位后,得以善终

    朱棣与徐达的长女--徐皇后生了三个儿子,朱高燧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朱高燧与其二哥朱高煦觊觎世子之位,对大哥朱高炽不太恭敬.在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燧留在北平,协助朱高炽守城,朱高煦跟随父亲出征. 建文帝 ...

  • “靖难”后的余波:朱高煦的反叛,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朱棣死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他死不久,明朝内部出现了一件与朱元璋死后朱棣出兵反对中央朝廷极相类似,但结果却与"靖难"的后果绝然不同,就是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反叛其侄朱瞻基(明宣 ...

  • 朱棣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数次救父,争夺太子位,为何结局悲惨?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子,他像朱棣一样骁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濒临险境,幸亏朱高煦及时出现,救父亲脱险.朱棣登基后,朱高煦仗着父亲的纵容曾一度与明仁宗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后来被朱棣削减护卫. ...

  • 秘密立储:皇四子奕詝,为啥能成为储君?

    道光皇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其中,皇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年二十三岁,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也过早夭折.皇四子奕詝,生于道光十一年,是皇长子奕纬死后 ...

  • 《趣话五千年》第39回,立储君宋国真护卫 战泓水襄公假仁义

    上文书说到,管仲.齐桓公这对君明臣贤的典范相继去世,桓公临终前未能很好的处理继承人的问题,导致齐国大乱,五子争储,最后无亏坐上王位,太子昭跑到了宋国. 当时宋国是宋襄公在位,当时的宋国还十分弱小,而且 ...

  • 古代皇帝立储君,为平稳接续,为何非等死前传位呢?

    皇帝可以说是个终身制的职业,从即位开始一直到去世,皇帝终身制在封建帝制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但也是因为终身制的原因,作为王朝的储君虽然有时也可以监国,在皇帝外出的时候代替皇帝处理朝政,但大权还 ...

  • 一代帝王,两废太子,为何却不再立储?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两废胤礽太子后,选择了不立皇太子并且一直延续到其去世.那么,储位空虚,容易生变,难道康熙皇帝怕出乱子吗?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基于以下原因,康熙皇帝 ...

  • 激荡四百年:依靠祖父辈统一三国,司马炎心存侥幸立储失误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篇 开始于三世纪初.结束于六世纪末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无序.动荡不安的时代.三百多年里,无数英雄豪杰轮番登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政权 ...

  • 雍正建立的秘密立储制,为何只执行了两次就夭折了

    康熙帝两废两立太子后,其他皇子愈加加紧争夺储位的步伐,最终酿成"九子夺嫡",骨肉相残,于是康熙帝晚年便不再公开提及立储一事. 雍正继位后,吸取了前朝建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切身经历了 ...

  •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导言 历史上,有些皇帝是不愿意立储的,比如明神宗,被大臣怼到自闭罢工,最后还是不得不屈服:比较极端的有唐宣宗.后唐明宗等,干脆把立太子和自己退休等同起来,吓得大臣不敢倡议立储,即使有不怕死的直臣冒死倡 ...

  • 雍正秘密立储,为何选弘历而不选弘昼?细看清史才知道胤禛的无奈

    清朝皇位继承,一直比较搞笑,基本都是最不像爹的那个儿子接班,发展到最后,居然是由不是儿子的人接班,比如雍正不像康熙,乾隆不像雍正,嘉庆也不像乾隆. 读者诸君都知道,是雍正皇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就是 ...

  • 清代的秘密立储制

    立太子在传统的专制社会被视为"国本"大事,这其实也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每一次皇位的承继都是权力的再分配,自然从来也不会少了火中取栗者.清朝初期并没有设立固定的皇位继承人的方法,所以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