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多次为张艺谋电影题写片名,作品却被指是丑书,冤吗?

【她多次为张艺谋电影题写片名,作品却被指是丑书,冤吗?】

文︳王呈祥

相信大家对下图中的内容并不陌生,张艺谋导演的《影》和陈可辛导演的《武侠》两部电影的海报。也许大家根本想不到,海报上的书法片名竟出自一位青年女性书法家之手。

她叫许静,出生在江苏淮安,二〇〇七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可以说,她是一位书法科班出身的书法家。早年受张艺谋导演邀请为数部电影题写片名,因而有人称她是张艺谋的“御用书法家”,上面的《影》和《武侠》便是题写的其中两部。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许静所题写的电影片名被指是 “丑书”。

那么,究竟丑不丑呢?用丑书来评价她又冤不冤呢?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为何被指是丑书。若说写的内容观众看不懂被指是丑书,这个说不通,毕竟大家还是能看懂的;若说写的内容不符合书法的要求被指是丑书,这个也说不通,仔细看来还是符合书法要求的。那么只有一种结果:因为所写的内容过度夸张不符合大众的审美,所以被指是丑书。

我们来看原作(上图)。 “影”字当为行书,左部(景)规规矩矩,而右部(撇)有很大的夸张成分——笔画拖得特别长,运笔时还有抖笔的现象。“武侠”二字也是行书,“武”本该将戈勾写大托起左边的部分,但却故意写小,夸张和凸显左边的部分;“侠”左部的“亻”写的还比较规矩,但右部“夹”很夸张,最后一笔写得特别长——若将此二字摆正,则不太好看。

虽说不太好看,但并不是丑,这牵涉到片名与电影本身艺术融合的问题——根据字意与电影的内容,用更具形象的书法表现出来,达到二者的契合。通俗来说,是因为电影的需要,才有的这种夸张的字体。另外,还有视觉冲击的需要,写成这样让观众一眼便能记住,未看电影已开始思索故事情节了。假设将电影名换成宋体,必然会失去这种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不是不能用,只是不合时宜。

除去为电影题写片名外,许静的其他作品更是可圈可点,不管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皆能看出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上图是许静书法)。从这方面看,由电影需要才产生夸张字体的观点是成立的,因为因地制宜。

在中国书法史上,因为受到某种事物影响而产生因地制宜的例子很多。例如,明代书画家祝枝山在题跋宋代米芾作品时,所使用的字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图为祝枝山题跋米芾《蜀素帖》)。

对祝枝山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他擅长草书和楷书,图中的字体在他的作品中不常见,可以说仅此一幅。仔细观这个字体,我们会发现与宋代米芾的行书很像,无论是笔法还是结字,都与之非常接近。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受到被题跋作品的影响,情不自禁的往被题跋作品字体上靠,这种现象被很多人称为“感染效应”。与许静为电影题写符合内容的字体片名虽方式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受前提条件的影响,才有了后来的因地制宜。

小时候大家应该有过“看图说话”的经历,课本中出现一个插图,然后让我们根据插图的内容写一篇作文,或是根据含义为其命名。其实,这与许静为电影题写符合内容的字体片名也很相似, 只不过在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再者,人们在喜事庆典上播放的都是类似《好日子》的音乐,没有人用哀乐为背景;反之,在白事祭祀上没有人愿意播放类似《好日子》这样的音乐——虽说这个例子不太恰当,但充分凸显了因地制宜,因为场景不同所产生的不同。

因此,将许静为电影题写的片名放在丑书之列不合适,用丑书来评价她的确有点冤。这样的字体不但是影片所需要的,更是导演们所需要的,因为它符合时宜。大家对此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