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绀弩一生写了数百首诗,为何没有一首朗朗上口?如同乾隆作诗

聂绀弩一生写了数百首诗,却没有一首朗朗上口的,如果同乾隆皇帝的诗一样。

纵观聂绀弩的古诗,基本是七律,感时而作,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就是读后就忘了,既没有古人那些经久不衰的名对,也没有灵光一闪的句子,有点“削足适履”的感觉。

我们来看看他的“1955反省时作”二题:

十姨爱嫁伍髭须,千古荒唐万首诗。

庭户机声罗汉豆,海天月色美人鱼。

敲诗白日从君永,止酒桃花笑我迂。

一石未含精卫老,此生误尽闭门车。

只道生虚五十载,谁知咎犯百千桩。

伸长八尺灵官殿,大喝一声白虎堂。

天若有头砍当怕,地虽无底揭也慌。

何人万缕青丝发,不为昭关—夜霜。

看题目就知道,这是聂绀弩在1955年那段特殊时期“自我反省”时作的诗,一共作了六首,这里只选其中两首来点评,饶多趣味。

第一首开句“十姨爱嫁伍髭须”用了一个典故。宋人俞琰《席上腐谈》记载,“温州有土地杜十姨无夫,五撮须相公无妇,州人迎杜十姨以配五撮须,合为一庙。杜十姨为谁?乃杜拾遗也。五撮须为谁?乃伍子胥也。少陵有灵,必对子胥笑曰:尔尚有相公之称,我乃为十姨,岂不雌我耶?”

这个典故是说,在浙江温州有一座土地庙,里面供的是“杜十姨”,当地人把他当成妇人,没有丈夫。当地还有一个土地公公,名唤“伍撮须”,没有妻子。当地人就把“杜十姨”和“伍撮须”合并供在一座庙里。杜十姨就是杜拾遗,即杜甫,曾官右拾遗;伍撮须就是伍子胥;两人都是男人。俞琰开玩笑说:“如果杜甫地下有知,必然会对伍子胥笑说:'你尚且有相公之称,我却为十姨,岂不是把我当成母的了吗?’”

这个典故是说当地人没有文化常识,乱牵红线。作者借此当然有所指。

颈联、颌联意境不高,但“罗汉豆”对“美人鱼”却十分工整。

尾联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精卫作为一只鸟,尚且衔石填海,以报溺死之仇;而自己却“一石未含精卫老”,终日在家闭门造车。

第二首诗的总体意思是说,我已经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了,却还犯下许多罪。“伸长八尺灵官殿,大喝一声白虎堂”,饶多意趣,用了“林冲遭高俅陷害,误入白虎堂”的典故。然后说上天有头,也怕被砍;大地无底,也怕被一层一层揭老底。最后说何人不怕满头白发啊!这句话是借用“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头”的典故。

这里介绍一下“伍子胥过韶关”的故事。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是楚国太子太傅伍奢的次子。楚平王即位后,任用谗臣费无极。费无极对楚平王说,“伍奢和太子建谋反。”楚平王一面下令将伍奢囚禁起来,一面派司马奋扬去追杀太子建。费无极知道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是厉害角色,担心杀了伍奢,二子会来找他报仇,于是就想一起斩草除根。然后让楚平王对伍奢说,“如果你把你两个儿子召来了,我就放了你。”伍奢当然知道楚平王想斩草除根,就说:“长子伍尚性情温顺,我召他必来;次子伍员桀骜不驯,必不肯来。”果然,二子接到消息后,伍尚去了,伍员逃出了楚国。楚平王立即派兵去追。伍子胥逃到韶关时,见不能过,后面又有追兵,于是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后来还是东皋公使用调包之计,帮助伍子胥过了韶关。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带兵打回楚国,攻进楚国的首都——郢都,此时楚平王已经挂了,伍子胥仍然不解恨,将其棺材扒开,鞭尸三百下,方才罢休。

为什么现代人写不出古人的诗来呢?主要还是古典书籍读得太少,缺乏对文字驾驭的能力。其次,现代普遍使用白话文,白话文的语法与文言文语法不同。第三,科学技术进步了,许多旧的器物淘汰了,将新型事物用在诗中,人们会觉得太白,不够“古”。

其实,诗不在多,还在于精,律诗不如绝句好记。人们能只记得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却往往记不到整首诗。

现代诗虽然是白话文,但是如果写好了,同样也回味无穷,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短短四句,却是道出了一种哲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