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了的“乌梅丸”,寒热错杂显神威
一直用于治疗蛔虫病的乌梅丸,作用可能被低估了,其实可以发挥更多更大更广的作用:
《伤寒论》中对乌梅丸有详细的阐述,可作为驱虫剂代表方,以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其实,乌梅丸可以广泛治疗上热下寒的厥阴病,如胆道蛔虫证、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等辩证寒热错杂、气血虚弱的疾病。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云:“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因只吐蛔一证耶?......久痢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方中重用乌梅,味酸,收敛,既能补肝,又能敛肝。蜀椒、细辛辛温,可以祛寒。黄连、黄柏味苦寒,可以清利湿热,附子、桂枝、干姜可为辛热之品,可以温脏祛寒,当归、人参补气养血,合桂枝以养血通脉,解四肢厥冷。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所以,作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经方乌梅丸用途较广,经因病久脏寒腑热,上热下寒、里热外寒、虚实夹杂等病机相同的疾病,可以异病同治,需要医者临证细研,斟酌使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