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越愚蠢的人往往越自大,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那些喜欢夸夸其谈、拥有迷之自信的人。有一句嘲讽的调侃“为什么你这么普通还如此自信?”
虽然这种自我良好的感受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这种人如果眼高手低、看不起其他人,那这种自信无疑是一种愚昧。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拥有丰富的学识、充足的资本,但是很少在他人面前炫耀,和他们聊天反而会感受到一种谦卑,与前者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科学研究表明,往往越无知的人越自信,心理学家将这个现象叫做“达克效应”
1999年,研究者Dunning和他的同事Kruger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四个实验,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果:那些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倾向于高估自己。
比如当他们实际得分处于较低的那12%时,却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的得分在人群的60%以上。对于面孔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效应。
有70%多的人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是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好,这不符合我们的数学概率逻辑。
这类盲目自信的人,不仅难以客观地认识自己,还可能在一个团队中总是抱怨别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局限。
“自我服务偏差”与达克效应类似,指的是过度高估自我的一种心态,顾名思义,当我们去解读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会首先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那个,而倒霉的事情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也就是一种过度乐观的心态。
比如在一项合作任务中,如果出现了问题,我们会倾向于认为是他人的原因,而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这也是自我服务偏差的体现。
对于那些拥有盲目自信的人来说,一旦在团队合作中遇到了某些问题,他们会有强烈的自我服务思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么抱怨运气不好,要么责怪自己的同事、队友表现的太差。
而这种归因方式往往是没有成长性的,只能让他们更加怨天尤人,并且得罪了自己的队友和同事,缺乏自我反思,导致自身能力一直无法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呢?
首先,我们要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那些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往往对于世界的认知充满局限,就宛如“井底之蛙”,他们以为自己看到的那部分就是全部的天空,殊不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对外界也怀揣着一颗敬畏,对他人保持着一份谦逊,是避免自我盲目的最好方法。
当你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见识了更宽阔的世界时,会发现自己原来的高度所看到的东西是多么的不值一提,所以保持谦卑,便不会闹出笑话,不会满足当下、止步不前。
保持敬畏之心,也是保持一份尊重。
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其他领域的尊重,还是对未知的尊重。即便是你在自己的领域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了解了很多的知识,但也没必要随意评价他人。
一方面,你是不了解别人所做的领域,另一方面也不了解别人的经历、没有评价的资格。
所以一个真正睿智的人,懂得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始终以倾听的姿态和他人相处,对新的领域保持好奇和尊重,这样这个人才能不断成长,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也能更好的建立起人际关系。
一个虚心求教的人,他的知识面和未来可发展的空间,肯定是远大于那些沾沾自喜的人的。
其次,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也能帮助我们有更客观的自我认知。
因为一个总是骄傲自大的人,他的眼里往往只有自己,每天都关注着自己的长处和已经拥有的东西,而忽略了外界的声音。
以至于在他们的眼中,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已经难以做到一个很客观的水平,甚至会招来反感和厌恶。这时候我们便要学会去倾听别人的声音,看看周围的朋友、同事、亲人是怎么评价我们的,他们与自己相处起来是否舒服。
当我们有了这种接纳的心态时,并不会盲目地陷入自己的小世界当中,不会与周围脱节。只有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定位,才不会成为别人眼中盲目自信的“傻瓜”。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草木. (2015). 积极错觉与自利性偏差. 湖北电力, 03(No.217), 73-7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