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差去了一趟广州,看到武汉站里来来回回都是拖着行李箱的大学生。才想起来,原来是大学生开学了。那就借这个机会聊聊大学生活和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共4354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图片来源:@高清无水印iPhone萌壁纸
我上大学的时候成绩算不上优秀,和满脑子都是学习的“学霸”相比,算是个另类,一不爱占座,二不爱坐前排,三不爱讨好老师。后来毕业了,很多老师反而对我印象最深刻,还有很多到现在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虽然没拿过什么奖学金,也没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不过关于大学生活和学习,倒有4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供各位新生学友们参考一二,当然,如果觉得没用,欢迎在大学毕业后取关这个小号。老师随口说的两句玩笑话,哪知道不少同学信以为真,真的在大学里成了撒丫子奔腾的野马,成天玩到不见人影。很多人对大学常常抱有一种误解,之所以要读大学,只是因为大学能给你一张入场券,但这并不能决定你将来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还记得开学第一课的时候,教我们经济学的老师就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对教育的解释,大意说的是:“即使教育没有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劳动者也会有积极性去接受更高的教育。”当时面对一头雾水的大一新生,老师举了一个非常生动而接地气的案例,他接着说:如果当一个女孩有一群追求者的时候,她该如选择谁才是最爱她的人?按照正常情况下,女孩子的最优选当然是提高追求者的门槛,比如出一些有比较性的条件进行筛选,比如:这样一来,迫使被挑选者“放大招”,放不出大招的就被pass了。后来类似于这样“择优录取”的情况在职场上也经常遇见,甚至很多时候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你是一个公司HR,你也不知道哪个求职者的水平更高,怎么办?如果这个求职者上过北大、清华,那么你大概可以判断,对方的水平不会太差。能考上北大和清华的人,像放大招这样的方法肯定没少用过,这其实也是一种潜在的向HR释放信号,以便筛选出来能力最强的那个人。可能有很多人又会说了,那我们家谁谁谁没上大学,不也当老板了吗?还有隔壁的王二麻子跟着他二舅子搞工程,也赚了大钱等等。这样的话,作为大学生的你,少听点为好。即便听了,也别当真。现在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仅仅考上大学已经无法显示自己的价值,只有考上最好的大学,才能占据更大的优势。当今的社会已不是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当年野蛮生长的环境早就变为分工更加精细化、协作更加系统的新形态。道理很简单,当年我们院校被挤破头的热门专业,今年就被取消了很多:请注意,我所谓的学习,并不是指天天呆寝室看书,而是广泛涉猎了解接触以前认知范围内没有的知识,多去学习几门技能技巧或者兴趣爱好,多去尝试着和陌生同学社交沟通,多去拓展自己的未知边界。我在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时候,才有机会大量阅读各类媒体期刊和新潮杂志,刚好为后期转型做新媒体运营打下了基础。哪怕你毕业之后,和其他同学看起来没什么差距,但你的认知和格局经过三年有意识的打磨和开拓,我相信在毕业之后时间会给你最好的证明。高中毕业的时候,关于大学填报专业,自己什么都不懂,也没人可以咨询,当时就拿着学校发的一本厚厚的专业参考书看了一晚上。结果听了家人的几句话,就稀里糊涂的填了工程造价的专业,也正是那一晚的随意,导致后来四年的大学生活无尽的不适,当年拿着个困惑去请教经济学老师的时候,她只是和我说:“凡事只将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会容易变得短视和狭隘。做人不要太功利主义,看着什么来钱就做什么,就像你现在选了这个热门专业,可是你自己压根不喜欢,又有什么用?从长远角度来看,倒不如打好基础,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再去拿下。”其实教育对经济、技术的反应是较为迟缓的,很多热门的行业和技术都是在社会上流行之后,才逐步被各个院校采纳继而进入专业报选行列。你考大学的时候觉得是个好专业,读了四年,等到毕业的时候,风水轮流转,好专业可能不再吃香了,甚至出现很多根本不需要人来操作的行业,
2017年5月阿里发布的一款人工智能设计软件,就是那个1秒撸8,000张海报的超神鲁班(后来更名成了“鹿班”)。
鲁班正式上岗后,在去年双11足足撸出了4亿张Banner!4亿张是什么概念?假如一张图需要耗时20分钟,100个设计师不眠不休工作152年,才能做出4亿张...速度非凡的AI替代人工,势必将导致用人需求的降低,设计师纷纷探讨如何自救。这时,文案们在一旁呵呵笑:博大精深的中文啊,你是无法被AI所取代的。谁知一年后,文案们再也笑不出来了,鲁班的亲妹妹横空出世。2018年阿里巴巴在戛纳国际创意节上将“比鲁班小了1岁的亲妹妹”——「阿里AI智能文案」介绍给了世人。现在做着一份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又很不开心怎么办?很多时候凡事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不匹配自身条件和意愿,很容易和我当年一样,最后还是陷入痛苦之中。如果你对某个学科和方向非常感兴趣,就以你的兴趣为主。行行出状元,到了最后,所有行业里的顶级人才是一起站在山巅的。如果你对各个专业都没有感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种情况下,可以按大类来选,侧重更为基础的学科,比如:想好了要学经济学,那就老老实实学经济学,先不必把自己放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里,比如,不要一上来就学互联网经济学,什么是互联网经济学,可能你的老师都未必能说清楚。与其去学互联网大数据,不如先去学统计学。打好基础,才能慢慢地培养兴趣。同理,与其想着怎么赚大钱,不然先搞清楚财富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本质意义,因为很多时候你根本无法跑赢变化。从更高维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被短期利益套牢,这才是真正的真相。我是学审计的,往大了说是属于工程造价审计专业,这个专业的很多数据和参考标准,甚至包括工程材料物价,每一年都会产生变动,变动之下往往就是最后造价的巨大差异。在这个经常变动的情况下,你必须养成时时刻刻面对新变化的适应性和应激反应,同时,还应该保持一种对事物变化的敏感度。其实从今年上半年以来,资本寒冬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很多职场人的头上,不少人都受到经济放缓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很多大学生将来毕业心心念念的大公司。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挤破了脑袋喊破了嗓子想去大公司,无非是求一个稳定,当然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很多人并没有想过,大公司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体系至上、利益至上、整体至上”。任何一个员工的利益都无足轻重,随时可以被牺牲掉,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就算是CEO也可以牺牲。如此一来,每个人看似都在大框架的庇佑之下安稳度日,甚至工作造成的稳定性的幻觉,而让你陷入舒适,从而忽视了为自己建立“反脆弱结构”:在乔布斯去世前,他的案头就曾放过一本《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坦森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当变革发生的时候,在原有的行业里面,那些管理最好的、效益最好的企业越容易失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克里斯坦森在书中阐述了一个观点:技术的进步会挖掘出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在需求,而那些以现有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公司技术将停滞不前。简而言之,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现状的企业或个人,终将被淘汰。在我们公司,每一次开产品会议讨论的时候,COO都会讲一句话:保持一个适度的自由状态,反而能从固化的思维中游离出来,而不至于囿于某个环境中限制你的思维,更不必局限于当前的问题。当你进入职场之后,你会沾染许多成人世界的恶习,有一种就叫做“拖延症”,这个症状就是:有时候,很多事拖着拖着就陷入一种无序和无着的状态,最后不了了之,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更消耗了别人对你的耐心和信任。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奇怪特朗普这样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甚至还有口无遮拦的人为什么能竞选成功当上总统?世界上喜欢说的人多,愿意做事情的人少,不仅常人如此,其实很多商界领袖和政治精英常常也是如此。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新闻就会发现,那些政客和企业家说的话有一半没有认真去落实。举一个大家看得到的例子,中国的BAT三家公司说要国际化,已经说了10年,但是到今天都没有认真落实过。但是,那些门可罗雀的办公室,加上几个二三流的工程师,要和Google、Facebook竞争,不过是痴人说梦,因此他们仅仅是做给投资人看的。相反,微软、Google等公司进入中国,可是出大价钱,给最好的福利,雇最好的人,认认真真地办这件事。正是因为爱说不爱做的人很多,这恰恰给了少数实践者成功的机会。华为并没有天天把国际化挂在嘴边,而是实实在在做事情,反而绝大多数的收入都来自海外。养成不拖延的行动之一,就是主动去做某些事情,而大学是年轻人可以主动做事情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因此课程的学习对这种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所以我就很喜欢我们大学一位老师的教课方法:学生自由讨论,派代表上台做总结,最后老师点评打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我一直非常喜欢主动和别人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在思考的过程中为别人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对于我而言,很多时候主动,让我得到了更多的掌控权和发言权,这没什么不好。可能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解决你接下来会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没有关系,没有人会因为看一篇文章就能走上人生巅峰。我只是想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验和教训,来为更多的后来者提供些许参考,原谅我没有给你更多具体的实操方法,因为我始终想让你们来操盘你们的人生,祝各位都能拥有一段毕业后回想起来不后悔的大学生活。
-End-
觉得有启发,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