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李分手、两宋离婚:职场如婚姻,永远不要企图找到完美的工作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IwMTgvMjI2NjM2MzUwXzFfMjAyMTA3MjAwNjA1MzU2OA==.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IwMTgvMjI2NjM2MzUwXzJfMjAyMTA3MjAwNjA1MzUyNzA=.jpg)
这是我的第210篇原创
Ray先森说:
人们常常对完美有着一种异样的向往,爱情也好,工作也罢,其实你知道,完美这东西向来可遇不可求。
图片来源:@原画册韩松
文章来源:@Ray先森
全文:4630字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童话里的结局,往往是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幸福的过上了美好生活。
然而,生活不是童话,婚姻也不是偶像剧。
我们常常对一切看似完美的事情投射着自己的期望与愿景,所以这两天当我们听到范李分手、两宋离婚的事情,大部分人表示:
“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其实我们都过惯了“被定义”的生活,很多人往往会拿普世价值观来自我定义:
也许他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当年汤唯说下的这句台词,多少人将之奉为衡量完美爱情的圭臬,作为一个理性的职场写作人,当然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很多事原本就是一脉相通,很多人渴望完美的爱情,就像很多人希望找到如意的工作。
《红楼梦》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贾宝玉最后娶了人人都夸赞不绝的好媳妇薛宝钗,然而他心心念念的不过是先他而去的林黛玉。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从人人祝福“我们永远是我们”的范李,到“经历战火纷飞,到修炼爱情”最后和平离婚的两宋,作为一名职场人我最大的感受不过:
婚姻如职场,永远不要企图找到完美的工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
不要只用爱去衡量婚姻
也不要只用热情面对工作
婚姻总有蜜月期。
没有人时时刻刻都在度蜜月,即便有那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走过婚姻蜜月期之后,面对的常常是生活里的一地鸡毛。
大概平凡如你我的多数人,不过是为生活在四处奔忙,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年轻时,常常觉得有情也能饮水饱,后来彼此携手步入了婚姻之后才发现,完美爱情的背后是婚姻最现实的一面,我们要处理数不清的人情往来,要面对为子女养育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罅隙,要时时刻刻为对方敏感的情绪和多变的态度买单。
等到这个时候,我们再去谈爱,是不是有点晚了?
这样的情况在职场上依然处处可见,有人常常忽略了时间的考验,以为热情能战胜一切。
以前面试招过两个实习生,面试的时候他们表现的水平差不多,
但是我和他们聊的时候,发现第一个面试者的目标感非常强。他说我一定要做好这份工作,我要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我的文章,让他们认可我!
第二个实习生本身倒是对写作充满热情。他说我特别喜欢写作,我很在意别人文章写得好不好,句子是否用的恰当,我在写作方面特别有天赋。
那请问,你应该录用哪个人?
最后我留下了第一个。
相比于可以持之以恒的目标感,热情是非常难以量化和模糊的。
有目标感的人,大概不会说“老板您放心,包在我身上”,他们说的更多的是“这事我今天下午下班前给您答复,如果有变动我会提前和您报备。”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用爱去衡量婚姻的质量,同样的我们也会用热情去评估自己对工作的喜好。
用热情做事好比雾里看花,看上去以为这个行业很美,其实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
大多数的时候,做事光靠热情可能走不到多远,因为你无法靠热情去抵御工作中细碎的繁琐,也不能用热情去度过事业上的瓶颈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扎根到表面之下的沉淀和长久坚持,反而更能赋予别人一种靠谱的信任感。
决定一个人的工作表现的最关键因素,是目标感,而不是热情。(一篇旧文)
在回头看婚姻的最后,我们年老色衰不再年轻貌美,行动迟缓进入耄耋之年,能支持我们走下去的是彼此的宽容和理解,是你眨眨眼我就知道你要出去,是我咳两声你就知道我要喝水。
一份工作做到最后,考验的也是我们对繁琐流程的耐心程度,和日常枯燥工作的包容程度。
晒热情喊口号说我爱你人人都会,熬到最后坚持一人一心一事的却是寥寥无几。
婚姻如此,工作亦复如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
爱情往往始于一见钟情
工作却是终于白头偕老
波兰诗人辛波斯卡在一首诗里写道:
他们两人都深信
一种突然的激情使他们结合在一起。
这样的信念是美丽的,
但犹疑不定更为美丽。
人们对一见钟情的爱情往往格外迷恋和执着,总以为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上天会满足自己最美的期待。
有人说,最美的婚姻不过是:
遇到一个让我一见钟情的人,然后两情相悦,最后与对方白头偕老。
这句话放在职场上翻译就是:
我找到一份让我非常喜欢的工作,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最后把工作完成好直到最后一刻。
这样的想法,就好比以“寻找心中的Mr.right”的心态去找完美的工作,于是有人开始做无数个测评,每一个结果都似是而非,你问了很多人,每一个都各抒己见。
慢慢的,你开始越来越困惑,决定找一份工作先随便上着,反正边做边看,然后再去等一个正确而你又喜欢的工作出现,渐渐发现时间越长,越难找到。最后一边是职场上的不如意,一边又是心里面的不甘心。
这样的画面在如今的婚姻场景里你我还看得少么?
很多人常常拿理想化的标准定义来衡量未来,而未来的一切恰恰是所有变量的合集。
对于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常常是这样理解的:
只有找到切合自己深层志趣的工作才是真正适合你的。
就像我当年大学选的是工程造价专业,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工程建筑这个行业,彼时最大的志趣不过是想用文字表达自己,所以到现在我每天早上6点自觉打开电脑开始写稿、改稿,去完成写作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且越做到最后越觉得可以以此帮助更多人。
找一个能白头偕老的人不容易,在职场上找到一份可以持续一辈子的兴趣更难。
有些事不是发至内心的喜爱与坚持,是很难与这份工作走到最后的。
相比于其他人拿物质条件或者薪资待遇去找工作,我可能更多会以兴趣为参考和评判标准,没有兴趣的工作即便是满足了当下需求,将来内心必然会有更多的需求作祟。
这个时候,不妨看看自己的兴趣所在。
人生兴趣分三种境界:
兴趣、乐趣和志趣。
兴趣是让你好奇的事情,觉得可以为之一试,一旦兴趣被快乐强化之后,就会变成乐趣。
而乐趣会让你在其中获得快乐,可以让你更加沉浸投入其中。
最后的志趣会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可以为之奋斗终生至死不渝。
人们常常幻想的完美情感历程不过是:
年轻的时候你可以和很多人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你就要两情相悦一段时间,最后选择和一个人白头终老。
是不是看上去很完美?
然而事实是:
年轻的时候遇见谁都想白头偕老,中间和很多人都两情相悦,年老的时候还期望着和谁都一见钟情。
我就曾经面试过一个30+的求职者,看完他的简历简直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他自己说年轻的时候做过戏剧编导,后来觉得微商赚钱又去搞过一整子电商,没赚到钱最后又想加入互联网行业做新媒体运营。
一晃眼就30多岁了,看着身边同龄人要么成家立业,要么事业有成。
最后,当然我没能让他留下。
毕竟,这个世界能为自己任性买单的只有你自己。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时光无限,有大把时间去放纵,其实最该做的不过是把时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或者是找到人生志趣所在,让自己专注于投资其中一件事,而不是什么都想做,而什么都做不好。
就像你以为爱了很多人就能变成情圣么?
最多是渣男而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
找到不后悔的婚姻太难
不如选择一份不后悔的工作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 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奶茶的歌,简单却又直击人心,关于情感的抉择,或是职业的选向,我们总是等到最满意的时候才去做选择,却发现最好的选择“一旦错过就不在”,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我们都容易陷入一种“后来”模式。
关于选择一份完美的婚姻,这个问题几千年前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师徒早已给出了答案。
曾经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把他带到了一个麦地旁,让他在这片麦地里摘一个最大最黄的麦穗回来给他。
但有一个要求,只准往前走,不准后退。
但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的走出了麦地,苏格拉底问其原由,柏拉图老实的说:
“因为不能回头,所以我一直不确定自己身边的是不是最好的,总认为最好的还在前面,但后来发现,后来的还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么也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后来柏拉图又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同样的让他在一片树林里走一遍,同样的让他找到一个最大最粗的树回来。同样只准向前,不准回头。
这次,柏拉图带着一个很普通的树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带回来这么平凡的树,柏拉图答道:
“我一路上是错过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树,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树比现在的还小还差,所以就选了支较为平凡的。”
苏格拉底说笑着:“这就是婚姻。”
很多人会说,我才不相信这么幼稚的故事,但细想下来,其实我们不难对应到当下的职场当中,甚至你可以在这场选择的博弈中看到你自己。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一副年富力强永远不会疲惫的样子,我们有的是机会和时间去慢慢挑选,总以为这世上有完美的工作,一边是事少钱多离家近,一边还幻想着一年要是有几天带薪年假就更不错。
关于职场,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怀着最不切实际的臆想去猜测它的本来面貌,后来才发现真的职场有时候你根本没得选。
曾经有一段时间做过HR,在面试了大量的求职者之后,发现有很多人真的就是仗着自己年轻这唯一的资本,四处闯荡漫无目的,最后风尘仆仆来面试,可是连一份写好简历做好自我介绍的能力都没有。
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在选择,却也有很多人一生都在错过。
关于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后悔,最大程度上选择一份尽量合适的工作,不妨听听这个37%法则:
比如说你在选男友的时候,前37%的人不论有多好,都不选,从第38%开始,只要遇到了一个比之前那37%的男友们里最好的还要好的,就选择他。如果一直没有遇到更好的,就选择最后一个。
有人用计算机大规模模拟过,在1万次这样类似于招聘选择中,每次从30个人里选一个,每次这30个优秀程度不同的人是随机排序,结果有4200多次选中了30个人里最出色的那个,也就是命中率42%,但如果是随机选的话,命中率只有可怜的3.3%了。
可能大家说了,这不可能,我怎么可能有30个男朋友,但标准放宽点,不是非得接吻才算。
喜欢的,可以交往的都划进来,你自己心里对比衡量一下。
而这个“37%”法则理论用到职场上,还是以37%为期,如果你愿意给自己3个月时间,就在前33天里从众多工作中选择自己觉得满意和合适去面试,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就知道所在城市的公司整体情况了,
从第34天开始,一旦遇到心仪的工作,立即果断加入,就此安心打拼。
37%理论在数学界享有盛名,它并不一定百发百中,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帮你避开概率的坑。
在我们的一生中,活在当下和敢于尝试,一直是一对无解的矛盾。
有人愿意一生折腾向往诗和远方,那就去寻找去折腾。
有人选择当下生活珍惜细水长流,那就去珍惜去体会。
没有谁对谁错,但总之一条:
职场如婚姻,永远不要企图找到完美的婚姻,也不要寄希望与寻求一份完美工作。
婚姻也好,工作也罢。
有时候常常拿完美去衡量一切范围和对象,最后难免伤人伤己,岁月渐长,后来我才明白很多事原本可以被接纳,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要么你接受,要么你离开,
但总之不要一面选择,一面反悔,一面享受,一面挑剔。
你企图选择的完美,大概率程度上都是不完美的。
作者:Ray先森,新媒体爆文写手,专注职场认知领域,现任秋叶写作训练营产品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