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小型机械化是中国农业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耕地|农民|日本
作者:曹泳春
农业是立国之本,商业是富国之本,工业是强国之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新中国之所以能够从建立之初的一片废墟上发展到如今的强盛与伟大首先依靠的是农业,而且能够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首先依靠的是农民,迄今为止,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依然离不开广大的农民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大地上便狼烟四起,战火不断,西方列强在这片肥沃的田野里整整掠夺了上百年,而战败后的国民党魁首又将携带着搜刮来的大量民脂民膏逃之夭夭,历史雄辩地证明了一个无以反驳的事实,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在腥风血雨的斗争中确立,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一片废墟上树立,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直立,中国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农业开始起步。
从1949年到1979年,虽然中国的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口也同时与日俱增,人们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中国的商业和制造业带动了农业的长足进展,人们从“吃不饱”已经跨入到“吃不了”的台阶,口号也从“浪费乃是极大的犯罪”改为“鼓励消费”和“刺激消费”,于是很多人开始盲目乐观,岂不知中国的粮食依然需要大量的进口。
美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两大粮食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日本虽然也是一个粮食进口国,但是应当明白,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面积和矿产资源都很贫乏,不仅仅是粮食,而且包括其它的大部分基础资源都需要进口。
尤为特别是二战之后的日本,由于人口缺失,便鼓励生育,从1950年到2010年,日本人口一直处于增长阶段,而耕地面积的单位产值也一直位居亚洲第一。日本农业由于地域面积和地势形态限制,永远无法与美国相比去实行大型机械化生产,但小型机械化程度和高科技农业设施堪与以色列媲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这个概念。农业八字宪法,是指毛泽东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于1958年提出来的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直至今日,暂且不说其它,单说中国的农业,依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完全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
自从土地下放,包产到户之后,面对各自为政,我行我素的小农意识,若想大规模地实现农业机械化更是难上加难。虽然国家前期实行退耕还林,后来又进行土地流转,近几年又推行城市化建设,但是年轻一代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还普遍存在,而且当代的农民开始向末代农民演变并逐步走向老龄化。
如何突破阻碍和制约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这一瓶颈,本人认为首先从小型机械化着手逐步向高科技化和智能化完善是中国农业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途径。
我们都知道20年前,每年临近棉花成熟的季节,新疆需要从内陆召集大批的务工人员远赴新疆的棉田进行手工采摘棉花,而如今则实现了大型机械化清耕、播种、喷灌和采摘。还有宁夏和甘肃的青储饲料收割,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小麦和玉米收割,南方的水稻播种和收割以及柑橘种植园的无人飞机农药喷洒等,无不说明中国的农业在不断地向现代化迈进。
值得注意,截止2018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432,960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是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印度是我国的1.2倍。
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地形和气候都适宜的土地才能作为耕地,而我国耕地面积约为20.24亿亩,相当于13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
同时,由于盐碱化、公路化、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中国的耕地面积一直在不断缩减。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但盲目自夸就往往不是挨打那么简单的问题,如果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生产不进行快速地改进和完善,后果将不堪设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