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症状相似,如何区分?日常需注意这几类易癌变!
胃肠道是消化道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可以针对入口食材进行分解、消化和吸收,为身体补充足量的营养,保证各类器官的功能活动,在人体健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由于胃和肠过于亲密,一旦出现问题,总是让人难以区分。
01、胃病、肠病,如何区分?
疼痛部位不同
一般认为肚脐水平以上、剑突水平以下的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胃痛,胃病可能较大。
但要注意的是,从部位上区分胃痛不太准确,像胆囊疾病、胰腺炎等也可能出现中上腹部疼痛。
而肠有大肠、小肠,它们分布在整个腹部,多为脐周的或者左下腹或者右腹部的疼痛不适,有时也不固定。
临床表现不一样
胃病疼痛通常是钝痛、绞痛,疼痛具有规律性,并且可伴随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腹部饱胀不适,常发生在进食后。
而肠病以痉挛性的疼痛为主,没有规律性,伴有粘液便、脓血便或者是大便次数仅仅是增多,或者是大便性状的改变,有时排完后不适症状会缓解。
另外,肠病的患者,比如炎症的肠病,像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患者一般的都会有肠外的临床表现。
若无法鉴别是胃不舒服还是肠道问题,最好及时进行胃镜、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02、这些胃肠道疾病易癌变
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癌前病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认为,如果是轻度萎缩,一般可以通过治疗逆转;即使是中重度慢性萎缩胃炎,如果及时干预,大多数患者不会进展胃癌;仅少数炎症会癌变,癌变率不超过3%。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旦胃黏膜出现不典型增生,癌变机会明显增加。有学者发现,75%的胃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如果不加任何处理,将在8个月内进展为早期胃癌。
胃溃疡
胃溃疡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刺激的基础之上,胃黏膜发生了不典型增生,尤其是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出现过度的不典型增生从而使黏膜破损,可导致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的发生。
调查显示,胃溃疡患者有2%-3%可能会成为胃癌。其中,直径在2厘米以上的溃疡患者,癌变可能性更大。
胃息肉
胃息肉主要分为三大类,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 胃底腺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癌变风险极低,它的存在往往提示身体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时,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2) 增生性息肉:也是胃常见息肉类型,一般不会癌变,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也可发生恶变。罕见癌变的增生性息肉多发生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区域,可以形成经典的高分化肠型胃癌。
3) 腺瘤性息肉:少见,但癌变率较高,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大约8%-59%的腺瘤同步存在胃癌;如果直径超过2厘米,癌变率会更高,恶变后多为肠型胃癌。
胃癌预警信号
上腹部不适,多会出现饱胀感或烧灼感,可暂时缓解,但会反复出现;
没有进食血肠、血豆腐等,出现黑便、便潜血;
总是食欲不振、恶心反胃,常常伴有频繁打嗝等消化不良症状;
短时间内体重下降明显,出现乏力、贫血等情况;
胃痛,胃部间歇性的隐隐作痛,且每次胃痛时间会延长,止痛药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慢性大肠炎症
癌症的产生与炎症因子的长期刺激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炎症反复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黏膜受到损伤,从而诱发癌变的情况。
当慢性结肠炎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长,在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就容易形成息肉,增大癌变几率;若伴有溃疡,不仅患者痛苦,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更是常人的30倍。
结肠息肉
有数据显示,90%左右的肠癌都来自于肠息肉病变。
大肠息肉可分五类,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另外息肉数量越多、体积越大,癌变几率越高。
肠癌预警信号
排便习惯改变或不规则;
慢性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粪便带有血、脓液或有较多黏液;
经常有腹部隐痛或胀痛及胀气,放屁次数增多、屁臭;
腹部能触到肿块或肛门出现肿物;
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及乏力。
无论是胃病还是肠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多补充新鲜蔬果和膳食纤维,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样才能让疾病更快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