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赛隐藏规则:强大的诸侯,为何不直接取代天子?

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与后来的封建王朝不同,周朝实行分封制,贵族内部有明确大宗小宗之分,等级森严,周天子站在金字塔顶端,其下为诸侯,再为卿大夫,再为士,宗法制确保了这种分封能够一代代传承,整体社会秩序也因此达到了尽可能的稳定。

但当土地被开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诸侯实力增强,戎狄进犯周王室,天子的权威就被削弱,诸侯争霸赛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往东搬家搬到洛邑寻求亲戚们的保护,然而,像郑庄公这样的亲戚在自身实力强大后怎么可能还毕恭毕敬把周天子当大哥呢?

郑国军队一支冷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王室颜面扫地,这个中原诸国族长的身份王室难以维持,该轮到有钱有粮有人有兵的诸侯来了。但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诸侯们并未直接颠覆周王室取而代之,而是争相取得天子授权,会盟诸侯让其他人承认自己的大哥身份。

不管春秋五霸的排名怎么算,齐桓公都可以稳居首位,他也给后面称霸的诸侯提供了做大哥思路。首先是强大自身,齐桓公晚年虽然昏庸,早期却能任用能臣管仲等使齐国强大,在这后,齐桓公便开始在一些国际事件上展现齐国的影响力威慑力,连周天子想换太子都得看齐国脸色。

当时周惠王想把太子郑废掉,齐桓公施压,此事未能达成。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在周襄王支持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之业达到最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的国际大哥地位得到众多诸侯一致认可,齐桓公读的盟约也成了各诸侯国需要遵守的外交内务原则。

这些原则实际上都是奔着建立稳定国际秩序而去的,包括什么不许女人参政,不许把水患引去他国,宗法制、经济的稳定都可以一定程度上使各国之间能太平点,因为中原一乱,戎狄便会窥伺,内部团结才能一致对外。

这并非齐国一家之事,而是所有中原诸侯国的事,所以齐桓公会在“尊王”口号后还加个“攘夷”,结盟目的绝非只是展现自身强大,夸耀自身武力,让其他人不得不叫你大哥,还有便是要维护中原不受蛮夷侵犯,保护中原文化,不仅齐桓公未直接以暴力取代天子,之后的晋文公、楚庄王也都没有。

晋文公重耳,早年在外流亡,因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即位,当时重耳已经62岁,绝对算是大器晚成了,但多年的沧桑经历磨练了他的手段,重耳仅花费4年就达到了如齐桓公当年一般的高度,成为诸侯中的大哥。

只不过重耳的手段没有齐桓公那么正大,挨了孔子的批评。著名的“退避三舍”之典,便是重耳假意回报楚国,在战场上退避90里路,实际以逸待劳将楚军击溃,这等手段重耳玩得得心应手,重耳因此也获得了周天子给予的人证,可以号令诸侯。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以天子名义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晋国霸业之成,充分证明了当初赵衰劝晋文公的那段话有多正确:

“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

赵衰指出,在当今之天下,诸侯国若想成就霸业,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尊天子从而号令诸侯,也就是说通过周王室取得特权,让其他诸侯国对我表示信服,承认我的大哥地位,这就是齐桓公走过的流程,只是重耳生逢其时,走得更快些。

楚庄王的“问鼎”,其实便是对周王室的一种试探,虽然楚长期被视为蛮夷,未能得到天子认证,但楚庄王在位时两棠之战大败晋军不说,各诸侯小国也收拾得相当服帖,中原诸侯国谈楚色变,实际上已经有霸主地位。

而这背后,离不开楚庄王本人手段了得。楚国打击了晋国的威风,但对晋战争胜利也点到即止,未一味赶尽杀绝,这一点除了体现胜利者的风度外,还体现出楚庄王遵循了春秋争霸赛规则,诸侯之间无论怎么斗,还是不会直接以压倒周王室、取代周天子为目标,也不会去无限扩大战争。

这就是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区别,究其原因,无论齐、晋还是楚,其霸业在某位君主手上成就后,都因为君主的死去遭到了滑坡,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并吞其余强国的实力,所以若是贸然取代周天子的族长地位,很难在国际上形成带头大哥作用,更可能招致诸侯齐心围攻。

比起取代周天子,从周天子那里获取特权认证号令诸侯,以大哥身份维持国际秩序显然来得更稳妥,但是,随着晋国“三军六卿”弊端日益显现,公室地位衰落,随着齐国被田氏逐步侵蚀,这种规则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能相继获得周天子认可,显而易见,周天子的作用已经不大了,春秋争霸赛的规则成为了过去,战国你死我活的兼并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