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芬】春节民俗吉祥文化
文\陈桂芬
春节,又称新年。在中华民族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富有传统特色的节日。古代春节又称之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朔、过年等,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
为什么古代把春节称之为元旦,便是新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无论在什么朝代,无论什么地方,春节都叫“过年”,也就是大年,从腊月三十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都叫“大年”。
春节的第一天便是正月初一,为什么“正月”的“正”字,都读成“zhēng”音呢?因为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统一天下后,嫌“正”字读音与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就下令全国把“正月”一律念成“zhēng月”,不然就杀头。从那时起,“正月”的“正”字,就读成了“zhēng”字的音,也一直延续到现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过年有民间传说,以往春节期间,野外会出来一种叫“年”的怪物,也叫“夕”的猛兽,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糟蹋庄稼,一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的伤害,举家团圆聚在一起篝火、喝酒嚎叫壮胆,抵抗怪兽。
由于先祖在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经验,怪兽虽猛,但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因此,在家门口燃起篝火,爆竹霹雳啪啦响,年兽见状就逃走了,所以这一日叫“过年”,这天晚上叫“除夕”(除掉夕)。现在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红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就是延续了古代的风俗。
由于各种社交、礼仪繁多,为此衍生了多种吉祥物及活动来表达新春祝福。如贴春联、挂年画、剪春花、发压岁钱用吉言教育后人,用捣年糕、闹花灯、舞龙、舞狮、高跷、放鞭炮、分岁酒,是营造浓厚春节热闹、喜庆祥和氛围,追求光明、红火和美好。
作者简介:陈桂芬,浙江瑞安人,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文集《瑞安写真》《我是瑞安人》《高峯细语》《高峯人生》,评论集《陈桂芬评论集》等,主编《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