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珍 | 牛年说牛事
【往期回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仪征 陈秀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陈秀珍女士,1963年出生,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会计工作,退休后喜欢写点小文,多篇文章散见于《扬州晚报》《扬州时报》《江都日报》《仪征日报》《扬州诗文》《白沙》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没有机械化的农耕时代,牛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耕田、耙地、打场。
大集体年代,耕田大多是水牛,我们队上养了大小十条牛。妈妈为了带侄子,生产队照顾她养牛,包牛料、饮水、放牛、牛下汪我都替妈干过。”趣说包牛料,坐在小板凳上,半圈围着的五张牛嘴,草把子绕个窝塘,抓把黄豆裹紧,先后依次喂入每条牛嘴。见牛高力大,心里非常胆寒,生怕它角一挑,脚一踩,小命不保。哥哥哄我说:“牛眼睛看东西,都是原物放大,大出许多许多倍。牛看人,人有四大金刚那么高大威猛。牛站在人跟前,它是害怕人的,它不会轻易倔强伤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牛是反刍动物,吃进去的是草料,一生只知道为人类干活。在没有机械化的农耕时代,牛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耕田、耙地、打场。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牛才逐步卸下重担,得以“解放”。
臧克家的咏牛诗作《老黄牛》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年逾古稀的诗人,挥笔借助于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的形象,说得多好啊。虽寥寥二十八个字,写出的是奋斗者多么宽大胸怀。现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总是白衣战士和社区志愿者冲锋在前,他们不畏死亡,用自己的生命挽救患者的生命,这才是牛的精神体现啊!
今天,已到了大年初二。迈进吉祥牛年时,正是春暖花开日。事皆顺意,心想事必成。愿疫情早点远离,“牛”转乾坤,牛年大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