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盗汗必有阳明热,“治盗汗不忘阳明热”乃是治疗盗汗的真谛

种树人种下的第632棵树

全文5100个字,阅读时间大约12分钟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大家好我是培根,青年中医师,业余种树。

盗汗是临床的一个症状,在《中医内科学》教材有“汗证”专篇,病机为阴虚火旺,治疗主方是当归六黄汤,可临床适用症不广,经查阅文献和跟冯世纶老师(以下尊称冯老)学习经方,盗汗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中,根据“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理论,盗汗都夹有阳明热,多以合病或并病的形式出现,根据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杂病论》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导读2、“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导读11,笔者认为“六经八纲,方证对应”是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精髓,现将《伤寒杂病论》对盗汗一症分析如下。
01

《伤寒杂病论》有关盗汗的原文

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第10条:“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02

胡希恕、冯世纶对盗汗的认识

《伤寒论》134条:“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的一段文字,胡希恕先生注解认为“今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已有转属阳明之势,而反恶寒者,则表还未解也”。这就说明上症是“太阳阳明合病”。
201条:冯老这样解读本条:“后世注家受岐黄阴虚盗汗及六经是经络发病的影响,对本条乱说纷纭,不得其要。而按症状反应,盗汗常见于太阳病合阳明病时,而脉但浮不紧,是因表虚里热盛,胡希恕先生谓,此就脉诊以说明太阳转属阳明的进程,即是说太阳阳明合病时,脉只浮不紧是表虚里热之应,故症常见盗汗”。
268条:冯老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中“简言之,即寸以候表,尺以候里,关以候半表半里,今浮脉上于关上,虽谓为三阳合病,其实浮大均主热主虚,而现于关上,正为少阳热盛津虚之应,故重点仍在少阳,常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治肺结核之盗汗屡验,读者可试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第10条,其大多认为是气血津液虚弱之所致。胡希恕先生谓:“脉虚弱微为津液虚,细为血液虚,无他病而见此脉,若非先天不足,则为盗汗,以盗汗可伤人津液故也”。
一个种树人

夯实传统中医理论、采撷最新医学资讯,普及健康生活理念,种树培根,雅俗共赏!做新时代的“老中医”!
20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3

阳明热的自汗、盗汗

阳明热的产生,主要是太阳、少阳传变而来或病邪直中阳明,所以《伤寒论》180条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临床可出现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的临床表现。
阳明病又分为阳明里证和阳明外证,阳明里证即是病邪充实于胃肠,按之硬满而痛者是也;阳明外证即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那么阳明里证和阳明外证则是正阳阳明。阳明法多汗,要治疗汗症,必须对《伤寒论》有关汗症条文分析。
在《伤寒论》论述汗证的条文很多,如有关自汗的条文达55条,其中太阳病篇25条;阳明病篇有20条,少阴篇有3条;厥阴篇有7条原文。由此可见,出现自汗的原因有太阳中风证、阳明热证、少阳阳明合病等多种表现。治疗而是根据病性、病位和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治疗用方,即六经八纲,方证对应。
在《伤寒杂病论》论述盗汗的条文不多,只有四条原文。由于原文没有指出具体的方证,所以使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用当归六黄汤治疗自汗、盗汗,历代医家根据岐黄之术认为盗汗为阴虚火旺,有失圣意。
04

病案举例

案1患者某,男,30岁,2017年2月16日就诊。主诉:腰背痛5、6年,伴盗汗。
现病史:5、6年前开始腰背痛,逐渐加重,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曾住院服中药等,多方治疗,疗效不佳,近来加重。
刻诊:体瘦驼背,伸直则腰背痛,晚上盗汗多,需换内衣,双胸椎、腰椎旁压痛,饮食、二便正常,无口苦口干。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诊断:痹证;六经八纲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解表清热。
方用大青龙汤合葛根汤加味。药用:麻黄18g,桂枝10g,杏仁10g,生石膏100g,葛根20g,白芍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薏苡仁30g,炙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7剂,日1剂,先浸泡40mim,水煎分2次服用。
二诊(2017年2月25日):服上方3剂则盗汗减少,服5剂则盗汗止。脊柱痛减轻,夜间加重,坐位站立加重,乏力。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诊为邪入少阴,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20g,葛根20g,骨碎补10g,附子10g,羌活6g,狗脊10g,生姜10g。10剂,日1剂,水煎服,每剂先浸泡1h,每剂头煎煮沸40min以上。此后多次复诊,盗汗一直未患,服药后病情逐渐改善。
按:六经八纲,方证对应是胡冯经方医学的精髓,患者初诊腰背痛,腰椎旁压痛,二便正常,口中和,舌质淡,苔薄白,为太阳病,晚上盗汗为阳明热,诊为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解太阳之表,用大青龙汤解表清热,加生龙骨、生牡蛎、薏苡仁清阳明热,因方证对应,故3剂盗汗减少,5剂盗汗止。
橘井杏林香

躬耕杏林一后生,传承中医代代兴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案2患者某,男,75岁,2017年4月1日就诊。主诉:左侧胸痛20余天。
现病史:胸肋痛,住院治疗半月,诊为胸膜炎,疗效不理想。
刻诊:现胸胁骨内痛,口苦,盗汗,大便5天未解,背胀,下肢冷。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腻。
西医诊断:胸膜炎。中医诊断:胸痹;六经八纲辨证为厥阴阳明合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小陷胸汤加生石膏。药用:柴胡25g,黄芩10g,桂枝10g,天花粉10g,牡蛎20g,干姜6g,炙甘草10g,瓜蒌皮20g,瓜蒌子20g,半夏20g,黄连10g,生石膏45g。5剂,先浸泡40mim,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2017年4月6日):服上方2剂则盗汗已,大便通,现左胸胁痛减、头晕、疲乏、动则气喘。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诊为:少阳太阴合病。方用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柴胡15g,黄芩10g,生晒参10g,半夏20g,大枣10g,降香10g,桔梗10g,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0g,桃仁10g,薏苡仁20g,瓜蒌皮20g,薤白10g,炙甘草6g,延胡索10g,生姜10g。5剂,水煎服,日1剂。此患者后经4月12日、4月17日、4月24日、5月5日几次复诊。1个月后随访,身体正常临床治愈。
按:患者胸胁病,口苦,为邪入半表半里上热,背胀,下肢冷为下寒,口苦,盗汗,大便秘结,苔白腻为阳明热。故诊为厥阴阳明合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厥阴病的上热下寒,用小陷胸汤加生石膏清阳明热。服药2剂则盗汗已,大便通,胸胁痛减
案3患者某,女,34岁,2017年6月12日就诊。主诉:乳房结节术后2个月复发。
现病史:2个月前行乳腺结节手术,现双乳房疼痛,血压不稳。彩超示:双锁骨上窝、双腋下淋巴结肿大。
刻诊:口苦,心烦,眠差,盗汗,大便日3次,成形。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西医诊断:乳腺结节。中医诊断:乳癖;六经八纲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方用柴胡加龙牡汤加减。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半夏20g,党参10g,大枣10g,桂枝10g,薏苡仁20g,茯苓10g,磁石10g,生石膏4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天花粉10g,浙贝母10g,生姜10g。10剂,先浸泡40mim,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7年7月10日):服药后,盗汗、心烦、眠差、口苦均好转。今日彩超示:锁骨上窝淋巴结消失,腋窝下淋巴结、乳房结节缩小。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方用:柴胡加龙牡汤合当归赤小豆汤。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半夏30g,党参10g,桂枝10g,茯苓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浙贝母10g,当归10g,赤小豆30g,天花粉10g,大枣10g,生姜10g。10剂,先浸泡40mim,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按:患者口苦、心烦为少阳病;盗汗、眠差为阳明病;大便日3次为太阴病,用桂枝托邪外出,加上薏苡仁去湿,生石膏清阳明热,天花粉、浙贝母清热散结,方药对证,故疗效甚佳。
培根按:我在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以上的医案的疗效我不去质疑,我有一点比较怀疑,就是你用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难道就可以说这个病人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吗?在按语里根本没有提出太阳证、太阴证的诊断要点,太阳病的辨证要点在这个患者身上有什么体现?仅仅是因为我用了桂枝这味药就可以说患者存在太阳病吗?我对于本文作者的辨证存疑这里。医案是今人写的,至于胡老冯老的理论里是不是这么用的我不清楚,但是,今天这篇文章最惊艳的点就是石膏的运用,给了我很大的思考与思路。)

05

盗汗必有阳明热

胡希恕、冯世纶根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考证认为中医有两大医学体系,即经方和医经。经方体系以“六经八纲、方证对应”最接近临床,《伤寒杂病论》的六经不是《黄帝内经》的六经。无脏腑经络、五行生克、五运六气等理论。故胡老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等观点。
冯老独具慧眼,他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一书中,134条、201条、268条明确提出,盗汗阳明热多以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等合病形式出现
现代医学中的许多疾病都会出现盗汗:如结核病、甲亢、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感冒等病时,常伴有盗汗,但没有固定的一方一药,根据临床表现辨六经方证则有好的疗效。
据笔者临床观察发现盗汗症存在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阳明太阴合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等多种形式。
从上述的病案可以看出盗汗必有阳明热,中医内科教材认为盗汗是阴虚火旺,主以当归六黄汤治疗,根据经方医学理论,其中的三黄也可认为是清阳明热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盗汗可认为是太阳阳明合病,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太阳阳明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即厥阴病),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盗汗是少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治太阳阳明合病,小建中汤治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等。据证都可治疗盗汗症,但不能固定于某一方、某一药,只能辨证的对待,其中生石膏善清阳明热
在太阳阳明合病,清阳明热时,张仲景多用石膏而不是黄连、黄芩,因《神农本草经》谓石膏其味辛微寒,盖因其虽为矿物类药物,味辛,在清解里热的同时还能透邪外达。故多用石膏配伍麻黄以表里双解,而不用黄芩、黄连是因其苦寒有郁遏邪气之弊。
少阳阳明合病,里实不明显时也同样用生石膏治阳明热。正如《得配本草》曰:“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外达于肌肤,若误用芩、连,苦燥而降反令邪入内结,渐成不治之症”。
治疗阳明热的药物还有生龙骨、生牡蛎、天花粉、大剂量的芍药等。在辨方证时,还得辨药证,据症选药。
古有“治痿独取阳明”,那么经方医学认为“治盗汗不忘阳明热”乃是治疗盗汗的真谛,为临床治疗盗汗症辨证选方的有效方法。
盗汗属气血不足、阳气虚、脾胃气虚,按太阳阳明合病,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小建中汤治疗;脾虚湿热、湿热交蒸可按太阴阳明合病据证选方,肝胆火盛、邪入少阳、邪阻半表半里,可按少阳阳明合病治疗,分别使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加石膏。只要用经方医学的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就会有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盗汗必有阳明热。《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经典著作,首提盗汗的病症。胡希恕、冯世纶以其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对盗汗必有阳明热的论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证,即阳明里证和外证则自汗;阳明合太阳、少阳、太阴病等则盗汗。其理论在医疗实践中已造福众多盗汗患者。笔者深信,这一论述必能给广大中医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启迪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