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故乡:灵魂何处安放?

消失的故乡和别人的城里

对于故乡,曾经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故乡是孵化我们的蛋壳,等我们长大了,或许还会想念这个蛋壳,但是永远不可能回去了。

这是一个相当伤感的比喻,我不知道出自哪里。我是从《白鹿原》上看到的。这个比喻必然是受到了作者陈忠实的认可,要不然他也不会放在自己的小说中,来支撑他对人物的描写。可是我后来得知,陈忠实老先生其实也没离开家乡,只是偶尔在西安小住,长期住所仍然在老家户县的白鹿原上。

陕西人是恋家的,特别是关中人。我一个同学,毕业之后在家乡的小学教书,家里跟学校也不过两公里左右的距离,每次去上课,那种痛苦的表情,根本不愿意离开村子。这属于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人,离开了县城,都会觉得满身不自在。而对于我这种长期在外漂泊的人来说,他根本无法理解:跑那么远划得来吗?有意思吗?不与家人待在一起,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他当然无法理解,我也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跑到这么远的地方,而且,还在外地成家立业,当然立业尚未立起来,在外地混饭哄饱肚子还是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说。

但是,我是关中人,关中人恋家,我也不例外啊。我一个人在外地,当然也会想家,在陌生的城市里,没有融入感,家乡才是真正的灵魂归宿。

因此,我每年必然要回故乡一趟的,父母尚在,原本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自诩的“傻儒”,应该秉承不远游的古训,却终于没能恪守,而成就了流落异乡漂泊的壮举。如今,我又多了一个不得不回去的理由,因为不回去的话,是要犯法的。世界上最著名的脑残,也无法想出“不回家看父母违法”这样的法律,偏叫中国的法律专家和立法机构想出来,更离谱的是竟然被通过了。

我要谈论的重点,并不在法律,而在于一个如我一样漂泊的人的一个切身的感受:故乡何来?当我从众多的民工口中得知,故乡或者老家已经不复存在,每年回去,都要问路或者打电话才能找到的时候;当我得知很多人回到家乡发现故乡已然一片废墟的时候;当我了解到很多如我一般漂泊的人的故乡变成一个历史上地名或者村名的时候……故乡,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成为一个记忆,成为一个世界上永远不存在的地方了。

我的家乡在渭水河畔,那是一个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唱起歌剧也不觉得奇怪的地方。然而近几年,这里也成为一片开发的热土了。当然,热土是对于地方财政而言的。过度的开发,已然使这里山裂水涸,烟尘滚滚。附近矗立着的烟囱每每排出浓浓的黑烟,遮天蔽日,表明这家化工厂热闹红火的生意。

当年,我出生的时候,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杏树漫山遍野开着粉色的花,到了麦黄的季节,整个山坡和平原,一片黄灿灿的世界。一直作为贡品享用的本地杏,自清末皇帝下了龙庭,重回百姓口中。个大、核儿小、味甘……这一片近千亩的杏林,吸引着整个华县的人们来这里品尝,盛况空前。

好景不长,随着一些化工企业的建设,杏树没有了。因为这种果树对于环境的要求太过苛刻,一家化工厂的浓烟和废水,足以毁灭整个杏子产业。杏林风光不再,从此陷入没落,只留下了这个代表着曾经辉煌的名称。

自离乡读书,对家乡的无法割舍,让我每每想起它,总是千般情愫。那时候的家乡,尚在现实中,与记忆中的相距不远,那份乡愁,是沉甸甸的,精神和现实在假期是可以融合的。如同初恋的人儿一般,你知道她在那里,且没有背叛你的感情,仍然是那个可人的模样,你的内心是充实的。天空是湛蓝的,没有一点云彩,太阳的光辉,似乎没有经过任何阻挡,完全把光和热撒播在这片大地上。水也是清灵的,搬开山涧溪流的石块,仍然可以见到野生的虾蟹甚至是小鱼。地表水也是清澈干净的,在炎热的夏天,喝一口刚刚打上的井水,甘甜和冰凉让全身每个毛孔都舒爽起来。打一个冷战,抬头望着如井水般透彻的天空,知道自己是在家乡,多么美妙啊。那一刻,总希望时间永远停驻。

近几年来,家乡变化加速,每次回乡,总是诸多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然而物是人非,不免令人心生怅然。如同已经出嫁的初恋,且灰头土脸一副农家妇女的形象,之前的种种美好,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每次回去,灰暗的天空使得太阳只留下一点点微弱的光芒,除去和别处颜色不同之外,甚至不能在地上留下影子。各类工厂依次开工,空气中也出现更多呛人的气味,整个家乡,再也找不见一条清澈的河流。然而,我总是能找到安慰自己的因子,至少,家乡还在,家还在,父母还在。

今年回去,境况又有不同,空气一如既往地差,呼吸起来,怪味不断,地表水已经无法饮用。原本能打出甘甜的井水,如今只能用于洗衣擦地。而最大的变化,莫如到处展开的工程,很多农村都在一夜之间拆迁完毕,农民完成了城市人口的身份转换,只不过,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以此作为代价,而只得到了房子,却无法获得工作。

家乡变了,变得让我无所适从,亦让我感到,家乡已经不是原来的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我的内心中,早已被他们拆迁了。

没有了家乡,我是否可以认真地做一个正常的普通城里人呢?似乎也无法实现,这里原本就不是我感情和灵魂的归宿,我认为城里无非是一个谋食甚至不是谋事的地方。没有感情的维系,便无法把这里当成家乡。况且,我并不被这里所接受,这里的人,与家乡是不同的。实在的朋友,有,却也很少,志同道合者,有,也更少。城里无法融入,自然是别人的城里,而自己的家乡又面目全非,灵魂何处安放?这句歌词现在唱起来,一定能够泪流满面。

我不属于城里,我只属于关中道上的那个小镇,现实中已经消失,却永远存在于我内心深处的小镇。总有一天,我是要回去的,不为别的,我只为自己能够给精神和灵魂找到一个归宿。

(0)

相关推荐

  • 异乡

    异乡 据说,我是异乡人 忙着将灵魂打包 快递到遥远家乡 可是谁又有家乡呢 谁不在流浪呢 在人群里流浪 在匆匆的脚步里流浪 寂寞灵魂 谁又找到了家乡 阳光在下午到来 土地就是阳光的故乡 阳光从脚下 开始 ...

  • 家,安息灵魂的归宿

    家,安息灵魂的归宿

  • 《我们的灵魂一直在跋山涉水》

    人生究竟要走多少路程,我们也无法此刻丈量,我只知道,路上有你的脚步,灵魂也在跋山涉水. 距离追光还有六十二天,我望着一望无际的海边,似乎那边就是我们的灵魂归处.因为习惯了在内陆生活的人们,一时半会总看 ...

  • 唯亭——您是我灵魂的归宿,精神的柱石,力量的源泉。

    梦开始的地方 钱玉清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我94年离开唯亭,是年26岁.彼时,由于区划的调整,又正值本人工作变动的缘故,无奈只得揖别唯亭,奔赴吴县(今吴中区 ...

  • 水井印记,清凉甘醇的井水是我浓浓的乡愁【客都原创】

    故乡的水井,犹使我记忆深刻. 故乡的水井,静守在老屋的东北角,依山而卧,一面靠山.经岁月流年,石缝间生出一些水草,还有一些苔藓.井口直径1米左右,水深1.3米,井面约一平方米,没有像传统的水井砌有围台 ...

  • 叶辛|叩问灵魂的安放

    <魂殇>写的是知识分子的灵魂安放.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受过教育.有文化的当代人,每一个都会在人生之路上面临"灵魂安放何处"的困惑.<魂殇>要告诉今天的 ...

  • 父母双全的“孤儿”,灵魂无处安放!

    父母双全的"孤儿",灵魂无处安放! 说到"孤儿"这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无父无母或者找不到父母的未成年的孩子,起码百度词条是这么定义孤儿的. 而本文想说的&qu ...

  • 乌鸦身上的残雪在消失,但灵魂与翅羽拒绝融化 | 海燕读诗

    黑夜的乌鸦 作者:王跃强 朗读者:杨冰 黑夜的乌鸦 黑得比黑夜明亮 一群铁钉子,钉在雪地上 让时间发硬 乌鸦的眼瞳里,注满火焰 多少重石浮烟 随风而去 乌鸦身上的残雪在消失 但灵魂与翅羽 拒绝融化 当 ...

  • 我们正在消失的故乡

    推出<父亲的晚年生活>之后,与我同样漂在上海的一位姓虞的江西老表,他提笔写信给我,满满三页,白纸黑字,不是电子的.恐怕他觉得,关于故乡,必须写在纸上才比较合适.然后他就约了一帮子人,有江西 ...

  • 消失的故乡和狗日的城里

    鲁迅的<故乡>,又一次读来,感同身受,故乡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十几年来,已然物是人非:城里从来无法融入,当然也不是咱的城里,是狗日的城里. 我每年必然要回故乡的,至少一趟.父母尚在,我 ...

  • 寂寞的灵魂需要安放!

                       寂寞的灵魂需要安放         现在这个时代,人心浮动.很多人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却活得没有目的性,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为了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弄不 ...

  • 温润如玉抒情诗——《晚祷消失的故乡》(外一首)

    <晚祷消失的故乡> 一生托付给土地的人 有虔诚之心 在结束每日劳作之前 感谢谷物饱满的心事 清瘦的脸 和反复耕种的土地一样 沟壑纵横 沉默寡言 炊烟般孱弱而固执的他 在黄昏 抿紧了嘴唇 感 ...

  • 叶辛 | 叩问灵魂的安放

    <文汇读书周报>第1815号第一.二版"特 稿" (2020年11月27日发行) 叩问灵魂的安放 --最新长篇小说<魂殇>创作谈 叶 辛 --<魂殇& ...

  • 【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淮战科||消失的故乡,消失不了的乡愁

    消失的故乡,消失不了的乡愁 文/淮战科 我的故乡在农村,一个与县城中间尚隔着城郊村的农村. 村庄不大,仅千余口人,民风朴实,是远近闻名的厚道之村.村庄很平凡,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据载有着上千年的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