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聂观《长安十二时辰》
过去我以为好的电影是定要反复可以看的,比方说星爷的电影,可以说百看不厌,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评价方式。随着年岁的累积,我尽管还是非常欣赏星爷的无厘头,他语言的切口,内容的颠覆,人物的反转,但我心中关于电影有了新的感受,那就是有不少雅俗通吃的电影,如《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美丽的心灵》、《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片,并不适合反复地看,反复地看会感觉到现实的沉重,而是把这些片看了一遍,沉淀在心里,不知在某一天会在精神意识上蹦出来,让你感觉一震,甚至帮助你做出某种选择。
我在看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同时,着实还看了不少电影。其中一部叫《无名之辈》,无名的保安想当一个协警,想找回一把在工地挖出的土枪。两个憨皮劫匪只为出名,持枪抢了银行旁边手机店里的手机,哪知抢的是不值钱的手机模型。故事通过关系串联,保安老板由于欠钱,其保安女儿的同学,也就是保安老板的儿子,偷了保安在工地里挖出来的土枪,要保护自己的爸爸。而两个劫匪拿着土枪在手机店开了一枪,让保安误以为是他的丢枪而开始追踪,而两个劫匪却躲进了保安妹妹的家,而最动人的一幕就是,保安妹妹由于哥哥开车出了车祸而残疾,一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上,当她与劫匪叫板的时候,很希望劫匪用土枪把她给杀了,其野蛮的人设直到一个女孩在两个大男人面前屙尿而崩塌,尿滴答满地,非常让人动容,毫无疑问也让两个能傻到抢手机模型的劫匪为之动容。这部戏要成立,要满足两个条件:所有的角色都是最平凡的人,所有的角色都是好人。
我常常感慨我们的社会及教育给人带来的影响,不是不好而总是不能平和,让大多数平凡之人缺少幸福感,特别是教育,让每个人都不甘于平凡,每个无名之辈都想混出点名堂来。社会的焦躁让人不能如实的生活,因为你这么生活就会被人看不起;教育的虚荣让人都不甘于做一个平凡人,因为你这么平凡就会被人轻视甚至无视。一方面不是每个人都有才情让自己伟大起来,另一方面生命的本质就是平凡。当然,我不否认,好比《无名之辈》里的好人所做的非凡的举动,保安为自己的女儿挡子弹,会为了自己想当协警的梦想而挡子弹,两个憨皮劫匪想为残疾女孩做点事情,如女孩想站起来拍一张照片而费尽心思。我以为整部戏恰到好处,在平凡处动情,故事顺理成章,加上全片四川方言演绎,让人性平凡的美好深藏于心,我们都是无名之辈。
所有的小说都是戴帽子,《长安十二时辰》也是如此,我把他当做《无名之辈》的加长版来看。还是那句话,故事要成立,只需要这两个条件,所有角色都是平凡之人,所有角色都是好人。剧中搞恐怖袭击的狼卫首领惦记自己的女儿,杀人如麻的鱼肠为自己的救命恩人喜欢的人不顾一切,策划伏火雷袭击花萼楼刺杀圣人的萧规不过是为了被冤死的队友讨一个公道,精于权术的右相会为自己女婿庞灵暴露而哭泣,而靖安司报时人庞灵做暗桩不过是想和丞相的女儿厮守。崔器与姚汝能左右摇摆,左右不逢源,最后选择做自己,一死一伤。讨厌鬼元载不过是想往上爬,遇到危险就躲,总归还是带着自己喜欢的人躲。圣人阴阳怪气不是想着独裁而是不放心把天下交给养尊处优的太子而要分天下,最后逃不过一个平凡父亲的形象。更不必提主角李必和张小敬,左右为难,时时刻刻要做出选择,这就是平凡之人的意识,李必再怎么聪明终究抵不过权力以及权术人心,张小敬再怎么勇猛终究比不过局势以及算计机巧。最后结局落到了徐宾这个户部八品官,在靖安司做档案的无名之辈身上,大家都不相信他能策划长安一日的恐怖袭击,算计张小敬,鼓动何孚,煽动龙波也就是萧规,最终莫名其妙而死。整个剧由于有长安上元节的氛围,有唐代历法时辰的烘托,故事帽子戴得好,是今年来雅俗通吃,完整饱满的好剧。
管理的虚华
一部好剧被很多人点击,说明戳中了很多人内心的欲念与渴求。我觉的每个人都应该去看看《长安十二时辰》,里头的爱国情怀很浓烈,我们都向往唐朝诗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安乐之时,不要忘了保护守卫我们的边防士兵。剧中张小敬最大的愿望也是最朴素的愿望,那就是老百姓能安心快乐的生活。他就是守长安的兵,即使到了故事最后他成了三品的参将,他都知道兵的职责,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真正的兵是不会在意自己的身份的。因为你袭击长安,百姓无辜受罪,刺杀圣人,国家必然混乱,保护长安,坚守初心这才是张小敬做的最有魄力的事情,好的剧不但让每个人觉得剧中角色都是好人,而且让好人做出最纠结的选择,同时让剧中每一个人都成为主角,或者说都有主角的感觉,让每个角色都有位置,都有精彩的呈现。
我特别希望各单位各级领导者都去看看《长安十二时辰》,尽管我知道领导不可能与老百姓的想法一致,因为他们考虑的问题,不管好与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但应该永远有一个指向,那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应该要能过下去,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要让管事的领导知道,叹民生多艰是所有时代的命题。《长安十二时辰》其实是讲长安一日是如何反恐的,试想长安上元节不开放西市,不做灯节,不做各区县歌舞比赛,就不会有兵的忙乱,就不会有看热闹而无辜冤死的老百姓,也就没有舞女许歌子为了见圣人,而耗费自己县仅有的财力,只为了让圣人青睐而改变家乡的命运。领导不能为了好大喜功,一时的繁华而让老百姓,下面的兵辛苦几年以上。所以领导作出的任何决定要十分慎重,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这才是民主的由来,当然我认为民主只有在势均力敌的相互关系中才可能真正实现。包括大话套话要少说,没有人要求领导要发言,而是领导需要做实事,落实可以落实的政策,比方说让我们去当兵,歌颂边防战士,那么就按服务年限与表现,让那些幕后英雄的后代一定上“清华北大”,一定在政策上倾斜,不要用概念去解读概念,老百姓需要实际的好处,不需要虚华的鼓舞。
命运的论调
我承认有命运这回事,因为有些人终其一生,百倍努力也无法活成自己羡慕的样子,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说社会资源真的在那百分之二十人的手上,那么百分之八十的人为何这么纠结?一方面,孔子很早就说过不患穷,就患不均的话;另一方面领导精英想的事情真的与普通老百姓不一样。所谓的教育要提升普及性,其实是想让老百姓与领导想的事情一致,包括政治格局、奉献牺牲等。我在想《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圣人斥资建造太上玄元灯,为长安的老百姓打造一个繁华之夜,很好,他想让节日有氛围,老百姓有奔头,有梦想。但如果让老百姓知道国家财政亏空,外忧内患,守护长安的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会出现什么效果呢?当然会有消极的一面,长安还有很多地下鬼世,有很多见不得人的地方,可是教育有一个意义就是让人知道真相,掌握充足的信息,然后做出自己最应该做的选择。社会的公平与透明,教育的良心与真理,才能让每个人找到自己,认识到属于自己的命运,从而期待一个更好的未来。
一个人的发展需要命,一部剧要好看也需要命,这个命不是迷信,也不是宿命论,而是人生的准备,生命的状态,《长安十二时辰》从选人造景,服饰灯光,剧情编织都是精心设计的,是有充足准备的,剩下的就是宣传,或者说在网络世界非常好宣传,尽管影片电视剧很多,但要突围要有点击量要有一部分观众跟随关注,其实并不难,在我们这个时代很难错过一部好片。每个人都有些比较重要又不知所措的时刻,每个人都要信命,这个命在大唐长安,安史之乱要来临之前更有某种说服力。剧中偶然遇见圣人的那一家子,父亲是自我满足的小官吏,儿子喜欢天文,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一家,命中注定,好心救了圣人。圣人张嘴就说:你们的命运从此改变了,你即刻起到哪报到,儿子到同文馆,找最好的天文老师教他,似乎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我看到这,心里很自然地咯噔了一下,我就知道这一家子的命运不是变好而是消逝,一家人被居心叵测的军队射死了。这也给圣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圣人发现自己的狂妄与弱小,身边没有了军队等于一个弱不禁风的老头,什么都不行,只能听人摆布,权威一下子就被架空了。当然,有些剧情值得商榷,如圣人怎么可能记得第八团所有人的名字,萧规听后泪流满面又为何还要绑架圣人,如心中真是正义凌然,又为何阴晴不定,包括之前的狼族那么地凶狠又显得过于智障,圣人分天下的观念太现代了,许歌子应该是非常见过世面的,一下子就被张小敬虏获芳心,徐宾被人掐死而复生等等,我以为这都是我与这部剧交流的命运。
十二时辰与未来
好剧总是埋伏着各种思路以及思绪,从最开始狼卫首领为了逃脱追捕,而入了一家理发店,本来对老板已经动了杀机,可是看到老板的女儿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而最后心一软,还对父女俩警告了一番:今天哪都不要去,就留在家中。可是,这一对父女哪经得住上元节灯会的诱惑,当伏火雷在玄元灯里要爆炸之前,这一对父女就在花萼楼附近,还能隐约看见张小敬与鱼肠的争斗场面。而女儿还一个劲地问灯为什么还不亮?最讽刺的是父女俩没有死在狼卫手里,没有死在伏火雷的爆炸里,没有死在龙波手里,是死在皇城军队里,是死在应该保卫长安百姓的士兵手里,其中一个可笑的逻辑,应该说也是千百年来的政治逻辑,那就是统治者重要还是老百姓重要?这一对父女被射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见过圣人最狼狈的样子,即使圣人本人的意愿是要放走他们保护他们,可下面的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要维护统治者圣人的样子,高高在上的样子,才能稳住朝政,保持格局,维护信仰。千百年的政治逻辑,就是要让统治者合法化甚至神化,要不然老百姓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老百姓不能成为统治者,里头有很多事情值得琢磨。
《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有了些哲学的意味,他不仅仅是探讨好人与坏人的转化,国家与个人的比重,更重要地是他把剧情融到了一日之中,时间之中,古代的时辰里。古人对时间的讲究就是对生活的讲究,人赋予时间最饱满的意义,时间就督促人饱满地生活。我愿意相信时间是被人赋予的,可我们每个人都在时间里,我们有时候被时间逼得走投无路,我们都在时间里挣扎。剧中主角张小敬明明知道自己只有一天的痛快,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回归,找回初心,保长安一日的平安。李必也经常纠结当下与未来,太子的未来与大唐的未来,他笃定心思,如果自己能保长安今日的平安,就能保长安一世的平安。长安的一日反恐剧情弄了48集,我们每个人都在掂量剧情如何撑完这一天,哪知这一天非常地吊观众的胃口,感觉48集还有不尽如人意之感,惊叹作者马伯庸的想象力。或者说人的一天就是一辈子,从一天就能折射未来,让我们思考当下的时间与时间的未来,到底是当下重要还是未来重要,一天都过的不好怎么指望未来;太沉迷当下,又如何畅想未来。或许只有人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相信比质疑重要
好戏情节激烈,善恶结局,可剧中人物就是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是顺着剧情做出选择,最后在命运中沉浮。好剧不是靠人物带动的,而是靠故事情节自然而为之的。《长安十二时辰》刚开始还围绕李必与张小敬互相信任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烘托主角的问题在纠结,剧情越发展到后面,何孚的癫狂,龙波的嚣张,何监的厚道,鱼肠的痴情,闻染的细腻,檀棋的执着,郭利仕的担当等等皆盖过了主角李必的软弱,张小敬的鲁莽。这些人物关系都在信任与质疑的交织中展现出魅力。一开始,李必虽然是太子的亲信,家底丰厚,但不过是靖安司的执行负责人,后面还有其老师何监,何监尽管是太子的老师,可在朝中并没有什么势力了。李必就在欺骗张小敬,其实他没有能力把死囚张小敬解救出来。但越到后来,张小敬开始信任李必,而李必也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要让张小敬完成任务,让望楼与旅贲军保护,由于相信成为朋友,因为他们目标一致都想保护长安。后来,李必开始怀疑他的老师何监,因为何监举止奇怪,又大量变卖房产,让人误会。可到了关键时刻,他告诉张小敬的还是凶手不会是何监。檀棋尽管不想为奴为婢,但他信任李必,更加相信张小敬不会死,会守护自己与长安。地下黑市葛老也是相信张小敬的,相信窝里斗黑吃黑之时张小敬不会插手。被王韫秀挟持的闻染相信张小敬一定会为了他而束手就擒,用自杀来成全心爱的男人。而王韫秀从怀疑元载的人品,到相信他给予自己的爱情,也算是一场虐心之恋吧。何孚再怎么坏,养父何监还是把他当亲儿子一般的信任,还有就是:圣人从信任自己的权势到质疑自己;张小敬一直相信自己可以说服萧规,而萧规一直相信第八团的兄弟张小敬,闻无忌说给第八团打野狼那就一定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因为守住承诺鼓舞人心,让人信任信服,人才能活下去,至少带着希望死去。好的人物塑造都是在人性的打磨,从某种意义而言,人性就在相信与质疑中挣扎。我以为从教育出发,相信比质疑重要,相信给人带来的力量更多。人之间的信任才能酝酿出信仰,才能重建社会人心。我相信我说的有理,你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