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把中国称为“契丹”?
契丹与中国作者|羊洋洋责编|Thomas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称呼主要分为两类,最主流的是以“秦”音为基础的“China”(不同语言的拼写不一,如法语“Chine”)。
但在主流称呼之外,一些突厥语和斯拉夫语系的国家却称呼中国为“契丹”,这其中以俄语为代表。
契丹人形象
契丹曾经只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而且契丹建立的辽朝也并没有一统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政权,在16世纪之前,却成为中国的通用名称。当时的英语、西班牙、葡萄牙语都称呼中国为“契丹”,后来随着中西交流的密切,才逐渐改成以“China”为代表的称呼。
但一些斯拉夫和突厥语系还依然称呼中国为“契丹”。俄罗斯等国家为什么会选择“契丹”作为中国的称呼呢?是不是带有歧视的意思?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
一、契丹的崛起与对外交往
从汉朝开始,中国就通过丝绸之路,与印度、罗马等文明有贸易往来。但限于语言不通和交通不便,世界对中国知之甚少,因此称呼比较混乱。
在古印度的文献中,以梵文称呼“Cina”较为常见,该词在佛教影响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影响,这被认为是现代欧洲语言对中国(China)称呼的起源。“Cina”就是来自“秦”的音译,后来经过演化成了英语和德语的“China”、法语的“Chine”以及现代拉丁语的“Sina”。
虽然“Cina”这一名称产生的较早,但它一开始只是在中国周边国家流传。从10世纪开始,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契丹,作为中国的名称在欧亚大陆诸国中广为流传。
隋朝时期,契丹开始崛起。但这个时候中国北方草原是突厥人的天下,突厥凭借着骑兵的力量,有了与中原王朝对抗的资本。而处在松散部落联盟时期的契丹,力量相对弱小,只能依附突厥。
东突厥和隋朝
唐朝建立后,兵强马壮的东突厥趁唐朝初立,百废待兴之际,多次入侵唐朝边境。为了解决北部的祸患,唐朝多次派兵征讨突厥。为了挟制突厥,唐朝采用赏赐、和亲等手段笼络契丹各部落,契丹在唐朝的扶持下获得了一定发展。
突厥最终败在了唐朝之手,一蹶不振。而歌舞升平的大唐在公元8世纪,爆发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自此后再也无力顾及北方游牧民族。契丹趁唐和突厥衰落的机会,逐渐壮大力量,到了唐朝末年已经成为草原上一支强大的力量。
公元700年,唐朝北方少数民族形势图
907年唐朝灭亡,中原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混战。契丹则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建国。916年,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后改国号“辽”)。先后征服了北方的广大地区。
统一草原的契丹趁中原各割据王朝混乱之机,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北京到山西大同一带)。自此契丹以燕云十六州为基地,积极向南扩张。
五代十国时期和燕云十六州的位置
混乱的中原地区在960年迎来统一的曙光。赵匡胤建立宋朝,逐渐统一了中原地区。站稳脚跟的宋朝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与契丹进行了多次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宋辽对峙
契丹军队前锋离宋朝都城最近的时候仅仅150多公里。契丹凭借着强大战斗力迫使北宋赔钱求和。
契丹在与宋朝交往中,积极学习并推广汉族文化。汉族的饮食、服饰以及各种典章制度在契丹广泛传播。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契丹,和宋朝一样也自称为“中国”。
应县木塔,辽朝著名建筑
经过多年的扩张,契丹在其最鼎盛的11世纪,控制了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的广大领土。
契丹人虽然只控制了中国北部,但他在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中,有效地隔断了宋朝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的直接联系。而且契丹还依靠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文化以及丝绸等特产传入西方。波斯、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纷纷遣使通好,契丹还曾与大食通婚。
契丹的强盛盖过了宋朝对中亚、西亚的影响力。当时西域的高昌、回鹘甚至更往西的喀喇汗国,都选择依附契丹。契丹的强大与先进,直接导致了西方只知有契丹,而不知有宋。在中西亚居民眼中,说汉语、穿汉服的契丹人成为了中国的代表,契丹作为国家的名字,也传到西亚等国。
公元1111年的辽朝
在契丹称雄一方的时候,东斯拉夫人才选择信奉东正教,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基辅罗斯(俄罗斯)。基辅罗斯不论和契丹还是宋朝之间都没有直接的往来,在道听途说中,认为契丹就是中国。
基辅罗斯(882-1240),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国家
再强大的政权也有落幕的时候,1124年,契丹被金和宋朝联手消灭,其宗亲耶律大石率残部向西北迁移,建立了“西辽”。西辽向东难以撼动金朝,只能不断向中亚地区扩张,西辽控制的最西方到达咸海以西。
金灭辽和北宋
西辽称霸中亚近百年时间,进一步将先进的华夏文明传入西方,汉语、汉人的建筑艺术、坑式取暖技术等相继通过中亚传播。契丹的影响可不仅仅止于此,他们还在今天的伊朗地区建立了后西辽国。
中国先进的政权体制以及农业技术借助契丹人之手传入西亚。在语言和交通不通的条件下,斯拉夫语系、突厥语系的国家并不知道中国频繁的朝代更替,他们仍然以为契丹是中国的主人。
宋、金、西辽的位置
从契丹建国接受汉族文化,到西辽,乃至到后西辽国,契丹统治者始终以中国正统自居。在古代东西方交往不便的情况下,带有强烈中原文化特征的契丹人成为了中国的“代言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严重影响了西方人的判断。
在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中,称呼中国火器为“契丹火枪”,中国纸张为“契丹纸”。当时古英语、古西班牙语中等都称呼中国为“契丹”,古英语中就有“契丹”延伸出的词语“Cathay”,在汉语中有时被译为“国泰”。
香港国泰航空
二、蒙古西征和马可波罗的传播
辽朝灭亡后,宋朝仍未能实现国家统一。相反,一个更强大的游牧民族—蒙古从草原兴起。13世纪初,蒙古部落的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北方。蒙古人虽然汉化程度低,但战斗力极强,在对外战争中可以说是百战不殆。
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帝国花剌子模,发动了第一次西征。到1239年,蒙古军队已经占领了基辅罗斯(俄罗斯)大部分领土。蒙古统治时期,称中国北方(曾经辽金的统治区域)为契丹,而称呼中国南方(南宋统治区域)为蛮子。
蒙古帝国时期,中国南方被称为蛮子(Manji)
欧亚大陆西端的人并不了解中国的政权交替和各民族分布。因此契丹这个名称在以讹传讹中,泛化成对中国的称呼,并通过蒙古人一路传给西欧。特别是在蒙古人直接统治下的中亚、西亚地区,都已习惯用契丹来称中国。
元朝和四大汗国控制范围
基辅罗斯受蒙古统治近200年,很多突厥语和蒙古语的词汇进入到基辅罗斯的语言。他们也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称中国为“契丹”。
如果说语言、交通的不便造成了罗斯人对中国称呼的“张冠李戴”,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则是通过自己的叙述将这个错误扩大。
马可·波罗
1275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20年。回国后,他依照回忆,写成《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到达中国时,宋元还在继续对峙中,直到1279年
在游记中,马可·波罗采纳了蒙古元朝的称谓,仍将辽金统治的北中国称为契丹。但欧洲人并不了解游记中的“契丹”具体指的是哪个地方。
因此在他们眼中,《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就是指中国。“契丹”在马可波罗光怪陆离的描述中,传遍整个欧洲。1404年的西班牙公使就用契丹称呼中国。
称呼中国为契丹的西班牙公使—克拉维约
三、契丹只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10世纪到15世纪,包括基辅罗斯在内的欧洲诸国,对中国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契丹与中国的关系。地理大发现后,哥伦布就是揣着《马可·波罗游记》,想要找到遍地珍宝的“契丹”。
14世纪,蒙古人的统治遭到重创。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取代元朝成为了中国的新主人。
统治基辅罗斯的蒙古金帐汗国也走向衰落,1480年罗斯人建立的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获得独立。蒙古统治虽然退去,但它对罗斯人的影响仍在,莫斯科大公国及其之后的沙俄仍按照传统的“契丹”来称呼中国。
罗斯人摆脱蒙古控制重要战役——库利科沃战役
明朝建立后,为扬国威多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的工艺品通过海路传入西亚、非洲等地。伴随着郑和的远航,尤其是中国精美瓷器(china)的流行,“China”的名称通过海路传到西亚等地。但这个时候的西方国家并不清楚“China”与“契丹”的关系,认为他们是两个国家。
继蒙古人之后,东西方的陆上交往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断绝。奥斯曼帝国不许欧洲人穿越其控制区,欧洲人为打破奥斯曼帝国的阻隔,发起了大航海运动。
地理大发现后,一些西方人开始沿海路到达中国。1511年,一个叫欧华利的葡萄牙人来到广东。由于当时南亚和东南亚诸国都称呼中国为梵文词源的“Cina”。从此之后,以“秦”音为基础的“China”这一名称通过葡萄牙人开始广泛流传。
欧华利来华70年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通过海路来到中国,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向西方国家明确了“契丹”与“China”本是一体。
1582年,利玛窦进入中国传播天主教。利玛窦为了更够更好地传教,积极学习中文和中国的典章制度,还到中国各地游历。在游历中利玛窦发现蒙古和蛮子(南中国)之间,并没有马可·波罗所说的“契丹”国。
利玛窦与徐光启1601年,利玛窦来到明都北京,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的游历以及对于经纬度的实测,十分确定地告诉欧洲朋友说:契丹只是China的一部分。
利玛窦之后,欧洲出版了《利玛窦中国札记》,明确了从印度的“Cina”到马可·波罗的“Cathay”(契丹),再到葡萄牙人提出的“China”,这些名称实际上都是指的中国。
利玛窦到达北京的路线
通过欧华利和利玛窦的传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称呼更倾向于以“秦”音为基础的“China”。从中英《南京条约》开始,在中外各条约中,屡次将大清翻译成“China”。“China”开始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最广泛称呼。
称呼中国为“契丹”的语言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斯拉夫和突厥语系的国家尽管也知道“契丹”只是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地方。但出于历史传统,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依然把中国称为“契丹”。
长期作者|羊洋洋
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