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情商是一种艺术
文丨蔡梓润 · 主播丨苏木
在很多人眼中,情商高的人等同于 “社交达人”。一个人如果能在社交场合中左右逢源,说话滴水不漏,讨人欢心,那么这个人就是情商高的人。
在这种“情商观”的指导下,很多人滋生出了虚伪的秉性。别人的观点,即使自己不赞同,甚至不理解,也要附和赞赏;别人的行为,即使自己看不惯,也要拐弯抹角,强颜欢笑;很多人致力于哄别人开心,让旁边的人欢乐,过后自己受了一肚子委屈,无人诉说……而直言不讳的人,原则性强的人,不随波逐流的人,则容易被人嫌弃,冠以“情商低”的帽子。
这些表现是“伪情商”,是我们对情商一词的误解。这种误解,归根到底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加以矫正。
真正的情商
美学家朱光潜以及众多哲学家都同意的一种区分,即“知、情、意”。唯有“知、情、意”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的生命才能达到较高的能级,成为灵魂完整的人。
所谓“知”,对应的能力就是智商,一个人由此踏上求知的道路,“活到老学到老”;
所谓“意”,就是叔本华哲学中论述的盲目的意志,或者说人的欲望,对这种盲目意志和欲望的驯服,对应的能力就是道德,由此人踏上行善的道路,追求“内圣外王”;
而所谓“情”,对应的能力就是我们要提及的“真正的情商”。情商即情绪商数,简称EQ。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在1990年提出的,本意指的是了解自我、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这五种能力的综合,强调的是自我情绪管理。
情商既不是清晰明确的求知的智商,也不是压抑盲目意志和欲望的道德,而是介于两者中间的,既清晰又模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可以从艺术中汲取并得到提高的。
哲学家对人进行了“知、情、意”的区分,同时终身保持对最高理念“真、善、美”的追求。灵魂的三分和哲学最高理念的三分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知”对应的理念是“真”;“意”对应的理念是“善”;而“情”对应的理念是“美”。
我们用“知”追求真理,用“意”追求至善,而用“情”去享受和创造美,这才是真正情商的内核所在,而非我们惯常理解的那样肤浅。朱光潜先生就称,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
艺术如何培养情商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艺术的追求在于和谐。而即使我们以最浅显的眼光来理解情商,也会发现,情商追求的不外乎也是和谐——感知对方的情绪,是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追求自身灵魂的和谐。
欣赏并学习艺术,有助于加深灵魂对和谐的感悟和理解,使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得到训练。比如,我们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会感到一种深沉的孤独,欣赏贝多芬的曲子时,会感觉到一种充满力量的悲怆。这就是我们在和梵高、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产生灵魂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所谓美感,产生这种共鸣的能力正是情商。
唯有艺术与美可以充分训练、培养、提升人的情商。因为理解艺术的情商,可以被用来感受身边人的那些隐秘的悲怆与孤独,烦恼与欢欣,同样也可以被用来理解自己。
拥有高雅灵魂的人,“知、情、意”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知”,只知道“求真”,这样的人不免带刺,容易冒犯别人;如果只有“意”,只知道“求善”,这样的人不免迂腐,成为一个容易“站在道德高地上”与人格格不入的人。同样,我们需要“情”,需要用这份“情”去“求美”,美感才会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中体现出来。
恰到好处的举止,恰到好处的话语,甚至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都是人际交往中情商高的体现,也是和谐的体现,美感的体现。高情商的人际关系,体现的就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关系。
高情商者的艺术人生——开启自在之门
拥有高情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将人际交往视为一种艺术行为,把交往实践看作一种艺术创作。当他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就如同画家面对着五彩缤纷的颜料,音乐家面对着跳动的音符,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美的享受和体验,而丝毫不会有强颜欢笑的疲惫感和逢场作戏的虚伪感。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倡“人生的艺术化”,用意大抵如此。真正的情商,需要用艺术来培养,并切实地运用到人生中,从而帮助我们学会应对人生,享受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