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现代社会缺少真正的知识分子,而所谓的“公知”绝大部分只是“知道分子”罢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呢?借用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文化的经典定义,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可见,知识分子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知识,更可贵的是能够把这样的生活见识转化成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直觉意识,而所谓的“知道分子”往往停滞在知识的索求上,“量贩式”兜售知识的背后是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在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不再单纯表面地扮演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成为一个智慧的拥有者呢?

其实,在这里我们需要用一种过程性思维来看待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两者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生命体验,用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的观点阐述就是,我们需要在知识与智慧之间用心构筑一个“文化体验”的过渡地带。

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侧重于感官认知,局限于具体的感觉器官;间接经验注重知识概念的记忆和积累,从思维认知的加工过程上来说,两者其实都是思维的初级过程。

比如,当你看着桌子上的一个苹果时,你可以充分调动之前的味觉记忆,判断苹果的味道,甚至还有口水禁不住流下来,但这只不过是一种间接经验知识和条件反射,真实的味道还需要你亲自咬上一口,这是直接的味觉经验。

但是,思维的过程绝不停留于此,它还需要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一个综合辩证的加工,才能转化成真知灼见,这其中,生命体验起着关键作用,体验不同于经验,它是一种生命统觉,能够充分调动身体的所有感知,同时还能激活全部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意志功能,对一件事物或事情进行一个立体全息的直觉判断。

可以说,体验是充分激发了身体的内在智慧,然后对感觉、概念等思维知识进行一个消化和吸收,最终才能转化成对生命受用的直觉智慧。

当今社会,“知道分子”的缺陷就在于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割裂,知识与智慧之间无法完成对话和转化,这就造成了知识不断地在积累和重复,最后构筑起一道“知见”的障碍,把生命的真实感觉压抑了下去或者隔离出来,掉进这样的知识陷阱之中容易造成一种自大的自我错觉,丧失了理性智慧的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的确是“用脑过度”,发达的大脑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知识,带来了刺激的思维享受,但是缺失体验的知识,只不过是思维的道具,只有完成身体体验的知识才能转化成生命智慧,对自身才是真实受用的。说到底,体验就是把思考的维度从大脑向身体和心灵过渡,实现一种身心灵的整合统一。

启迪多元思维

“转识成智”多见于佛学用语,“识”是我执心、分别心、烦恼心和颠倒无明之心;“智”是清净心、智慧心、平等心、自在般若之心。

在佛学的理解中,人由于受到外在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而沉沦于生死颠倒之中,在人生苦海之间生死轮回,无法解脱,要想解脱,就需要完成生命的修行,八正道、六次第、十二因缘,于生命四谛之间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智慧的觉醒。

但是,传统的佛学智慧如何能更好的契机现代人的根性,这是当今佛学发展面对的一个问题。

佛学和现代心理学的充分对话能够创造出一个智慧碰撞的空间,实现传统与现代语境的转换。佛学中的“识”即可对应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识”之所以是烦恼无明心,是因为执着于自我的层面,从狭隘的“小我”看待整个世界,必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树林”。

而佛学中的“智”是自性,是智慧的种子,可对应于现代心理学中的“超个人”概念,这样的类比之下,转识成智即可理解为从意识自我走向无意识自性的过程,以满足现代人在精神需求上的自我实现需要。

正心正举

现代人如何转识成智,消弭两者之间的割裂,那就需要营造一个丰富的文化创造和体验的空间,借助多元的、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来弥合知识与智慧的隔阂。具体到哲学和文学两大文化领域,可以有以下的思考:

在哲学领域,其思考与反思的主题不再沉迷于传统的经院哲学之中,不过分偏执于形而上学,当下的哲学语境要更多地实现生活化和生命化叙事,哲学并非代表着“高大上”的专属于职业哲学家的思维特权,只要是“爱智慧”就是在进行一种哲学式的生命沉思。

英国著名的哲学畅销书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近乎所有的哲学命题都是深刻关切当代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现实,从经典之中挖掘现代生命智慧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艺术领域中,通过文学叙事的方式实现知识与智慧的对话,传统的文学叙事和创作仅仅是部分人的文学兴趣,现代的“自媒体经济”让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自我叙事的空间,无论是通过文字传递还是图像影音的呈现,现代人忽然有了一个故事的空间,故事成为了这个时代共同的兴趣话题,借助故事人们容易耐下心倾听、品味和反思,这个叙事体验的过程,无形之中实现了知识与生命智慧之间的有效转化。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以上提到,现代人精神成长的现状面临一种知识与智慧的割裂,知识的力量很难有效地转化成有智慧的见谛,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知识无限地进行复制和膨胀,已经构筑起了一个让人浑然不知的信息网络和知识空间。

所有的生活变得有一种虚幻的感觉,人仿佛置身于一种科幻的空间中,科幻已不再是后现代人类生存的隐喻,而是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部经典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即使是一种完美而善意的“隔离保护”也意味着欺骗,人性渴望的是真实,虽然总是不自觉地自欺欺人。通过文化体验的“迂回策略”不失为现代人精神救赎的明智选择。

“知道”一件事情或事物的价值并不意味真切体悟了事物本身,“知道”更多的是从一个意识自我的立场来客观地观察和认知事物,进行一个客观化的知识掌握,但是知识的力量还需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也就是不仅在客观上认知,还要有一个主体意义上的体验、反思的过程。

现代人的转识成智,其实就是要实现一种对心灵真实生活的回归,也就是对生命自身有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从知识走向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构,从知识的理性价值中透射人性的灵动智慧,这样的知识对于人生才是真实受用的。

·end·

(0)

相关推荐

  • 百日阅读挑战Day4:《柏拉图对话集 斐洞篇》-存在-知识-灵魂-生命

    书名:柏拉图对话集-<斐洞篇> 作者:柏拉图 类别:哲学 主题梗概: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在监狱的最后一天,学生斐洞与一众好友前来探访,送苏格拉底最后一程.苏格拉底仍然坚持服刑,以死亡捍卫真理 ...

  • 学通《道德经》:集大成智慧,想不成功都难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道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的哲学经典,堪称绝世奇书. 对这本书,你一定感到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经典语句广为流 ...

  • 让知识转化为智慧

    知识不等于智慧.这件事很多人知道,也有很多人不知道. 知识的定义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而智慧的定义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包含对自 ...

  • 章建跃——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章建跃——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 知识如何转化成智慧

    李炳亭 教育不是习练知识,但教育从来不排斥知识.知识唯有"升级"成智慧才有价值,不能生成智慧的知识叫"所知障",顾名释义它是一种障碍,就像蝗虫之于庄稼,中国学生 ...

  • 知识如何转化成智慧?(读书人苦苦追寻的答案,建议收藏)

    引子: 现在这时代要知识,实在太多了,学不完,每个行业都有无数的知识.现在一辈子读书,读数理化,就够一大群人研究几辈子了.不仅数理化研究,很多人把佛法也拿来研究.这次重要讲知识和智慧的不同. 像受到新 ...

  • 将宝宝的谎言转化为智慧

    宝宝撒谎了!妈妈大惊失色:那么小就不老实,这还了得?可是,你知道宝宝撒谎的真正原因吗? 宝宝撒谎有三种形式 撒谎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宝宝撒谎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认识能力相关,一般 ...

  • 100条流传千古的谚语,记住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听起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话语,便是民间及智慧与经验流传出来的--谚语.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相信你定会豁然开朗. 100句经典 谚 语 1.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

  • 榜样 | 这才是真正的美女,有爱心,有知识,有智慧......

    救在身边 (做人与处世201923) 2019年9月9日晚上,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明亮的候机厅里,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女生陈婧琦,没想到她和父母搭乘飞往杭州的班机会延误. 在候机厅里耐心等待5个 ...

  •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三点很重要

    学习要趁年轻,上了年纪中,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可. 这些道理在之前是有用的,但经过人们的实践之后,会发现学习是一个终身成长和持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吃老本". 或者说学习从来没有 ...

  • 10句流传最广的俗话,记住的不是知识,是智慧!

    ..........................................................以下是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