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2019年高考江苏卷语文作文写作指导

【考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写作指导】

实际上这是一道包含着话题的材料作文,只是它的话题比较隐蔽而已。这则材料包含了四句话(以句号为界),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命题者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来加以说明,看起来说的是味道,其实中心句是“物各有性”,说的是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本质,“物各有性”是生活常识。水是淡的,正如古人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盐是咸的,为“百味之首”;水和盐的个性就不一样。类似的像老虎易怒,猴子急躁,绵羊温顺……这就是它们的特性。又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连同样的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更何况是迥然不同的物性?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水再多,还是水,水不会因为数量变化而改变本性;盐再多也还是盐,只是咸淡的区别,不可能变成酸味、甜味、苦味……这说明事物的本性是稳定的,不会因为数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志同道合,就属于“加”。“愿景”和“使命”相同的人碰撞在一起,就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共同的人生价值。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此句讲述了五种味道相互调和、相互依存,从而能产生更丰富的“味”。这句是承接前两句话来说的,自然说的不是味道,而是生活中的事物。每一个事物不是孤独存在的,与其他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说明事物之间只有相互融合、彼此吸纳,才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难看出,“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与“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构成对比关系,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不同物之间的“共存”、“调和”,意在提示材料的“内核”:既保留自己个性特点又想到要融入,去融入的时候不要丢掉自己的个性,两方面要融合又兼顾。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不同而和”的境界。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句话由“物”及“事”至“人”,说明了世界上不同的人、事、物都呈现出前三句这样的特点,这句话也给考生暗示了写作导向。可以写物、可以写事,可以写人。当然,也可以将人、事、物交融起来写。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了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材料命题的出发点是谈融合的智慧,即强调人(事、物)的融合。当然,人(事、物)的个性、风格稳定是前提。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个性,只有互相包容、彼此融合,才会构成精彩纷呈的世界。这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文题启示考生,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个体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写作时,可以只选择某一具体的物来写,重点突出物的特征;比如:梅兰菊竹;文房四宝;花鸟虫鱼……强调做自己;也可以由物写起,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自己的感悟。

文章既然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散文、说明文……那些长于思辨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个体、社会,谈自己对个体价值观的理解认识,既可以观点新颖深刻取胜,又可扬理性思辨之长;而长于形象思维的考生也可寓思维于形象,借某个物细致描写,挖掘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委婉含蓄、巧妙的构思在考场中胜出。可以从追求(保持)个性之美、做自己,保持本色之美、尊重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个性与共性、圆融与变通……的角度来立意……可以选取一个角度生发议论,也可以多角度综合评说。考生在选择好立意角度,可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小到自身生活经历,大到国家、民族发展,层层深入地去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便可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文采的佳作来。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何种题材入文,行文均要围绕材料核心“不同而和”来写(而不是众家认为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要能体现出对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要尽量选择小而巧的角度,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切忌“空泛”、“撒谎”之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