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一出好戏应注重“三个三”

全球華人共有的鄉韻

戏曲创作和一般文学创作,例如小说、散文、诗歌不同,除了阅读的可观外,更要追求舞台上的可看性。除了文人案头剧,纯粹为浇心头块垒不为搬演外,立意呈现于台上的剧作,总是要考虑舞台特性,适合戏曲表演。在当今的环境下,由于艺术行业跨界迅猛发展,影视艺术样式深入人心,戏曲艺术也自然吸收采纳着新兴艺术形态,包括戏曲舞台的一些影视化现象。适当的融合借鉴是戏曲发展的必然,但创作者更要注意戏曲舞台艺术的本体特色,有所吸收有所坚持,才能使作品不失戏曲美学底色神韵。这其中,值得注重的是“三个三”,即戏曲创作应注重“三宜”“三讲”和“三为”。

三宜

“三宜”即戏曲艺术适合怎么表现,什么样的创作才符合戏曲艺术的本体规律和它自身的特色。

01

宜俗不宜雅

戏曲艺术本质上属于俗文化的范畴,李渔说:“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这里揭示了一种短板原理,就是说戏曲并非不给读书人看,也不是说看戏的都是不读书的人,而是说戏曲要照顾到观剧人群中文化最弱势的一部分,即不读书的妇孺。当然,今天的观众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但戏曲毕竟是即视感的舞台艺术,在有限的几个小时内,强调当下交流,明白晓畅最为合理。这种俗不排斥文字上的美,但思想上过于艰深、文字过于深奥,一定程度上会妨碍观剧体验。

02

宜戏不宜文

戏曲的核心是舞台,应该以舞台表演为中心。就创作而言,戏曲和小说、散文不同,是一种团队作战,如果编剧只为自己写戏,太看重文学追求,有时候舞台呈现不好看,演员很难出来。在今天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过于看重文学追求,过于倾向于思想表达和理念意识,有事有理但少情缺戏,往往使作品沉重有余而灵动不足,缺乏可看性。戏曲创作还是应想方设法追求戏剧性和舞台呈现空间,更好地适应台上表现。

03

宜动不宜静

传统戏曲整个舞台都会动起来,除了少数做功戏,比如《玉堂春》须跪着唱。在戏曲中往往需要用很大功夫雕琢一个上场,精雕细琢下场。当代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舞台特别静,人物没有上场,灯光一亮大家就已经出现在台上,灯一暗人就消失了。戏曲艺术规律是“无动不舞”,“以歌舞演故事”。而现在很多戏曲是“话剧加唱”,甚至“电视剧加唱”。戏曲适合有开阔的空间,要有空间变化,所以导演、编剧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演员动起来,戏曲舞台完全靠演员的动带来戏剧空间的展示。

总之,戏曲宜俗不宜雅,它是直面观众的艺术,不是书本,不能太雅化。宜戏不宜文,不要把戏曲创作等同于文学创作,戏曲的核心是舞台,要做出一个好看的戏,不能片面追求思想性和文学性,要和戏相得益彰。宜动不宜静,不能做成“话剧+唱”或“电视剧+唱”。

三讲

“三讲”是对戏曲特质的生发,在创作手段上努力开掘出戏曲表现力和美学特征。

01

讲情

这是戏曲的一个关键特色,也是戏曲和话剧的区别之一。很多人都忽视了戏曲作为抒情艺术的特质,总觉得戏曲剧本不够深刻、不够犀利,在塑造人物上比较陈旧和单薄。反过来想一下,作为抒情艺术,把世界和善恶单纯化,这样才更利于抒情。比如看到一个好人受尽千辛万苦,最后大团圆结局,观众的感情会迅速投入。如果一个好人受到迫害,走投无路,悲伤无助,他哭你也会哭,他一唱,你一下子就会从心眼儿里生出感动。但如果出来一个人物,很难判断出好坏,那么他受到委屈、伤害时,你是该哭还是该笑?所以说,情感投入是先于理性判断的,理性判断过深,会妨碍情感投入。戏曲的高明之处在于,呈现的是一种复杂之后的简单。戏曲不去追求哲理思辨上的深度,它抚慰的是普通人的心灵。

02

讲美

戏曲是写意的艺术,有自己的美学原则。无论是表演上的中和之美、程式之美,还是演唱、形体的美感,有自己的规矩,在当代的创作中,特别是现代戏,如何让现实语境和行为统摄到戏曲美感之中而不是完全背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戏中,贫穷书生身着富贵衣,写意之中交代了人物的处境,虽穷而不破不脏。过于写实化,使得戏剧无限接近于现实人生,这也不是戏曲的长项。

03

讲技

无技不成戏,这是戏曲行业流行的谚语。现在许多新创作品特别像话剧、影视作品,就是忽视了“技”的作用,这里的“技”有程式技艺,更有表演手段。戏曲武戏当然看技,但这里面也不是纯粹以难度和火爆程度吸引人。例如京剧武生宗师杨小楼,其武戏被认为最高级,真正把技与艺融合一起,叫作“武戏文唱”。文戏同样看技,京剧《白毛女》,李少春饰演的杨白劳,把种种技巧巧妙化在人物情感中,使得剧目精彩至极。梅兰芳创演的《穆桂英挂帅》的“捧印”一场,十多分钟的戏都是化用武生技艺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有技有艺有戏,才是引人入胜的戏曲。

三为

三为是一种创作态度,写戏要为剧种、为剧团、为演员服务,这样才有剧目的个性和表演的光彩。

01

为剧种

近些年戏曲新剧目呈现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很多新戏,除了唱腔、念白还必须保留剧种的基本特色外,在许多方面都太趋向一致了。新创作品追求崭新审美,随着时代发展,艺术样式的质变也理所当然,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现代很多戏曲新剧目太“像”了,这种跨剧种、跨区域的“像”,导致了许多地方戏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戏曲创作还应该尊重剧种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纯放大,使得新创剧目保留有剧种本色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02

为剧团

即“量入为出”“就米做饭”,戏曲是人力活动,一切都围绕着人来展开。要根据剧团的实际情况来做。无论是大剧院还是基层院团,创作要本着“合适”的理念,不能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03

为演员

编剧要想方设法写适合演员的戏,按照演员的气质、演员的特长来写戏,把演员的气质和特色进行放大,另外,还要根据剧团的演员配置来写,包括配角的阵容。

“三个三”,是对戏曲艺术本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上的一种原则认识。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颜全毅

原标题/《戏曲创作应注重“三个三”》

顺手点个“在看”,转给身边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