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聊一聊古代人的假期
提到假期,黄金周、小长假、双休日都是我们现代人的假期,那么古代人们有没有假期呢?有哪些节假日,放假几天呢?今天就跟您聊一下古代人关于放假的那些事儿。
史上第一个放假理由你可能想象不到,就是“洗头”。因为古代男人都是留长发,洗头发非常麻烦,洗完头发非常湿,不好衣衫不整的去见外人。据说孔子每次洗完头以后还得专门找个高台坐着,等着把头发吹干在起来。周公姬旦也有这样的烦恼,往往洗头洗到一半客人来了,只好抱着湿漉漉的头发去见客人,回头继续洗,然后客人又来了,如此反复三次。《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是一个成语,就是说的姬旦,形容渴求贤才。后来越来越多的官员深感洗头的麻烦,为了好好的洗头干脆就休息一天吧,这就是最早的放假,叫做“休沐”。
古代做官形象很重要,头发自然要勤洗,到了汉代就规定每隔5天休沐一次。汉朝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大家都在官署宿舍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放假才能够回家,因此休沐这天就有重大的意义,洗头、陪伴家人,出去和朋友吃饭聚会,性质和我们现在的星期天差不多。
汉朝相当于中华人民法定假期的起始,他们除了严格规定了“休沐”,还制定出了一些奇葩假日,比如说“伏日”和“腊日”,人们认为“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认为“万鬼行”的伏日不宜出行,要在家中祭祖以消灾除难,保佑平安。而且伏日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所以说也就有了三次假期。比较科学的说法是三伏天阳气由盛转衰,腊日则是阴气至盛,天气变化剧烈,“鬼”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风邪,寒邪,上班的容易生病,所以还是在家歇着吧。在放假这件事上汉朝人也开始动心思,有钱的官员就学会了花钱买假期,翘班出去玩,也有人终日沉迷于工作,死活不肯休假,直到皇帝都看不下去的时候,才勉为其难的给自己放个假。
五日休沐的假期制度从汉朝延续到南北朝,直到梁朝时改为每十天才休息一天,称为“旬假”或者“旬休”,那是不是以后头发也没法洗了呢?肯定不是的。到了唐朝虽然也是十天休一次假,但是其他的节假日多,想什么时候洗头就什么时候洗头,比如说元旦、冬至、清明三个黄金周都是放假七天,中秋、夏至、腊日各休息三天,再加上上元、七夕、重阳包括唐玄宗之后的皇帝的生日等二十多个其他节假日,全年大概放假一百多天。清明假期,杜牧外出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假期,王维登高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是在放假期间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朝堪称史上最多假期的朝代,因为皇帝都很任性,在唐代假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假期,宋真宗时期一口气设立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几个节日。宋徽宗时期,嫌假期还不够多,又追加了天应节、宁贶节、真元节、元成节、开基节、天符节六节,所有的假期全加上一年有一百二十多天的假期。由于假期太多,宋仁宗时期包拯就曾上奏要求削减假期,还要求官员放假期间要到社区体察民情。在很多人看来假期休闲很有必要,有了这么多的节假日,这些当官的诗人、词人、大书法家们才会有时间外出创作,推动了唐宋文学的繁荣,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经典。
再往后到了元朝,每年的假期只有十六天。明朝有十八天,朱元璋驾崩之后,假期增加到了五十天。清朝每年的假期也基本是五十多天。 可能是假期太少的原因,当官的诗人文学家没时间研究文学作品,以至于明清时期民间文学家的小说流传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