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的起源?解读:西魏、隋朝、唐朝时期府兵制的特点

原创赵刘果儿2019-05-08 06:31:00

本文约7520字,阅读时间35分钟。

府兵制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朝女皇武则天执政时期废除,府兵制沿袭了150多年。府兵制为什么能持续了近两百年,因为府兵制的特性是兵农合一,可以说这是最关键的特征。封建政权分配给农户一定数量的田产或荒地,接纳田地的农户就必须担负起服兵役的义务。农闲时承受军事训练,一旦发生战争时,这些农户摇身一变就是一名纵横沙场,奋勇杀敌的军人。而这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府兵们都来自不同地区,大部分之间都不熟悉,战争结束后各回各家,大大降低了武将谋反的危险。因为统帅府兵的武将是暂时任命领导征战,本质上而言是没有兵权的。

府兵制还有一个特性,府兵的统制权附属于君王本人,由封建时期的君王径直调遣。所以说,府兵制更加稳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的中央集权。统治者将田地免费分配给农户,农户们就没有必要依仗地主豪强,绕过地方直接受命于执政者。西魏时期府兵政策,就是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是府兵军籍,那么这一户家庭就都隶属于军籍不在附属于地方州县管理,府兵没有军饷,大大减轻了执政者的军费支出。

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的起源

府兵制源自西魏、北周时期。于公元550年,由西魏宇文泰创建,府兵制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设立八个柱国将军,其实是六个(因为宇文泰是最高长官,还有一个元欣是北魏宗室,无实权不带兵的虚职)。

六个柱国各下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统辖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又各统治一个军队,共计24个军队。一旦战争爆发时,可临时任命武将增配兵源,同期这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的管制权力也备受减弱。

这个时期的府兵制的特点还有就是不计入百姓户籍,而是另外设立了一个军方户籍。服役府兵的人,武器装备钱粮都是由自己解决,不用在承担其他赋税及徭役。

府兵制的创建,可以说是西魏、北周时期军事制度上的一项重大革新,它让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一个巨大的跨越,与此同时又能让封建时期的执政者在户籍之外又增加了一些农户,这是自东汉政权以后两个重要的变革。

府兵制起源于北周时期

北魏政权时期,六镇爆发武装起义之后,北魏一分为二,变成了东魏和西魏。因为要与东魏互相对抗,西魏的大佬'宇文泰'在公元542年将流落于关中各地的原六镇兵士及原先驻防于关中各部的鲜卑族各部武装力量都集中了起来,合编成诸部六军。

同时持续不断地收编关陇地区豪门大族的家丁奴仆扩大武装。而形成了具有鲜卑部族色彩的一种兵制。

所以,府兵制自从创建以来,就让执政者收获颇丰,但是历经每一个政权时代的不同,府兵制度的革新就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隋代就针对府兵制度革新过,唐代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大手术。

说起府兵制,我们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拥有第二个司马懿之称的'宇文泰'。众所周知,自东汉末期黄巾军暴乱之后,先是爆发了地方军阀战乱,而后是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局势,然后三国归晋。

但司马炎篡魏后建立的西晋政权仅仅统一了几十年,顷刻间就因'一代丑女皇后'贾南风,而发生了八王之乱,又陷入了混战时代,继而五胡乱华的劫难接着又持续上演,这期间先后出现多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如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等十六国的战祸不断,所以就引起了大批汉民开始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在此之后中原大地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势。

永嘉南渡

在这段战争祸乱连连的历史大分裂时期,诞生了林林总总的历史代表人物。这些乱世英雄人物也志愿像秦始皇一样成为继往开来,吞并八方、一统华夏的霸主。然则曹操的梦想之火浇灭于赤壁之战;刘备蜀汉大业止于夷陵之战;大秦帝国的一代雄主'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北府兵之后迅速土崩瓦解;而雄才大略,震慑四夷的拓跋焘统帅的鲜卑铁骑也只能是饮马长江,望水兴叹。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族在北方地区开辟了北魏政权。北魏是由道武帝拓跋珪一手建立的,拓跋珪祖辈是十六国时期代国的开辟者,后因秦朝所灭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统帅80万兵力和谢玄统制的8万东晋北府兵在淝水战役中兵败后。拓跋珪抓准机会,拉拢了昔日的部众,谋划东山再起,意图复辟代国。公元398年,拓跋珪建国称帝,史称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政权统治地盘有多少?

北魏王朝国土范围较为辽阔,控制着我国古代历史上整个北方地区。北到沙漠、河套,南到江淮,东到沿海,西到新疆。

北魏推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控制有并州、肆州、建州、恒州、朔州、汾州、司州、豫州、荆州、洛州、东荆州、东豫州、南兖州、相州、冀州、幽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营州、雍州、豳州、夏州、华州、泰州、东泰州、泾州、岐州、兖州、青州、齐州、徐州、南青州、济州、河州、凉州等和沃野、武川、御夷、怀荒、柔玄、抚冥等六个军事重镇。

北魏疆域

北魏王朝重心南迁,鲜卑贵族爆发六镇起义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死后,北魏后续继承者生活逐渐腐败,中央政权一天比一天昏暗,引发了暴动,史称六镇起义。六镇起义简单地说就是万里长城沿线的六个军事重镇,由西向东为沃野(内蒙古五原)、怀朔(固阳)、武川(武川西土)、抚冥(四子王镇)、柔玄(兴和台基庙)、怀荒(河北张北)。

这六个重镇是为抗御漠北地区的柔然游牧民族而特别设置的,驻守六镇的将士全部都是鲜卑族人。由于六镇起义的战火瞬间燃烧了北魏全境,半壁河山再次分裂,北魏王朝由此开始分解为东魏、西魏。寰宇再次浮现了三分格局,而演化到了'后三国'年代。

公元534年,宇文泰从洛阳将'孝武帝'接回长安后,就效仿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之举,公开宣告天下与高欢决裂。而高欢也另立孝文帝曾孙,文宣王元亶世子元善见为孝静帝,设邺城为都城,史称东魏,宇文泰的政权自然而然就是西魏,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北魏王朝,自此灭亡。

高欢参与六镇起义,破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降尔朱荣,后荣卒,立孝武帝,以丞相执政。534年帝西奔长安,立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东魏、西魏与南梁政权人口数量有多少?

众所周知,北魏王朝灭亡后分为东魏和西魏。东西魏的朝廷大权实际被权臣、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和鲜卑族人宇文泰掌控,东西魏的皇帝仅仅就是一个摆设,借用傀儡一词形容也不为过。

东西魏界定黄河为划分区域,东魏占据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临漳西南地区)为都城,拥有函谷关东面的很大一部分疆域;西魏占据长安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为都城,统治疆域基本就是关中地区,东西魏自此开始对持。

中国历史上的后'三国时代',由此开始。后三国时代,就是说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南梁(南陈)三分天下而彼此对峙。后三国时期的对峙格局在辖区上和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格局很是相似,东魏(北齐)盘踞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区;西魏(北周)则占据着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区,而南梁(南陈)仅仅拥有江南的江浙等省。

后三国时代,东魏王朝一家独大,西魏与南梁政权偏于弱势。东魏(北齐)拥有辽阔的北方地区,区域广博、人口数量居多(人口约2000万左右),所拥有的地域均是以往的经济核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西魏王朝盘踞的关陇疆域经济比较保守,人口数量更是不能和东魏相提并论(约900万左右);南梁政权所拥有的江南地区由于持续遭受战火涂炭经济也是非常落后。(人口数量约450万左右,在历经候景战乱之后,基本说是走向了败落,人口数量骤减约200万左右)。

宇文泰,鲜卑族。随父入鲜。总揽朝政,杀孝武帝,先后立文帝、废帝、恭帝。史称西魏。颁行均田制。募集关陇豪强武装,创立府兵制。恭帝三年卒。同年,其子觉称帝,国号周。

北周、北齐、南陈三分天下,划地而治!

人尽皆知,涌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和高欢,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乱世之双雄,两个人身上的相通之处诸多,两个人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傀儡皇帝而独掌政权,均是后裔篡位称帝,被子孙追封为皇帝,都有一番志向想吞并四方而完成天下统一的企图心。

公元537年,东魏仗势地广物博、粮多马足的战略优势,准备一次性踏平西魏。双方由此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史称:潼关之战。

潼关之战的重要性对于宇文泰而言就是生死存亡的时刻。

我引用当下热门话题来对比一下,看文章的您,会对此次战役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大众皆知,企鹅教父的互联网社交软件'腾讯微信'自推出以来,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从始自终就没有断过。杭州马老师来往败走麦城后,浩哥子弹短信也高调空降。但是就连我都知道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你若是胆敢在'腾讯微信'的虎口中夺食,对企鹅教父来说,就是危险的预警,那时候'马不仅会识途',小马哥更会和你拼命。

所以,潼关之战对于西魏而言,压根就没得选择,就没有后路。输,不甘心,那就唯有誓死一战来保卫自己。

潼关之战

最终,'潼关之战'宇文泰以出其不意的偷袭战略击溃了东魏。西魏'以寡击众'获得大胜,东魏将领窦泰羞愧不已自杀而亡,先遣部队几乎全部覆灭,高欢迫于形势压力,选择撤兵。就这样,潼关之战,以东魏失败,西魏胜利而告终。(古代历史上发生在潼关之战的还有三国时期的曹操、马超、韩遂等西方豪强之间产生的一场大战。曹操用计取胜,夺取关中,平定西方,获得潼关之战大胜。)

但是,自此以后东西魏双方就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兵戈,双方虎斗龙争衍绎了一次又一次血流成河的生死搏杀。于是,在公元537年爆发了沙苑之战、公元538年爆发河桥之战、公元543年邙山之战、公元546年爆发了大军团作战的玉璧之战。

双方在你来我往的交战中攻守有序,但西魏多胜,则东魏多败。高欢屡屡征讨宇文泰而劳累操心在玉璧一战溃败后,气出病来而卧床不起,没多久就死了。

东魏高欢

宇文泰创制的府兵源于八大贵族集团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政权几乎全部由世家大族所掌握。南北朝后期,关陇地方军事贵族强势崛起,他们先后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从而形成了新的门阀。关陇贵族的核心是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他们及其后代在隋唐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八柱国不如称呼为关陇集团更为适合,关陇集团出现以后就逐渐代替了魏晋时期以后的门阀士族,改变了由门阀士族所左右的历史格局。八柱国的成员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宇文泰身为西魏重臣,未称帝,有实权,元欣有虚名无实权,剩余六位,三个汉人,三个鲜卑,平均分配制。

赵贵,汉人,天水南安人,南北朝时期将领。八柱国之一,参加武川六镇起义,后进入贺拔岳集团,官拜征北将军。

于谨,汉人,生于洛阳,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大将、战略家,八柱国之一。精于谋略,熟读孙子兵法,宇文泰死党。

李弼,汉人,辽东襄平,南北朝时代,北魏、西魏、北周时期有名的将领,八柱国之一,陇西李氏名门望族成员。隋唐时期瓦岗寨首领李密是他的曾孙子。

我们接着说的是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大唐王朝的建国之君李渊是他的孙子。还有一个杨忠,隋文帝杨坚是他的亲生儿子。众所皆知,是隋文帝杨坚最终统一纷乱的局面。

最后更有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其将大闺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也就是独孤皇后),四闺女嫁给了李昞(也就是唐高祖李渊的老爸,李渊即位称帝后追封其母为大唐元贞皇后),七闺女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就是隋朝独孤文献皇后)。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看出北周、隋、唐三个朝代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可以说是出自同一个统治集团。以至于在日后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

而引用老外编著的《剑桥中国隋唐史》来形容这段历史而言,北周、隋朝这段历史不应被看作是改朝换姓,仅仅是一个家族取而代之另一个家族而已,唐朝取代隋朝也是这样。

这就是八柱国的特点,八柱国就是关陇集团,而宇文泰是关陇集团的缔造者。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这是一种全新的门阀体系,从西魏,经历北周和隋朝,一直延续到唐朝的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击李氏家族,八柱国开始解散,门阀历史载入史册。

宇文泰

回顾完八柱国,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隋朝、唐朝时代府兵制特点与革新。

简述隋朝时期府兵制的特点

府兵制源自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

隋朝府兵制的特点一、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变军籍为民籍,兵士本人则由军府统领。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隋朝府兵制的特点二、隋朝时期针对府兵制做了革新。公元590年,隋文帝针对府兵制作了重大革新;军士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可与家属一起编籍造册,隶属于州县;有了不变的住处,既可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农作生产;同时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值宿,或者担负其他职责。

隋朝府兵制的特点三、隋朝政权对于府兵统领细则,则沿用'魏、周政权时期十二大将军的原有制度'但变更为十二卫,每卫配置大将军,全部听命于皇帝一人。各卫所统领各个兵府,'兵府'也就是府兵的基本领导机构,隋炀帝执政时期改称为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一起统领。《鹰扬府》

隋朝府兵制的特点四、隋朝政权时期,在府兵制度上的变革,让府兵制度逐步和均田制度紧密贯串起来,因此更加稳固了府兵制。同期还将府兵的统制权鸠集在中央,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帝位。《新唐书·百官四上·诸卫折冲都尉府》

简述唐朝时期府兵制的特点

唐朝政权时期的府兵制度。自大唐王朝开辟之后,就一直继续沿袭西魏、北周、隋朝以来的府兵制度。在经过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的逐步整治和完善后,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度对比西魏、北周、隋朝政权时期的府兵制就更加健全和细化。

唐朝府兵制特点之一、唐朝府兵的中央统领部门集中在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而'东宫六率'则是府兵的间接管理部门。十二卫各配置一名管理者,直接领导人是皇帝自己。而'东宫六率'也各配备一名管理者,直接领导是太子本人。

唐朝府兵制特点之二、府兵的基础单元是设立在个地区的折冲府(又称之为兵府、军府),归属于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领导。兵府的级别共分上、中、下三个等级。

唐朝府兵制特点之三、军府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是在都城长安相近地区的'关内道'尤为密集,让唐朝中央统治者即执掌重兵,借以贯彻'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军事方针。

唐朝府兵制特点之四、府兵征调务必要拿着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可以。战争爆发时由皇帝本人钦命大将统驭大军出战,战役终止后,将军归朝,兵士回府,武将手中则无兵可带,所以不能拥兵自傲阻碍中央政务。而暂时性的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即保障了中央政权对府兵的绝对性掌控,又更加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巩固政权的统一。

唐朝府兵制特点之五、唐代府兵制度是创办在均田制度的基本上,也是沿用了兵农合二为一的一种制度。兵士20岁可参军,60岁开始免除兵役。府兵征兵的特点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在服兵役时期可免其各项税赋,但其出征的时候需要自己解决兵器、盔甲与食粮。

唐朝府兵制特点之六、府兵们非战争时期的职责就是分组轮番值守都城长安,担负着守卫或警卫工作,也称为'番上'。有时会有短期外调驻防或外出公干。府兵平日里基本上就在家里参与农业劳动,冬天的时候或农闲季节集合在一起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因而就逐渐衍变成了兵农合二为一、寓兵于农的武装体制。

等于说既保障了统治政权的府兵来源,又减少了统治政权的军事费用的支出。在唐玄宗执政时期,均田制度备受阻扰与破坏,府兵制度就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了。

唐朝府兵

往期精彩文章,欢迎阅读。

一傻刘备,二傻司马懿,看“毛泽东”如何评价“司马懿”?

一生无战绩.一战而败的三国之将,为何获得“毛泽东”高度评价?

历史人物:一个男人的背叛!引发的“跨国战争”

知识延伸:

《名词解释一:鹰扬府》军府名。隋大业三年(607)改骠骑府置,为府兵组织系统重大变更。每府长官称鹰扬郎将,置一员,副长官称鹰扬副郎将,一员,各有司马及兵、仓两司。领亲、勋、武三侍,为内军鹰扬府;外军鹰扬府则分隶十二卫。


《名词解释二:鹰扬郎将》隋置,为府兵将领。隋改骠骑为鹰扬郎将,正五品;改车骑为鹰扬副郎将,从五品。《隋书·百官下·十二卫》


《名词解释:鹰扬副郎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车骑将军置,为鹰扬府次官,置一员,从五品。五年又改为鹰击郎将。武官名。为鹰扬府的副主官。《鹰扬府》


《名词解释:折冲都尉》唐代诸卫设折冲都尉府,每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唐太宗贞观十年(636)由统军(骠骑将军)改名,每府置一员,上府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为该府长官(主帅),掌领属备宿卫。


《名词解释:果毅都尉》为统兵军官,位在折冲都尉下。每府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正六品下……折冲都尉掌领属备宿卫……左右果毅都尉,掌贰都尉。'注:'以千二百人为上府,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


《名词解释:关内道》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甘肃祖厉河流域、宁夏贺兰山以东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西和狼山以南的河套等地。开元二十一年(733)置采访处置使,又分当下的陕西中部另置京畿道,京畿、关内二道同治长安(西安市)。


《名词解释:左右卫》唐代府兵十六卫中的两卫。隋有左右卫府,炀帝时改为左右翊卫,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称左右卫府,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省'府'字。有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掌宫禁宿卫。


《名词解释:左右五卫》

1、隋炀帝时府兵十二卫之一。本名左右武卫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去除'府'字称之为左右武卫。掌领外军宿卫。所领府兵称熊渠卫士,设官同'左右翊卫'。

2、唐朝府兵十卫之中的两卫。隋炀帝时有左右武卫,唐初沿置,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为左右武卫府,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省'府'字, 复为左右武卫。


《名词解释:十二卫》古代军事管理机构合称。隋朝时期以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为十二卫。唐朝承袭隋制,改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名词解释:东宫六率》

1、北周时左右宫伯所统率的宫廷卫士之长。其名称和执掌如下:左右虎贲率,掌虎贲之士;左右射声率,掌射声之士;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左右游击率,掌游击之士。

2、唐置于东宫,为六率府的主官,与南衙十二卫分统府兵。其所领府兵各有名号:左右卫率所领为超乘卫士,左右司御率所领为旅贲卫士,左右清道率所领为直荡卫士。


《名词解释:番上》意为轮次赴京师服役。唐代府兵与勋官轮次宿卫京师(勋官亦于本州当上者)、门夫等工匠色役轮次赴官府服役,皆称番上。多时一月,亦有两月者。番次按距京师远近而定,五番至十二番不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