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数学逼哭的女孩
文:欧阳子萱 聂传安
曾发过三班李梓侨的一篇小文,写她上数学课时如何与瞌睡虫不断斗争最后还是不幸失败的故事,让人无限感慨:文科女苦啊!
现实中饱受数学折磨的文科女绝非梓侨一人(当然也有怕数学的文科男,如老聂,此处按下不表),看三班欧阳子萱文章,又会产生无限同情!
子萱苦文如下:
我在“maths”周围画了一个小方框,用黑笔疯狂地填充,直到看不见为止。(很多时候,文章让人难忘处恰是细节。用黑笔疯狂填充“数学”一词,直至全黑,这一细节里有多少无奈与痛苦!)
九点整,我死死地盯着数学练习册某一页写的“最短路径问题”几个字,内心装满了绝望。两个小时,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来算这一面的仅仅六七道题,竟道道不会。(“死死盯着”,苦;“两个小时”对“六七道题”,居然全都不会,苦!)
这也没什么,可更令人崩溃的是,答案解析的第一个算式,我就看不懂了。(不会做,看答案;答案居然也看不懂!苦!)
我和它死死地磨,死死地磨,我还是败了。想到周五测试的数学成绩,我开始慌张了。“难道我真的在初二要开始分化了吗?”“理科是拉分的关键,要是因为这个考不上一中高中了怎么办?”我脑子里浮现出一大推稀奇古怪的后果。(“死死地磨,死死地磨”,说明不是“我”不想学,实是学不会;再想到严重的后果,还是苦!)
我越想越委屈,越想越难过,结果竟一个人对着题目掉眼泪……这时,我妈不及时地进了我房间,我拧过头,不想让她发现,但又突然绷不住了,于是就对着我妈嚎啕大哭。(长期对数学的无奈、压抑终于爆发!“嚎啕大哭”里有多少委屈与苦楚!)
我妈可能是被我这突如其来的哭泣吓到了,说:“不做了,不做了啊,先做做文科,不然整个脑子都是蒙的。”(妈妈还是心疼女儿。其实此时,当妈的心里能不苦么?)
于是我做起个英语练习册,却发现那个叫“数学”的单词!(照应开头,此时才知文章为倒叙手法。刚从数学的苦海里无奈逃出,想在文科里找到安慰,却又遇到英语里的“数学”,于是所有的仇恨都化成开头那个“疯狂地填充”。)
“maths”无处不在!(这小日子咋过呀?)
子萱文章极为出色地写出了一个数学基础不好的孩子的痛苦,从作文角度来说非常成功。但我实在不能表扬她文章出色,因为此文更让我关注的是她,以及所有像她这样某个或某些学科花了很多精力却也难以提高的孩子。
有人会说:那是她没用心或者没努力,并能举出一些各科皆优的例子。
现实中确实有些人文科皆通。但更多的是某科或某些学科总是难以学好。
这不单纯是努力与否的问题,这可能是智能问题。
于是马上想到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1.语言,2.数理逻辑,3.空间,4.身体-运动,5.音乐,6.人际,7.内省,8.自然探索。
世上也许有极少人同时具备这八种能力,但更多的是具备其中若干种。我们说,只要具备其中能力的人都是聪明的,但每个人聪明的范畴和性质有不同。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全才(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给每条学生铺就一条适合他自己的路。
我总在憧憬这美好的梦想,但我知道这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施行。
如哪个家长与老师敢说:“孩子,你就不学某某科了吧?”
中考、高考想死吗?
于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老师、家长同时在苦!
所以看完子萱文章,只有施以同情的目光,然后说:“子萱,做完英语后再去攻数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