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西栅故事——朱泗治水

请点击“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朱泗是西晋时期的新市人。据历史书载,他出生在新市,是在东晋伐吴的非常年代造成的。朱泗在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出生在新市,成长在新市,这与当年战争年代的族居纷乱背景是相符的。朱泗从新市出生到报名参军离开家乡上战场那一年(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家乡居住了三十三年,自入伍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到新市。就是这三十三年中,朱泗创举了一项浙北最大的民间治水工程——新市西部的漾溪河与南部官塘河的贯通,治理了春秋两季涝旱之灾。后来这条被贯通的河流,渐渐成了新市运河大码头的商业黄金通道,到明末清初,民间称它为“西河口”,这是新市历史文化空前绝后的伟大奇迹。
关于这条河流的治水,缘于新市立镇基于北宋,立镇前的新市,几乎没有任何无地名书载。所以,凡属新市北宋立镇以前发生的事迹,均无地名文献记载,像觉海寺、朱安期墓,都是见于留存觉海寺内的《觉海寺事迹》中,像陆修静在仙潭隐居,都是在北宋以后考证得出,其他均无记载。因此,发生在西晋时期一项非官方的民间治水工程,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完全是符合常理的,不用奇怪。在当年文字传递手段原始与记载非常稀缺的时代,也只能借助百姓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事件传下来,而庙宇通常是一个民间故事载体。关于新市的治水已有一千七百年以上,荒古难考。在今天,如果有人一定要寻求书载原始考证,个人以为有失合理。
历史总会在关键时刻,出现转机。当我们苦于寻找新市治水的依据时,北宋新市的第一位进士太史章先生就出现在这历史关键点上,一些模糊的民间代代相传的故事开始显现史实的边缘。他开始用文字的方式,把这已失于书载七百年左右的新市治水大事记要,用石刻形式铭记于碑上,让世人永铭此恩,不忘先贤之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历史有时很智慧,它会把一些无关重大影响的一个人的出生细节与族宗身份删除,更何况在文字功能原始情况下,无关社会影响细节更是在人们的记忆里难于留存,只留存那些对社会有功益的大事,朱泗治水便是一项很好的实例,有人如果试图用未辨真伪的族谱去考证其生平,去否定北宋进士的严谨的文字,从而达到疲于印证朱泗是否在新市生活过,这似乎是一大毫无考证意义的伪命题。事实上,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还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社会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祭祀的虔诚规模与敬畏程度,已经足以粉碎一些伪命考证的锤打,并以强健的生命力存在去证明事实。
这位太史章先生也并非是一位泥古不化、轻慢张狂之人,他也是北宋以来德清进士榜上,位列十名以内的赫赫名士,为官一生也是政声卓著。他既有渊博的知识,也有成熟的思考,对于历史事件的考证,绝不会空穴来风。他对朱泗治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当年的地理环境与实证条件下,凭着他对事物的敏感,他会相信民间口口相传的“朱泗治水”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太史章先生深知,西晋时期的新市,在所有实证资料都难于满足考证条件下,并不需要去应验琐碎的族谱脉系,也不需要去验证朱泗在新市生活的真伪性。那些无实质意义的考证,只能让一位英雄无端支离破碎,让一位地方精神英雄形象变得飘忽不定,这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所以,历代先贤对太史章先生这一碑记非常敬畏,都不敢擅作“塑造”与“演绎”或杜撰妄论。
从我们今天的视线上看,关于朱泗此人,以及朱泗治水事件的发生,最早的文字记载都出自于太史章先生之手,朱泗的声名在朝廷文牍记载中仅是他开疆拓土、反叛灭寇之事,至于他在入伍前治水的经历,自然要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存在的碑记墓志加于整理,太史章先生开始用文字正式加以整理,使之德名相符,千古流芳。这样一位有名有实的大英雄,其丰功伟业与历史功勋是为历代史学家所有目共睹,而保持在新市历史上千年不绝的浙北最大的祭祀活动,正是对朱泗将军恩泽百姓形象的认可,这样的敬仰待遇,在浙北土地上,可能找不到第二位了。太史章先生在碑记中是这样记载了“朱泗治水”的事件:
岁大旱,民物焦然,无所聊赖。将军取巨瓮,就溪壑之深处,运载水泉以纾危急之患,而人赖以济。将军犹虑荐熯,至十年间,开漾溪一路,凡值凶岁自然,西北风驾大溪水入镇。以通舟楫之利,洎荫四被苗稼,民到于今受其赐。
这段话是说,某一年大旱,老百姓的田地全部干枯,百姓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朱泗便拿着很大的容器(瓮:陶制的容器)去远地的水深处取水,把那边的水运来解决老百姓的危急,让老百姓的生活能借以维持。朱泗担心以后长期发生干旱,农作物就会枯焦,当务之急是要把漾溪的水引进来。这样,他就组织民力,花了十年时间,开了一条河渠。之后,凡遇到灾害的年份,新市西北面方向,风驾着漾溪之水直入镇内。这样,船舶通行也非常方便,水的灌溉能够让四面的庄稼受益,老百姓到现在还享受到如此巨大的恩惠福利。
对于朱泗治水一事,明代为新市镇写了第一部方志《仙潭志》的陈霆,他也是德清县方志的首创人,是一位多才饱学的进士,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办事爽直的风格行于世。在编纂《仙潭志》中,他对朱泗治水一事也作了强调,以示事件的重大:
神生十岁,博记书史。比壮,勇力过人。使弓马。尝因大旱,远运洋漾之水,以纾民力。
这一段文字信息量大,一是说朱泗这人自幼聪明过人,力大过人,武技过人。他在自己的家乡,因为干旱,为了解决百姓用水难的问题,就开溪运水,把漾溪之水从远处引进来。这样一位英雄,有人将其比拟为乾元的“戴老爷”,这只能说是对新市历史的不够理解。
朴学大师俞樾先生在考证朱泗其人时,从“神之灵爽至今不替”中得出定论“施家巷为神之古迹无疑”。(注:“神之灵爽至今不替”,意为这位英雄的灵魂长存不衰,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替,不是“替代”意,而是“废弃、泯灭”的意思),意下就是肯定了朱泗其人并非是天外来神,而“神之灵爽至今不替”便是描述了这一精神灵魂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现象。我想在这一点上,如果朱泗将军没有治水这一项恩德,百姓对他的缅怀与敬仰,可能不会像历史现实存在的如此隆重。
另外,“陆市迁徙”一直是新市之名的由来故事,但这一故事的前提是,陆市人陈廷肃来新市考察,发现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这种状况应该不会是自然现象吧,这里就以隐喻的手法告诉人们,新市已经实现了治水才有这样的宜居面貌,而这一治水,除了当年的朱泗,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